“单一”与“多元”:中西方宗教信仰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2013-08-15 00:50:55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基督教统一

邢 帅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

西方人大都信教,且宗教信仰较为单一,多数人信基督教。我国则不然,不但绝大多数人不信教,而且宗教信仰也是多元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并存。

一、中西方宗教信仰差异形成的原因

1.宗教起源的社会基础、政治目的不同,决定了宗教信仰的单一或多元。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当时的罗马东部行省)。由于当地人不堪忍受罗马的残暴统治,故追求精神上的宗教庇护,崇尚天国与来世的价值,宗教成了人们转移统治者压迫的灵魂避难所。可见,基督教产生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之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由于基督教教义兼顾了社会下层和上层的利益,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因此,虽然在其形成初期曾被政府所镇压,但随着信徒人数的增加和影响的扩大,不少上层人士也纷纷加入,以致最后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道教、儒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起源于社会的上层。封建统治者并不专门“宠幸”某一宗教派别,而是兼容并包,把各家杂糅,拼凑出一套有利于自己政治统治的宗教学说。也就是说,我国古代宗教的一大特点,就是宗教的政治化和世俗化。统治者把宗教拉下神坛,为我所用,宗教成了统治者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这就是我国封建君主大都采用“外儒内法、剂之以道”治国方略的缘故。

可以看出,从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而言,基督教是自下而上的,“下里巴人”的特点使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我国的本土宗教则是自上而下的,“阳春白雪”的特点,必然导致“曲高和寡”的结果。从宗教的作用而言,基督教是下层劳动人民对命运无奈的精神寄托,当然会“应者云集”;而我国本土宗教则是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实行精神统治的工具,自然会出现回避它甚至抵触它的现象。

2.中西方不同的发展历史,影响了宗教信仰的单一或多元。西方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封建割据的时间大大多于国家统一的时间。蛮族入侵,建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诸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权力中心。世俗权力衰落,人民颠沛流离,人民对建立统一国家有着强烈渴望,但君权衰微,不具备这种实力,人民只能追求精神上的统一。而这种精神统一无疑只能诉诸宗教力量,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家统一是主流,各朝建立的基本上都是大一统国家,王权异常强大。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肆鼓吹、灌输“君权神授”的思想,在思想领域对人民实行严格的控制,绝不允许有与之相抗衡的宗教势力的出现。即使有小股宗教势力的形成,也必须与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否则,是难以立足的。信教者首先是臣民,其次才是教民。所以,在我国古代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也不可能有太多的人去信仰宗教。

3.中西方对皇权的不同态度,决定了对宗教的不同态度。我国古代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国家,君主是天下的大宗,是家长,臣子对君主要绝对效忠。因此,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以官为本”的历史——从对官的惧怕到对官的迷信,从对官的迷信到对官的追求。这使王权更加神圣化,从而把神灵拒之门外。而西方封建制度下的封君封臣是契约关系,互有权利与义务,没有道德上的等级与服从。因此,人们不崇拜什么君主、君权,反而对宗教信仰更感兴趣。

4.外族的入侵、世俗权力的衰落,使宗教在西方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这样的机遇在我国古代则没有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城邦时期,城邦的政治生活是人的第一属性,神学不发达。但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日耳曼蛮族入侵,使西方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政权分散,政局动荡,君权衰微,国家政权无力在全国建立有效的管理,世俗权力一落千丈。就是在世俗权力出现真空的情况下,历史给了基督教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使得天平由俗权滑向了神权,基督教在战乱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我国古代,宗教并没有遇到这样的发展契机。在仅有的几次少数民族入侵后,少数民族却日益汉化,最后又回到以前汉族的统治方式上来,结果是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进而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没有给宗教势力以任何发展的机会。

二、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1.宗教教义的不同,直接影响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式。基督教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由于不听上帝的告诫,偷吃了禁果,欲望战胜了理性,并因犯罪而堕落死亡,人从此便有了强烈的犯罪倾向。由于亚当把其罪过遗传给后代,故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因此,西方社会一直认为人性天生就是恶的,故西方的文化也是一种罪感文化(或耻感文化)。既然人性本恶,就要从外在的方面来约束规范人的行为,这也就是西方一向重视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原因之一。而我国古代是主张性善论的,认为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只需要自身的道德自修即可,而无需外在的约束。这就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直重视“以德治国”,而轻视“以法治国”的原因之一。

2.宗教的价值取向不同(西方重视来世,中国重视现世),导致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不同。基督教追求天国与来世的价值取向,认为人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末日审判而升入天堂,实现与上帝同乐的终极目标。因为人自出生起就是有罪的,所以若想获得拯救而进入天堂,就必须积累善行这种资产来赎罪,只有资产大于负债者才能顺利进入天国,否则就要进入地狱。这种价值取向,有助于激发教徒行善积德的行为。而中国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的不是来世,而是现世。这种现实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难免诱发人性中功利和自私的一面。

3.统一的宗教信仰易于产生统一的行动,反之亦然。形成于欧洲中世纪的世俗教会政教二元体系,使得欧洲处于罗马教廷的控制之下,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都与教会息息相关。当时欧洲的哲学、艺术、医学等学科无不带有宗教色彩,宗教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人们的行为必然呈现多元的发散状态。

4.宗教对中西方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在古代西方,由于宗教与世俗的长期斗争,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教二元体制,而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二元体制,塑造了欧美人的二元思维:既相信自己,又信奉上帝;既崇尚民治、民本的民主政治,又在某些时期也不排斥强有力的领袖甚至是独裁者。而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专制集权日甚一日,而宗教只是对集权无奈之后的一种精神寄托。因此,这就容易使人形成消极厌世、逆来顺受的性格,从而忽视自身的价值实现。

综上所述,中西方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对中世纪、对近代、乃至对现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现代中西方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大都可以从宗教信仰的差异性中找到起因,起码能找到起因的影子。因此,在当今的中国,从宗教所处的现实基础和时代背景,从宗教自身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历史原因,研究这种差异给中西方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对于抑制宗教的负面作用、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非常必要的。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基督教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4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34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统一数量再比较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环球时报(2015-12-10)2015-12-10 10:36:27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现代哲学(2015年5期)2015-12-04 05:50:53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创意与设计(2015年6期)2015-02-27 07:55:58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