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乐源流考

2013-08-15 00:44:55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乐舞

(韶关学院 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一、韶乐之名考

名称,是鉴别事物的必须概念;名称的界定,是研究韶乐的前提。韶乐曾被广泛地记载于先秦可靠的《尚书》《左传》和诸子的著作中,其历史存在可说是不容置疑。但由于年代久远,汉代以前的古籍对其名称就至少有《韶》、《萧韶》、《韶箾》、《招箾》、《韶乐》、《招乐》、《九(罄下召)》、《大(罄下召)》、《九韶》、《大韶》、《九招》、《大招》等多种记载。弄清这些概念是否都指韶乐,是研究韶乐的关键问题。

1.“韶”。是专为舜乐而造的字,称韶。对韶乐的最早记载是《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孔传曰:“韶,舜乐名。言萧,见细器之备。雄曰凤,雌曰凰,灵鸟也。仪,有容仪。备乐九奏,而致凤凰,则余鸟兽不待九而率舞。”据孔安国传,“韶”为舜之乐名;萧,只是奏韶乐所需之器。晚一点的是孔子《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单称“韶”,明确指韶乐。

2.“萧韶”,以后“萧韶”连称,也为舜乐名。如《楚辞·九叹·忧苦》:“恶虞氏之《箫韶》兮,好遗风之《激楚》。”“萧韶奏而凤皇仪,干羽舞而有苗格”(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二十一宋李樗黄櫄撰),因此,自《益稷》始,韶乐就有《韶》、《萧韶》两个名称。

3.“韶箾”、“招箾”。较晚一点的记载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见舞韶箾者”,《史记·吴太伯世家》作“见舞招箾”。服虔注曰:“有虞氏之乐大韶也。”索隐云:“‘韶’‘萧’二字体变耳。”《说文·箾》也说:“虞舜乐曰箾韶。”由此可见,“韶箾”、“招箾”都是韶乐的异名。

上述《尚书》、《左传》、《论语》等都是先秦的可靠文献,且吴季札亲眼“观”到、孔夫子亲耳“闻”到韶乐,说明先秦时期,我国确有一种可耳闻目睹的韶乐舞或韶乐。

4.“九韶”。《庄子·至乐》:“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唐成玄英疏:“九韶,舜乐名也。”《潜夫论笺校正》卷八:“世号有虞,作乐九韶”。《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尧大章,舜九韶,禹大夏,汤大濩,周武象,此乐之不同者也。”显然,韶乐又称为九韶。

5.“大韶”。《今本竹书纪年》:“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乐”。王国维疏证:“《书·益稷》:箫韶九成”。《类聚》十一、《御览》八十引 《帝王世纪》:“(舜)乃作大韶之乐。”因此“大韶”即是韶乐。

6.“招乐”。见于《汉书·礼乐志》:“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至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招乐存焉。”《汉志》此处是在解释春秋齐国为什么有《韶乐》,它认为,陈公子是舜的后代,流亡到齐国后就把舜的韶乐带到了齐国。因此,此处的“招乐”即“韶乐”。其实,招、韶同音,为假借字,故相通。

7. “大招”。《风俗通义·声音》:“故黄帝作咸池……舜作韶。”注云:“‘韶’,汉志作‘招’,下同。乐记:‘韶,继也。’注:‘舜乐名也。韶之言绍也,言舜能绍尧之德。周礼曰‘大招。’”据此,大招与《竹书》大韶、《汉志》招乐同义,都指韶乐。

8.“九(罄下召)”、“大(罄下召)”。《周礼·春官·大司乐》:“九德之歌,九(罄下召)之舞。”孙诒让正义:“(罄下召)、韶古今字,经例作‘(罄下召)’,注例用今字作‘韶’。”又《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 (罄下召)》、《大夏》、《大濩》、《大武》。”郑玄注:“《大(罄下召)》,舜乐也。”显然,舜之韶乐又称为“九(罄下召)”、“大(罄下召)。”

9.“九招”。《史记·五帝本纪》:“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索隐曰:“招,音韶,即舜乐《箫韶》。九成,故曰《九招》。”

