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理财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探索——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3-08-15 00:44:55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工学技能高职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系,福建 福州 35010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从目前人才市场来看,一方面最紧缺的是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不少高职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用工要求,工学结合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

一、发达国家工学结合的成功模式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代表性的成功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等,这些模式的本质都是工学结合。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由企业和学校一起承担学生的培养,学生同时具有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学校和企业分工合作,费用由企业和财政共同承担。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文化课程,在企业接受实践操作训练,是一种典型的工学结合模式。

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是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学生在企业、政府以及社会服务等领域进行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实行定期轮换,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

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是“学习-实践-学习”工读交替进行,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较长一段时间走出校门参加企业的实际工作。由于这一模式像一块肉夹在两片面包之中,类似于“三明治”,由此而得名。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并伴有社会、经济、生产等活动。学生毕业后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为将来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1]。

二、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

投资与理财专业是一门集证券、外汇、保险、银行与期货等于一体,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开始招收高职三年制的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现有在校生200多人。为了研究投资与理财专业的工学结合问题,笔者和教研室其他老师一起做了大量实践探索工作。

(一)课内实训

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熟练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这些技能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掌握,为此在本专业的《证券基础》、《证券交易》、《个人理财》、《保险实务》 等主干课程都安排了大量的课时进行实训。就以《证券交易》这门课程来说,学生在金融综合实训室进行证券模拟交易实训,内容主要有证券交易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即时行情解读与实时解盘、收集基本面因素并及时进行分析、用技术分析方法判研个股走势、投资分析报告的撰写等。通过课内实训学生不仅锻炼了证券交易相关技能,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心态。

(二)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主要内容有投资与理财协会的各种活动和定期举办的各种技能竞赛。投资与理财协会是学生的社团组织,由学生自己来管理,老师在协会中只起引导作用。投资与理财协会定期举办讲座、沙龙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增进了友谊,分享了各自的心得体会。通过协会活动学生不仅锻炼了组织和沟通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定期举办模拟炒股大赛、模拟经营管理沙盘等技能竞赛,通过这些比赛学生锻炼了专业技能,磨练了意志。

(三)认知实践

聘请企业领导、专家来学校做系列讲座和报告,学生通过这些讲座和报告对企业有了了解,对工作有了期盼,对职业生涯也有了规划。我们还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通过参访活动学生熟悉了企业,明白了技能要求,懂得了企业文化。同时,学生的商务礼仪、语言表达、遵纪守法等职业基础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顶岗实习

在完成前期各阶段的课内实训、技能比赛、参观访问、模拟实战之后,学生就可以进入企业实习了。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结束,实习的企业可以由学生自行联系也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期间企业会指派业务骨干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开始是跟岗阶段,学生主要是协助企业员工进行相关的工作。在经过4周跟岗后,就进入顶岗阶段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学生基本可以独立承担相应的岗位工作。如果顶岗实习得到企业的认可,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留在他们实习的企业直接就业。

三、工学结合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上的偏差

有些人认为工学结合是中职、技校学生做的,高职学生应该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工学结合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工学结合就是到企业做学徒,变相出卖廉价劳动力,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和家长的学费。

(二)合作不够紧密

有些学生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有些与所学专业联系度不大;有些甚至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有些即使有一定的关联,但往往只是所学专业中某一项技能的简单重复。学生的实习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指导,学生觉得实习收获不大,没有效果,影响了实习的积极性。

(三)企业积极性不高

工学结合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而企业往往是“协办方”,企业积极性不高。表现为:工学结合的企业很难找;合作难以深入;合作不长久,往往是短期的甚至是一次性的。企业是追求利润的市场主体,工学结合短期内难以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再加上学生不好管理,学生的人身安全责任重大,企业觉得合作内容繁琐,合作压力大。按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用在工学结合方面的开支不能计入企业相关成本费用,也无法获得政府在税收上的优惠和财政上的补贴,觉得合作没有得到实惠。

(四)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相关的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更是凤毛麟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而同期美国教育投入却高达GDP的8%,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借鉴国内外经验深化工学结合的策略

(一)增强意识

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工学结合的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借鉴国内外工学结合成功经验,准确领会工学结合的内涵。并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进修培训等方面向工学结合教师倾斜,提高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将工学结合的内涵融入到学生教育中,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工学结合才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增强职业技能。学校要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讲明工学结合的好处,以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师资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合作企业员工培训,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让合作企业得到真正的实惠,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2]。

(二)加大“双师”素质培养力度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缺乏企业任职的经历,高职院校必须从制度上加大“双师”素质的培养力度。规定教师每年必须有不短于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顶岗挂职,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项目革新、服务创新等工作,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优化“双师”队伍结构,优先录用有企业任职经历的新教师,确保教师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加大力度从企业聘请一批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担任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3]。

(三)采用全新的考核体系

高职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而传统的考核方法多采用试卷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必须加以改革。考核主体要多元化,任课教师是传统考核的唯一主体,在工学结合下,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进行,因此企业也应该是很重要的考核主体。考核内容的多样化,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也必须考核学生的工作态度、语言沟通、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

(四)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学校和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接收毕业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文化课程;在校外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真刀真枪的实践技能的锻炼。真正使学生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五)完善机制

建立工学结合工作委员会,负责管理和协调工学结合的各项工作。委员会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共同管理,定期召开会议,共商人才培养大计。委员会还要负责制定工学结合实施细则、财务、分配和激励等规章制度,以保障工学结合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委员会还要明确规定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多方共管、成果共享、互惠互利。

工学结合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只有培养出技能过硬、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才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为高职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首珩.借鉴国外实践教学模式 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改革[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52-55.

[2]庄晓钟.“三段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9-32.

[3]张健.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71-74.

猜你喜欢
工学技能高职
高级技能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工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55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