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2013-08-15 00:45四川省总工会课题组四川总工会四川成都610000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工会工会组织维权

文 四川省总工会课题组(四川总工会,四川成都 610000)

2005 年7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四届六次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方针和目标任务。2012 年1 月8 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五届执委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又做出《关于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长期性和实践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如何在坚持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使中国工会事业健康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各级工会组织面临的一个现实而重大的课题。

一、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指导思想、政治保证、根本任务、职能作用、组织体制、对外交往和内在动力等多方面,只有深刻领会工会发展道路的精神实质,才能自觉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把握工会工作特点和规律,增强工会工作的创新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

《中国工会章程》指出:“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中国工会在工人阶级内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相关统计显示:2011 年中国工会会员总数达到2.58 亿人,全国工会基层组织覆盖单位数达520 万家,企业建会率为67.58%。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加深对工会自身性质、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才能保障工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才能从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有效动员广大工人群众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性,自觉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为党提供强劲、坚实、可靠的阶级支撑。同时,工会作为党和工人群众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应通过积极争取党和政府的资源支持、落实党维护工人阶级权益的法规政策等,使工人阶级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和获取自身实惠,进而使党赢得工人阶级的认可、支持和理解,并随着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工会组织体系的扩展而不断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

(二)有效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双转”挑战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导致非公企业和外资企业职工队伍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职工数量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导致农民工规模的扩大……职工队伍的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工会不断完善地方和行业组织网络,尤其是要加强非公企业和外资企业工会组建,积极探索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灵活就业人员等入会的新形式,[1]夯实工会组织力量和进一步增强工会凝聚力。同时,社会结构的分化导致职工内部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增大,社会利益的调整和变动导致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劳资纠纷增加,社会民主自治意识的增强导致职工民主参与管理和民主监督意识增强……这客观上要求工会组织不断创新职工利益诉求表达和利益调处机制,不断完善保障职工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企务公开和职代会等民主制度,在实践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新型工作方式和内容。

(三)健全工会管理制度和保持工会工作活力的基本前提

工会管理制度是包括工会管理思想、组织体系、管理方法和手段等在内的系统制度规范,应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由于经济社会形势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工会管理制度也应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劳动关系状态、职工队伍成分的新变化,摒弃落后的、不符合时宜的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工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提高工会自身建设的敏感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能僵化守旧,而应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合理借鉴和吸收国际工会发展的先进经验,积极推动工会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社会化、品牌化和弹性化,保持和释放工会组织活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时代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角色定位

工会的应然角色是由其基本职能和阶段性发展任务所决定的,其职能和任务的多样性客观上决定了工会角色的多重性。工会的角色定位既要把握自身特点和明确具体内容,又要突出时代特性,即中国工会在当前形势下,在国家、企业和职工之间到底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角色定位,是有效发挥中国工会功能和作用的基本条件,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题中之义。

(一)党和职工群众联系的纽带

中国工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和代表职工利益的群团组织,充当党和职工群众联系的纽带,是反映职工诉求的“直通车”、网罗职工诉求的“收集室”和服务民生的“连心桥”。这是工会履行自身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满足当前职工利益需求多元化和抑制劳资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有效路径。工会“纽带”角色的实现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方面,工会应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有关党的政策方针的宣传和学习活动,以工会宣传工作来促进企业党建工作,使党在职工群众队伍中发挥持续的“牵引力”和“驱动力”,使广大职工在领会党中央会议和文件的精神实质基础上,鼓足干劲、找准方向,努力创造更大的经济贡献。另一方面,工会应紧紧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职工、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以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为主要形式,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企业改革等为重点,为政策制定积极建言献策,为职工群众利益呼吁,推动党委和政府改善民生政策的完善和全面落实。[3]总之,工会应不断创新“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的新形式、新方法、新经验,成为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网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二)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01 年修正)指出:“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2008 年,中国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修正案)》明确提出:“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因此,工会应是职工利益的法定代表者和坚决维护者,以“组织起来,切实维权”为基本维权方针,通过组织起来不断壮大力量,通过切实维权不断凝聚人心。[4]这一方面要求工会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体系,使更多的职工享受到工会权益保障工作的实惠;进一步完善职代会、集体合同、集体工资协商等管理制度,维护好职工的民主权、劳动权和报酬权。另一方面,要求工会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主动依法维权的基本理念,既要不断丰富完善由基本法律、一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劳动法律体系,又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以努力形成对外借力、对内聚力、内合外联、上下互动的社会化维权格局,为维护职工权益提供完备的法律保障和强大的后盾支持。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协同力量