把《韶》乐称为“招”、“(罄下召)”,是因为韶、招、(罄下召)三字音同相假互用,韶、(罄下召)又为古今字。把《韶》称作《九韶》、《九招》、《九(罄下召)》,则因为“萧韶九成”,成,即终,九终即所谓“备乐九奏”,把《韶》乐奏了九遍而终,故曰《九韶》、《九招》、《九(罄下召)》。如汉代王逸注《楚辞·远游·离骚》“二女御《九韶》歌”时所云:“《韶》,舜乐名也。九成,九奏也……(舜)于是遂禅以位,升为天子。乃作《韶》乐,钟鼓铿锵,九奏乃成。”

在《韶》前加一“大”字,成《大韶》、《大招》、《大(罄下召)》,古籍无解。我们认为这是以《韶》为“大乐”的缘故。《史记·乐书》云:“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韶》正是这样的大乐,前引《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言吴公子札使鲁,遍观了周南召南、邶、鄘、卫、齐、豳、秦、魏、唐、陈、小雅、大雅、颂、象箾南籥、韶濩、大夏等十余种乐舞,但都有美中不足之处,最后舞韶舞时则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观止矣。”所谓大乐,象天无不包容,象地无不载育,能够“顺阴阳律吕生养万物,是大乐与天地同和也”(《史记·乐书》正义)。再加上孔夫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使《韶》乐具有了无比崇高的地位,故称为《大韶》。

二、韶乐之源考

韶乐起源何时何地,由谁发明,一直是学界尚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韶乐起源之地当在南岭周边地区①宋会群:《韶乐初探——苗蛮文化对中原早期文明的影响》,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第22-28页。。关于韶乐的发明者及其创制时代,史籍中有四种说法:

1.帝喾时的咸墨作《九招》:

《吕氏春秋·古乐》:“帝喾命咸墨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昔帝喾之世,咸墨为颂,以歌《九韶》。”

此处九招、九韶据上所证,都为《韶乐》之别名,但却把所作之人归为帝喾时的咸墨,而咸墨似乎不是作乐、作舞之人,而是作歌词、颂辞之人。此说以《韶乐》有颂辞为特征,与先秦古籍一般看法不同。

2.大舜时代的夔作《韶》(或《萧韶》):

《书·益稷》:“夔曰:戛击鸣球……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孔传曰:“韶,舜乐名。言萧,见细器之备。雄曰凤,雌曰凰,灵鸟也。仪,有容仪。备乐九奏,而致凤凰,则余鸟兽不待九而率舞。”

《书·益稷》认为韶乐是五帝舜时代的产物,或名《韶》,或名《萧韶》,发明者是典乐官夔。

《今本竹书纪年》(王国维疏证)则认为是舜作韶乐:“(舜帝)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乐”。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五帝四海之内。”[正义]曰:“《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索隐]曰:“招,音韶,即舜乐《箫韶》。九成,故曰《九招》。致异物,凤皇来翔。”

3.大禹作《九招》:

《史记·五帝本纪》:“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据此,帝舜把帝位禅让于大禹,大禹率众臣“咸戴帝舜之功”,才兴作了《九招》之乐。在《史记》中,禹是韶乐的又一发明者。

4.夏启作《九招》:

《山海经·海经·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郝懿行注云:“盖谓启三度宾于天帝,而得九奏之乐也。”

夏后开即夏启,为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此说其乘龙三次上天,在高两千仞的天穆之野,窃得九辩与九歌。“开焉得始歌《九招》”之“焉”,为虚词,但不表示疑问,故此处是说夏启开始舞《九招》。古人也是这样认识的,如《列子集释·周穆王》:“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以乐之。补注:“山海经,夏后开始歌九招。”既然是“始歌”,《九招》自当为夏启始作。

问题是,启上天所得的是“九辩与九歌”,他不舞所得,而舞《九招》,令人费解。郝注以“九辩、九歌、九招”都为九奏之乐,即萧韶九成,来解释此疑。王国维先生对此则有精辟的看法:

《古本竹书纪年·夏纪》:“《竹书》曰:夏后开舞九招也。”

王国维案:“吴大澂《韶字说》云:“古文召、绍、韶、招、昭为一字。是‘九招’即‘九韶’。《帝王世纪》:‘启升后十年,舞九韶。’《山海经·大荒西经》:‘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又《海外西经》:‘夏后启于此舞九代。’《楚辞·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又《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九招、九韶、九歌、九辩,当为一事。”

又,《山海经·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樭九代”。袁珂注:“郭璞云:‘九代,马名,樭谓盘作之令舞(藏经本作樭——珂)也。’郝懿行云:‘九代,疑乐名也。竹书(今本——珂)云:‘夏帝启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大荒西经亦云:‘天穆之野,启始歌九招。’招即韶也。”

据上考证,“九招”、“九韶”、“九歌”、“九辩”、“九代”,实指一事,前面费解之事自然冰释。为什么《韶乐》之作有虞舜、夏启(或夏禹)两个时代四个人呢?我认为,《韶乐》原是我国古代文明初期的一种民间祀神祭天的乐舞,虞夏时把它作为宫廷所用的祭祀乐舞,反复奏舞九遍,以示对天地祖先的敬意。形成了以“九奏”、“九成”的礼乐制度。由于最早称作“萧韶九成”,所以《九韶》当是其主要名称,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九成”的制度形式保留,但内容屡变,于是就有诸“九”之乐舞。换句话说,《韶乐》并非虞舜一人发明,也并非虞舜一代之舞,而是自我国文明初期就开始发明,在虞夏商周四代都用并逐渐增益的宫廷乐舞,“九成”是礼乐制度的最早体现,必奏九遍,方合礼制。故极力鼓吹大舜、周公礼乐制度的孔子对其特别推崇,称其为“尽善”、“尽美”。

《吕氏春秋·古乐》为此观点提供了一些证据:

“帝喾命咸墨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

“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

“禹立……,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

“殷汤即位,夏为无道,暴虐万民,侵削诸侯,不用轨度,天下患之。汤于是率六州以讨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

“修九招”即对《韶乐》的继承和修改。继承者,九成之制也;修改者,《九辩》、《九歌》、《九代》也。“修九招”成了舜、禹、汤、伊尹等政治家们的大事,它意味着以“文”治国,以“善”感民,这在以武力取得政权之后,显然是必需采用的治国方略,孔子的“尽善尽美”其真正含义也正在于此。所谓《韶乐》,其实是三代时一种代表当时礼乐制度的乐舞而已,它的起源时代可追溯至我国文明起源的初期,因此,《韶乐》之作有五帝、夏两个时代的帝喾、帝舜、夏禹、夏启等四个人是不足为奇的。

如果对韶乐的起源和演进进行分期,那么以舜帝为代表的韶乐初创期当为第一期——起源期。

三、韶乐在夏商周三代的继承和修改

韶乐被发明以后,逐渐成为夏、商、周三代乐制的最重要的内容。各代都继承其乐舞并有所修改。如《乐府诗集·卷第五十二·雅舞》所云:

“周存六代之乐,至秦唯余《韶》、《武》。汉魏已后,咸有改革。然其所用,文武二舞而已,名虽不同,不变其舞。故《古今乐录》曰:“自周以来,唯改其辞,示不相袭,未有变其舞者也。”

首先是商代的继承和修改,前面例举《吕氏春秋·古乐》“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又,《墨子·间诂》卷一《亲士第一》:“汤放桀于大水。”苏云:“环天下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护,又脩九招”。由此可知,商汤灭夏后,不仅作了商乐“护”;而且继承了由舜帝韶乐变来的夏启的“九招”,并加以修改。到了商代末期和西周初期,战争连绵不断,武力征服成了当时时代主题,故武王作“武”乐。作为大政治家的周公对此感叹曰:“于是‘武’象起而‘韶’、‘护’废矣!”但周公平定了多处的叛乱后,还是以文治国,“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使“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故外阖不闭,跨天下而无蕲(《荀子·儒效篇第八》)”,所以,商周政权交替时的‘韶’、‘护’之废,周公以后,当又兴起。至周穆王时,又有了“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以乐之”(《列子集释·周穆王》)的记录。

至春秋时代,可信的古籍多次记载了鲁国、齐国有《韶乐》: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见舞韶箾者”,《史记·吴太伯世家》作 “见舞《招箾》。”服虔注曰:“有虞氏之乐《大韶》也。”索隐云:“‘韶’‘萧’二字体变耳。”《说文·箾》也说:“虞舜乐曰箾韶。”由此可见,《韶箾》、《招箾》都是韶乐。

除吴公子札在鲁见《韶乐》外,晚一点的孔子在齐也三处“闻韶”记录: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此即当今学界讨论较多的“齐韶乐”。《论语》卷八《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吴季札亲眼“观”到,孔夫子亲耳听到,说明直至春秋时期,我国确有一种可耳闻目睹的韶舞或韶乐。这种韶舞、韶乐虽经秦火,至汉代时并未消失。

