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小勇
(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2.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61)
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与“同心”思想指导着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统一战线工作和多党合作事业。尽管存在着理论表述和实践方法上的差异,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仍存在着一脉相承的理论联系和实践契合。不论是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还是新时期的“同心”思想,都不是孤立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产物,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不断进行中国化的结果。理论根基上的一致性恰恰搭建了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与“同心”思想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立发表了一个宣言,这就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在其英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个协会成立的明确目的是要把欧美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1]。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资本主义财富的积累和增值过程,恰恰也是一个使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工人由分散状态走向联合、团结的过程。“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可见,无产阶级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战胜资产阶级、寻求解放的道路却是曲折的。其中,“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3]。《共产党宣言》中倡导的“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革命团结”的观念,为无产阶级获得自身解放进而解放全人类指明了斗争形式和努力方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共产党宣言》的末尾,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强调,“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4]。马克思主义关于支持革命运动、团结和协调民主政党的思想成为了指导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关系、建立民主统一战线的思想原则,也成为了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的理论源头。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列宁结合当时俄国革命的形势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潮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联合与团结的思想进行了时代化的说明和论述。可以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联合与团结革命力量,推翻沙皇专政的一次伟大实践。运用这一策略,列宁团结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势力的反扑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为此,列宁在1920年专门写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对马克思主义联合与团结的思想在俄国的策略运用进行总结和展望。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的觉悟部分,即共产党,就必须而且绝对必须对无产者的各种集团,对工人和小业主的各种政党采取机动、通融、妥协的办法。全部问题在于要善于运用这个策略,来提高无产阶级的觉悟性、革命性、斗争能力和致胜能力的总的水平,而不是降低这种水平”[5]。列宁认为,俄国革命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战略和策略原则运用的成功,因而必须十分强调利用一切可能条件,以获得最广泛的同盟者的重要性。“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个集团或各种类别之间利益上的一切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不可靠的、有条件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懂得现代的科学社会主义。谁要是没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和在各种相当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在实践上证明他确实会运用这个真理,谁就还没有学会帮助革命阶级去进行斗争,使全体劳动人类从剥削者的压榨下解放出来。以上所说的一切,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和以后的时期,都是同样适用的”[6]。列宁提出了两个同盟者的思想,一种是直接的,即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另一种是间接的,即充分利用敌人内部的一切矛盾。列宁主义关于建立广泛同盟者的思想,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参考和典范,也是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7]。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提出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办法,就是以民众大联合的力量实行社会政治改革,对抗强权者、贵族和资本家的主张。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蔡和森等》的信中说,“我觉得创造特别环境,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大业,断不是少数人可以包办的”,他主张“不分男,女,老,少,士,农,商,只要他心意诚恳,人格光明,思想向上,能得到互助互勉之益,无不可与之联络,结为同心”[8]。1921年12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就要求各国共产党应采取联合斗争的策略。1922年,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同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正式提出了“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的策略。之后,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这是中国共产党联合与团结策略的第一次实践运用。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社会各界“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因此毛泽东1939年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写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就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10]。1948年,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五一口号”的热情响应以及随后积极投身于新政协运动当中,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开辟出了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新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联合与团结思想的运用终于结出了丰硕成果。因此,我们应该说,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不是单纯的中国革命的产物,而是有着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背景支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指引下,在对列宁主义的参照和开拓下,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更加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胡锦涛提出以“同心”思想引领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新航向和新未来。这样的理论创新既是对新时期统战工作实际的新概括,又是对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的境界提升,是马克思主义联合、团结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事实上,对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的思想延续和境界提升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遵循着的理论轨迹。这也是由统战工作面临的客观实际和历史任务决定的。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生成于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革命任务的历史时期。那时候,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个凶残的敌人,进行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指导,在斗争中联合进步势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战胜敌人的必要选择。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的演变和生成就是顺应这一策略,完成民主革命时期理论创新的结果。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的身份由革命党变更为执政党,面临的任务也由民主革命变更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时候,中国共产党的前进阻力更多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各党派之间的不团结。1956年,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之际,毛泽东就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1]。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着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处理同各民主党派关系的历史依据、现实策略和未来方向,并且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了详细的解释。毛泽东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口号,也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这个口号并不是突然提出来的,它已经经过了好几年的酝酿。长期共存的思想已经存在很久了。到去年,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这些口号就明确地提出来了。为什么要让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民主党派同工人阶级政党长期共存呢?这是因为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们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方针”[12]。“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大家知道,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13]。可见,从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中的合作、联合、团结的思维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来源和现实依据的。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使命的变迁和现实任务的更替,及时调整多党合作的重心和焦点,正是对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的延伸和理论上的深化。
1978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工作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是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继续深化和升华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的价值精髓呢,还是抛弃这一“法宝”,依靠党的领导独自搞改革呢?1979年,邓小平就说,“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各项事业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的地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工作做得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同时,由于我们党的执政党的地位,我们的一些同志很容易沾染上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习气。因此,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我们热诚地希望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大事,热心社会主义事业,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各方面的工作,勇敢地、负责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和批评,做我们党的诤友,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14]。1982年,中共在十二大报告中正式升华了多党合作的原则和方针。“在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使我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仍然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我们党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合作”[15]。这是党正式将多党合作的十六字方针列入党的工作报告,是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用“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补充了原有的原则方针,深刻地揭示与各民主党派开诚相见、共同面向未来的意图和决心。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依据自身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建立自己的政党模式,“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一是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三是看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四是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6]。经过几十年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增长,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在同步扩大,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事业有了安定团结的社会保障,人民的愿望和根本利益得到了切实的维护,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多党合作的原则方针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拥有着比西方一党制和多党制更大的比较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在新形势下对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延续和提升的结果,也是在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活成果。在2000年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中国在辛亥革命后曾一度照搬西方多党制,后来国民党又实行一党专制,结果都失败了。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深刻总结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同和衷共济、安危与共的各民主党派一起,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项制度,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也是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的加强。这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我国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就在这里,同国外一党制和多党制的根本区别也在这里”[17]。这一分析证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依旧延伸着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的价值精髓,经过进一步的理论提升来指导实践。
新时期新阶段,“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3 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但是,中国共产党并没有陶醉于所取得的成就,并没有忘掉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并没有忘掉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的价值精髓。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忧患意识,不断进行理论的延伸和提升,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19]。2011年,胡锦涛因势利导地提出“同心”思想,以此来指导新时期新阶段的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工作,这是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原则的又一具体体现。客观实际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理论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也需要不断地提升和更新,这样才能切实用来指导实际工作。“同心”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中合作、联合、团结的精神实质,将大团结、大联合的思维拓展为凝聚“同心”,熔铸“同心”,贴近“同心”。不仅是在语词表达上增强了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鲜活性,更是在理论上将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和伟大复兴的事业当作是共同的事业。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考验”和“危险”不是自己单独面对的困难,而是需要共同面对的“考验”和“危险”。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将遇到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但“同心”品质、“同心”思维和“同心”向往将我们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和衷共济、一往无前,这是在理论上充实、丰富和扩大多党合作思维的有力表现,必将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可以说,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与“同心”思想共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品质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能力。
[1][2][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43;50;66.
[5][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3;180.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8]毛泽东书信选集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
[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 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22.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6.
[11][12][1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234-235;235.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5.
[1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
[16][1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4;143-144.
[18][1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