社会管理创新是运用现有资源和经验,改革社会管理理念、机制、手段、方式等,以创造良好社会运行秩序的活动过程,其根本目标在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为社会管理多元治理提供了明确依据和具体要求。工会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代表会员和职工利益的群团组织,应重视保障农民工、困难职工和离退职工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加大在创业增收、技能培训、社会保障方面的帮扶力度;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增强其民主、维权和大局意识,积极投入社会应急救助等,充当社会协同的中坚力量。尤其是近年来,因欺诈、工伤赔偿、拖延工时等引起的罢运、罢工、抗议游行、自杀暴力等各类劳资纠纷和群体性事件频发,工会更应利用其组织和资源优势来调处企业和职工间矛盾,发挥“润滑剂”和“减震器”功效,以职工队伍稳定促进社会稳定,以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社会和谐。

(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主力军

20 世纪80 年代初,邓小平在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全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重要目标……2012 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发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号召。小康社会的建成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基础,离不开辛勤劳动的工人阶级,离不开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工会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并承担起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责任,广泛争取党政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全力打造学习型、知识型、技术型和创新型职工队伍,充分挖掘职工潜能和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发挥广大职工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工会可以在其覆盖广泛的组织体系内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宣传和思想动员,提高职工对建设小康社会意义的认识深度,紧密围绕党的战略意图,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职工团队建设合力,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国际工运新秩序的建设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劳动关系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国工人和工会组织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工会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秉承开放、包容、平等、真诚沟通的理念和姿态,积极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工会对外工作格局,[5]既使国外工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有更全面和更深刻的认识,赢得其认可和支持,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在与国际工会的思想碰撞和经验交流中,获得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具体来说,中国工会应在坚持自身独立性和特色优势的基本前提下,加强国际间工会的双边和多边交流,借鉴西方工会在劳动法规体系建立、集体谈判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发展自己。同时,利用当选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工人组正理事的契机,积极参与国际劳工事务的决策和国际劳工新规则的制定,增进在国际劳工事务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推动国际工会新秩序的建立。[6]

三、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基本对策

时代和形势的不断变化不仅赋予了中国工会更加丰富的角色定位,彰显和巩固了其重要地位,而且也给中国工会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审视和反思中国工会发展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对于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处理接受党的领导与发挥独立自主性的关系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是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人民团体。[7]一方面,接受党的领导是工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工会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会始终坚持的政治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保持一定的独立自主性是工会充分履行其职责的基本条件,也是工会组织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前提下如何发挥工会的独立自主性,是关系到中国工会发展的一个现实且重要的问题。

当前工会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存在“失衡”现象,即工会独立自主性的弱化。由于各级工会组织自身力量弱小,职权有限,在许多方面需要积极争取党政系统的支持以推进工作开展和顺利完成任务。工会在组织机构、人事安排、经费来源等方面受党政系统的管理较多,依赖性较强,形成了“政社不分”的格局,影响了工会的独立自主性的有效发挥。

中国工会组织需要处理好接受党的领导和发挥工会独立自主性的关系,寻找相对平衡点,不偏废其一。为此,需做好下列两项工作。首先,深化工会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工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工会章程(修正案)》在总则中明确指出,中国工会实行产业和地方相结合的组织领导原则。各级党委及政府组织应改革工会管理体制,保证工会从中央到地方组织领导系统的独立性,大力提升工会组织自我管理能力。应坚持除少数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垂直管理的产业工会实行产业工会和地方工会双重领导,以产业工会领导为主外,其他产业工会均实行以地方工会领导为主,同时接受上级产业工会领导的体制。[8]注重发挥产业和地方工会两个积极性,加强产业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保证地方工会在促进地方不同职业职工群体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功能的更好发挥。其次,转变对工会的管理方式,保证其独立自主性的充分发挥。我国工会由于自身力量和职权较小所限,在工作上接受党政系统领导、管理较多。长期以来,党政系统对工会领导方式存在直接和微观管理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会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需求。为此,对党政系统来说,应转变直接管理和微观管理的方式为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方式。这不仅是更好地发挥工会作用的基础,也是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需要。从工会自身来说,应激发工会活力,加强凝聚力,积极团结广大职工群众,壮大工会力量,确保工会的阶级基础,促进其独立自主性的有效发挥。

(二)明确工会职责定位

工会清晰的职责定位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2008 年10 月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修正案)》进一步修改了有关内容,明确了工会的职责。在宏观上中国工会的职责是清楚的,但地方基层工会和单位工会的具体职责却不太明晰。

当前,一些工会组织不能顺利开展工作,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清晰的职责定位以及权责不对等。相对而言,与工会同属人民团体的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其职责更为明确些。在工作对象上,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团员在年龄上有特殊限制;妇联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群众组织,在性别上有特殊规定。但工会在工作对象上面对的是单位所有工会会员,实际上几乎包括单位所有职工,工作对象多且人员组成复杂。在工作内容上,共青团主要是培养青年人才,为党和国家贮备人才资源;妇联主要是代表和维护妇女利益,团结广大妇女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两者工作内容特定且清晰,而工会的工作内容包括维护、建设、参与及教育,涉及面广且繁杂。如在一个单位内部,工会部门职责几乎与其他职能部门都有联系,许多工作都可以参与做,但如果不做也会有相关部门负责做。