至战国时代,诸子几乎普遍记载了韶乐:

《庄子》卷六下《至乐》:“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庄子》卷七上《达生》有同样记录。《庄子》卷六下《至乐》还记载:“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

《荀子·礼论篇》:“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乐论篇》:“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

《楚辞》卷一《离骚》:“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楚辞》卷五《远游》:“张《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

《楚辞》卷十六《九叹》(西汉刘向):“恶虞氏之箫《韶》兮,好遗风之《激楚》。”

《韩诗外传》卷四:“韶用干戚,非至乐也;舜兼二女,非达礼也。”

上述记载,说明了两点:一是在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韶乐不再囿于宫廷,较普遍的被人们认识、感知;二是韶乐流行的地点集中在南方楚地和以齐鲁豫为主的中原地区。

以齐韶乐为代表的先秦韶乐是韶乐第二阶段——定型阶段,称作发展期。

四、汉至隋——韶乐的直接传承

入汉代,宫廷乐制开始规范化和正规化。其基本原则是在继承先秦六乐内容的基础上,把名称改变,同时自创了新乐,以显示改朝换代后与前代乐制“不相袭也”。

《汉书·礼乐志》:“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至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招乐》存焉……《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高祖六年又作 《昭容乐》、《礼容乐》。《昭容》者,犹古之《昭夏》也,主出《武德舞》(高祖创)。《礼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

在“不相袭也”的思想指导下,汉初把《韶舞》改名为《文始舞》,并根据韶乐创作了《礼容乐》,同时,又创作了《武德舞》等。这说明《文始》是韶乐的直接继承,只是换个名称罢了。《礼容乐》“主出”《文始》,其中借鉴不少韶乐的因素。自《韶乐》改名为《文始》以后,西汉俱用之。

至王莽的新朝,以复古为宗,因而不再用《文始》之名,而用三礼礼书《周官》的“天墬之祀”,如《汉书》卷二五下 《郊祀下》:“莽又颇改其祭礼,曰《周官》天墬之祀,乐有别有合。其合乐曰:‘以六律、六钟、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祀天神,祭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

所谓“天墬之祀”,即天地之祀。“墬”,是古地字的别写。所谓“六舞大合乐”的“六舞”,按颜师古的注解,当指先秦六乐,即“《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护》、《大武》也”。很明显,王莽新朝用来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的祭祀乐舞,用的是先秦六乐,其中的《大韶》即韶乐,直接应用,未改名“以示不相袭也”。

东汉光武帝建国,宫廷祭礼又复西汉之旧,《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冬十月,蒸祭光武庙,初奏《文始》、《五行》、《武德》之舞”“十月烝祭始御,用其文始、五行之舞如故”。直到东汉末,作为韶乐的直接传承的《文始》乐舞,一直在宫廷中流传着。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韶乐的流传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除了在宫廷中流传之外,又特许在祭祀孔子时使用韶乐乐舞。《后汉书》卷七九上《儒林上》记载:“元和二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元和,即汉章帝年号,二年,为公元85年。阙里,是孔子家乡,太牢,是天子祭礼所用等级名称。这个记载说明,至少在东汉章帝时期,祭孔已用天子之礼,所用乐,也比附天子。天子祭礼用韶乐,须改名作《文始》,孔子祭礼虽比天子,但他毕竟不是真天子,绝不能用文始之名。在此情况下,汉章帝就继承了王莽的做法,使用了“六代之乐”,也即先秦六乐。这个变化对韶乐的流传意义重大,它不仅开辟了韶乐流传的另一条渠道,而且当祭孔行为普遍在全国推广之后,也使得韶乐脱离历代宫廷,传播的空间范围大大增加。

曹魏时期是又一改朝换代,为显示自己有乐舞,就把汉的《文始舞》改曰《大韶舞》。

《宋书》卷一九《乐志一》:“文帝黄初二年,改汉《巴渝舞》曰《昭武舞》……《文始舞》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其众哥诗,多即前代之旧。”

“哥诗”即歌词,“多即前代之旧”,说明《大韶舞》在内容上与汉代没有多大差异。

晋代乐制进一步规范化,礼祀郊庙的音乐和舞蹈分为文舞、武舞。文舞为前舞,武舞为后舞。

《宋书》卷一九《乐志一》:“晋氏之乐,《正德》、《大豫》。”又引何承天《三代乐序》云:‘晋《正德》《大豫舞》,盖出於汉《昭容》《礼容乐》,然则其声节有古之遗音焉。’

《正德》为文舞、前舞,《大豫舞》为武舞、后舞;自此以后,各代宫廷大乐都以文舞、武舞统领概括,故舜之《韶乐》和周武王的《大武》,也成了后世文舞、武舞的代称。晋文舞《正德》出于汉《礼容乐》,《礼容乐》又出于《韶乐》,故曰:“其声节有古之遗音焉”。

至南北朝,处于分裂局面,汉以来的宫廷正统歌舞主要被南朝继承。

南朝宋初期沿用晋制,以《正德》为前舞文舞,以《大豫》为后舞武舞。至宋孝武帝时,改《前舞》为《凯容》之舞,《后舞》为《宣烈》之舞。《凯容》继承《韶》乐为文舞。其证如下:

《宋书》卷一九《乐志一》:“及宋不更名,直为《前》、《后》二舞,依据昔代,义舛事乖。今宜厘改权称,以《凯容》为《韶舞》,《宣烈》为《武舞》。”乐府诗集卷第五十二引《宋书·乐志》曰:“武帝永初元年,改晋《正德舞》曰《前舞》,《大豫舞》曰《后舞》,并蕤宾厢作。孝武孝建二年九月,建平王宏议,以为舞不更名,直为前后二舞。依据昔代,义舛事乖,宜厘改权称,以‘凯容’为《韶舞》,‘宣烈’为《武舞》”。宋陈暘撰《乐书》卷一百七十六《宋乐舞》:“正德为宣化之舞,大豫为兴和之舞”。宣化之舞即宣扬教化之舞,兴和之舞即战争讲和之舞。

南朝齐承宋乐制,《南齐书·乐志》曰:“宋前后舞歌二章,齐微改革,多仍旧辞。《宣烈舞》执干戚,用魏武始舞冠服,《凯容舞》执羽籥,用魏《咸熙舞》冠服。宋以《凯容》继《韶》为文舞,据《韶》为言。《宣烈》即是古之《大武》,今世谚呼为武王伐纣。齐初仍旧,不改宋舞名。其舞人冠服,亦相承用之。”

南朝齐的文、武舞都沿宋之旧名为《凯容舞》、《宣烈舞》,“舞人冠服,亦相承用之。”只是舞歌词微改。“多仍旧辞”。

关于韶乐的舞辞,所知最早的恐怕是晋代傅玄作的“虞韶舞辞”。《南齐书》卷一一《乐志》:“凯容舞,执羽籥……本舜韶舞。汉高改曰文始,魏复曰大韶。又造咸熙为文舞。晋傅玄六代舞有虞韶舞辞。宋以凯容继韶为文舞。相承用魏咸熙冠服。前舞、后舞,晋泰始九年造。正德大豫舞,傅玄、张华各为歌辞”。可惜六代舞中“虞韶舞辞”已失传,今惟余傅玄、张华、荀勖、王韶之等人作的前舞、后舞舞辞。如《宋書》卷二十所载傅玄作的前舞《正德舞歌》为:

“天命有晋,光济万国。穆穆圣皇,文武惟则。在天斯正,在地成德。载韬政刑,载崇礼教。我敷玄化,臻于中道。”

显然,傅玄等人以后,韶乐是有舞辞的,但在他们之前有没有舞辞,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南朝梁的文舞为《大观》,武舞为《大壮》,皆系改前代文、武舞的名称而来:

《乐府诗集》卷第五十二引《古今乐录》曰:“梁改《宣烈》为《大壮》,即周《武舞》也。改《凯容》为《大观》,即舜《韶舞》也。”

梁之《大观》源于宋齐之《凯容》,《凯容》继承晋代的《前舞》,即《正德舞》,而晋的文舞《正德》又出于汉《礼容乐》,《礼容乐》又出于《韶乐》,故曰“改《凯容》为《大观》,即舜《韶舞》也”。由此看来,梁之《大观》也是韶乐的直接传承者。

至南朝陈,仍沿用前代乐制,没有更名,但在用乐的场合上略有改变:

《乐府诗集》卷第五十二引《古今乐录》曰:“陈以《凯容》乐舞用之郊庙,而《大壮》《大观》犹同梁舞,所谓祠用宋曲,宴准梁乐,盖取人神不杂也。”

换句话说,南朝陈的文舞有二,一是把宋的文舞《凯容》用之郊庙,梁的武舞《大壮》、文舞《大观》用于宴飨。

《隋书》卷一五《音乐下》:

及宋武帝入关,悉收南度。永初元年,改《正德舞》曰《前舞》,《大武舞》曰《后舞》。文帝元嘉九年,太乐令钟宗之,更调金石。至十四年,曲书令奚纵,复改定之。又有《凯容》、《宣业》之舞,齐代因而用之。萧子显《齐书志》曰:“宋孝建初,朝议以《凯容舞》为《韶舞》,《宣业舞》为《武德舞》。据《韶》为言,《宣业》即是古之《大武》,非《武德》也。”故《志》有《前舞·凯容》歌辞,《后舞·凯容》歌辞者矣。至于梁初,犹用《凯容》、《宣业》之舞,后改为《大壮》《大观》焉。今人犹唤《大观》为《前舞》,故知乐名虽随代而改,声韵曲折,理应常同。

当时的北朝与南朝对立,北周以前,其宫廷礼乐大都沿袭北魏,北魏依然存有 《韶舞》,《魏书》卷一〇九《乐志》:“周兼六代之乐……汉来所存,二舞而已。请以《韶舞》为《崇德》,《武舞》为《章烈》,总名曰《嘉成》。”说明在当时的北朝,也继承有《韶舞》。

北朝五胡,传有《韶舞》,令人叹奇。其实在晋永嘉之乱后,北朝屡或获南朝乐工和乐器,自有可能传承韶乐。《隋书》卷一三《乐志·音乐上》曰:“永嘉之寇,尽沦胡、羯。于是乐人南奔,穆皇罗钟磬;苻坚北败,孝武获登歌。晋氏不纲,魏图将霸,道武克中山,太武平统万,或得其宫悬;或收其古乐。于时经营是迫,雅器斯寝。孝文颇为诗歌,以勖在位,谣俗流传,布诸音律。大臣驰骋汉、魏,旁罗宋、齐,功成奋豫,代有制作。莫不各扬庙舞,自造郊歌,宣畅功德,辉光当世,而移风易俗,浸以陵夷”。这种“罗钟磬”“获登歌”“或得其宫悬;或收其古乐”“旁罗宋、齐,功成奋豫,代有制作”“莫不各扬庙舞,自造郊歌”的状况,是北魏传承中华礼乐的基础,也是承继韶乐的基础。

到了北齐北周,中原大乱,先秦六乐的“声歌之节,舞蹈之容,寂寥已绝,不可得而详也”。但北周恭帝元年平定荆州后,又获得南朝梁的礼乐乐器,于是又“自宜依准制其歌舞”。《隋书》卷一四《音乐中》详细记载了这个过程:“周太祖迎魏武入关,乐声皆阙。恭帝元年,平荆州,大获梁氏乐器,以属有司,及建六官,乃诏曰:‘六乐尚矣,其声歌之节,舞蹈之容,寂寥已绝,不可得而详也。但方行古人之事,可不本于兹乎?自宜依准,制其歌舞,祀五帝日月星辰。’于是有司详定:郊庙祀五帝日月星辰,用黄帝乐,歌大吕,舞《云门》。祭九州、社稷、水旱雩萗,用唐尧乐,歌应钟,舞《大咸》。祀四望,飨诸侯,用虞舜乐,歌南吕,舞《大韶》。祀四类,幸辟雍,用夏禹乐,歌函钟,舞《大夏》。祭山川,用殷汤乐,歌小吕,舞《大护》。享宗庙,用周武王乐,歌夹钟,舞《大武》。”

其中的“祀四望,飨诸侯,用虞舜乐,歌南吕,舞《大韶》”,即是用的新造《韶乐》歌舞。这种新造的六乐歌舞,很难说与汉初传下来的《文始》有多少相似之处,但毕竟是“以准”而作,或许除了在“声歌之节,舞蹈之容”方面很难相似之外,其它方面还保留有韶乐的因素。

总之,以汉的文始舞——南朝宋的凯容舞为代表的变名韶乐是韶乐发展第三阶段,可称作嬗变传承期。

五、隋的改制及至明清的文舞中的韶乐因素:“文武二舞历代相沿,盖袭韶箭(箾)、大武之旧”

至隋主要以北朝齐乐而改庙舞乐制,“自造郊歌”,“不备宫悬,不遍舞六代”,“倡优獿杂,咸来萃止。其哀管新声,淫弦巧奏,皆出邺城之下,高齐之旧曲云”。郊庙宴飨之乐虽有文舞、武舞之设,但尊齐制“舞不立号”,《大观》舞虽记于《隋书·乐志》,但“悉罢不用”。故韶乐直系传承至《大观》而止,唐以后,韶乐的遗韵和形式,只在历代宫廷雅乐中的祭祀乐舞——文舞中有所反映。

《乐府诗集·卷第五十二·雅舞》:“周存六代之乐,至秦唯余《韶》《武》。汉魏已后,咸有改革。然其所用,文武二舞而已,名虽不同,不变其舞。故《古今乐录》曰:“自周以来,唯改其辞,示不相袭,未有变其舞者也。”

《乐府诗集》认为,汉魏以后唯用文武二舞,而先秦六乐的名称均不用而改用其它名称,并据各代不同的政治需要改了歌词,但舞的内容未变。这种看法基本上符合实际。据前考,汉以后的文舞,主要是继承韶乐韶舞而改变名称而已,从先秦《韶乐》到汉的《文始》、曹魏的《大韶》,晋的《正德》、宋齐梁陈的《凯容》,其传承线索清晰,源泉有自,我们认为隋代以前韶乐的传承是较直接的承袭,中间虽有变化,但主题部分(如舞姿舞容、乐器道具等)应与先秦韶乐相符。

隋代的乐制改革,有下列记录:

《隋书》卷一三 《乐志·音乐上》:“御史大夫裴蕴,揣知帝情,奏括周、齐、梁、陈乐工子弟,及人间善声调者,凡三百余人,并付太乐。倡优獿杂,咸来萃止。其哀管新声,淫弦巧奏,皆出邺城之下,高齐之旧曲云。”“不备宫悬,不遍舞六代,逐所应须。”

《隋书》卷一四《乐志·音乐中》:“(齐)珽因采魏安丰王延明及信都芳等所著《乐说》,而定正声。始具宫悬之器,仍杂西凉之曲,乐名《广成》,而舞不立号,所谓‘洛阳旧乐’者也。”

《隋书》卷一五《乐志·音乐下》:“隋去六代之乐,又无四望、先妣之祭,今既与古祭法有别,乃以神祗位次分乐配焉。”

《隋书》卷一五《乐志·音乐下》:“今据《尚书》直云干羽,《礼》文称羽籥干戚。今文舞执羽籥,武舞执干戚,其《矛俞》、《弩俞》等,盖汉高祖自汉中归,巴、俞之兵,执仗而舞也。既非正典,悉罢不用。”“更详故实,创制雅乐歌辞。”

由上所引可以看出,隋代对传统乐制进行了大改革,一是“去六代之乐”;二是“不备宫悬,不遍舞六代,逐所应须”;三是由于“无四望、先妣之祭”,使得以祭祀四望为主的韶乐无用武之地;四是“舞不立号”,改变了“示不相袭”的乐制中新起乐名的传统;五是宫廷祭祀宴飨乐舞统称雅乐,“更详故实,创制雅乐歌辞”。在这种情况下,韶乐的名实都有重大改变,直接的传承告一段落。但其雅乐中“文舞执羽籥,武舞执干戚”还是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韶乐的因素。

以后的唐、宋、元、明、清,都把祭祀宴飨乐制统称雅乐,雅乐中的文舞,都多少保留了一些韶乐因素。

唐贞观中,祖孝孙改隋文舞为《治康之舞》、武舞为《凯安之舞》。又有武舞《秦王破阵乐》、文舞《功成庆善乐》二舞。是舞有四焉。

五代后晋文舞为《昭德》之舞,武舞为《成功》之舞。

《五代史·乐志》曰:“文舞六十四人,左手执籥,右手执翟。

五代后汉改唐文舞《治康之舞》为《治安之舞》,武舞《凯安之舞》改为《振德之舞》,用于郊庙;文舞《功成庆善乐》改为《观象之舞》,《秦王破阵乐》改为《讲功之舞》,用于宴飨。

《旧五代史》卷一四四《乐志上》:