据调研得知,不少单位职工认为工会就是“搞福利”、“送温暖”的组织,事实上,多数工会组织做得较多的工作也就是举办职工技能比赛以及各种文体活动。工会并不是行政部门,没有行政实权,无法独立开展实际工作。然而工会的性质和任务又需要工会在维护、建设、参与以及教育各个方面发挥其作用,这就造成了工会事事可管,但事事又管不了的尴尬局面。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工会的权责不一致。工会作为人民团体,在一个组织中是党政系统和职工沟通的桥梁,它是职工诉求的反映者而非决策者,有职责而无职权,使其职责难以充分发挥。

要明晰工会职责,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对于单位内部工会,注意处理好工会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尽可能实现职责互补,避免职责重叠,让工会重点做一些其他部门不适合做的工作,特别是发挥工会在维护单位职工合法权益、协调沟通、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其次,对于地方工会,同级党委和政府组织,应该给工会组织合理授权,支持工会独立开展有关工作,工会在承担某些管理职能上具有先天的优势,政府部门应将工会能够独立承担的职能转移给工会,这也是政府转变职能,建设有限政府的需要。

(三)充分发挥职工权益的维护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作用

随着时代和形势的不断变化,劳资关系问题日益突出,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迫在眉睫。中国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由于工会的中介性和独立性及其成员广泛性的特点,工会在维权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作用,不仅是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和政治任务,也是新时期中国工会拓展其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高度重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提出“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和“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虽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但在实践中它的发挥却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为了有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我国出台了包括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上给职工维权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但由于工会维权并没有有效的权力保障机制,这些法律法规也没有在职工维权工作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工会组织的体制障碍影响了维权工作的有效性。目前工会组织独立自主性不足,工会的组建基本上取决于党政机关,人事安排、经济来源也离不开党政系统的支持,致使工会组织对党政系统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为职工反映问题,而无法真正起到调解矛盾进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

充分发挥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上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首先,要建立相应的法律维权保障机制,确保工会维权的顺利开展。工会组织要从源头上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依法实施维权。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建立健全保障工会维权的法律法规,使工会维权有法可依。其次,转变工会维权角色定位,提高维权有效性。工会组织的定位不清直接导致维权工作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难度加大,工会应从职工建议和权益的反映者转变为矛盾的调节者和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者。工会角色定位的转变,是落实工会维权工作的有效保障,是真正发挥工会作用的需要。

(四)强化工会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中的作用

公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更是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必要条件。工会组织作为广大职工群众之家,要为职工群众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搭建渠道,成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促进者。然而,从我国工会的现状来看,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工会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渠道不畅、形式单一,多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工会自身力量弱小,权力不足,职工民主参与意识不强,工会难以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保障工会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工作的进一步落实,不仅是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体现,也是更好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式。工会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重点在于法律制度的规范,要将工会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纳入民主政治建设制度体系中,使其常规化、规范化。工会要尊重职工的权益,听取职工的呼声,广纳民智和民意。工会还要充分激发职工的活力,提高职工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

(五)提升工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工会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主要通过工会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来,有为才有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工会的组织和工作形式不再是以往人们想象中的以罢工和维权为主的激进的领导者,而是一种温和的、以谈判和妥协为主要形式的社会矫正和博弈力量。[9]随着我国劳动关系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地位也会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国工会被赋予了多种重要角色,但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力却与其应有的角色存在差距。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单位职工甚至工会干部认为,有无工会对单位工作几乎没有太大的影响,一些工作多年的职工几乎不了解工会的职责,还有相当一部分职工认为工会就是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送温暖”的组织。我国工会的社会地位不高和影响力不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工会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必须体现在其做好本职工作上,体现在自觉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上,体现在一流的业绩上。为此,工会应当加强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真正成为党和职工群众联系的纽带、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社会管理创新的协同力量、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主力军。

[1]刘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02)

[2]孙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与工会的角色定位[J].工会理论研究,2012(04)

[3]庞慧敏,张琼引.工会界委员要切实反映职工诉求[N].工人日报,2012-04-04

[4]郭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目标与任务[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6(04)

[5]王娇萍.工会外事工作,放眼全球天地宽[N].工人日报,2012-11-05

[6]郝帅.做好工会外事工作,推动形成国际工运新秩序[N].工人日报,2012-05-29

[7][8]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会章程(修正案).2008-10-31

[9]罗玲玲.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会维权职能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3(06)

猜你喜欢
中国工会工会组织维权
创生与成长——中国工会的红色足迹(三十二)
打造有温度的工会组织——记北京服装学院工会工作
创生与成长——中国工会的红色足迹(二十七)
维权去哪里?
工会组织要善于“春风化雨”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完美 打假维权
从载体到理念:中国工会新媒体应用的实践及发展趋势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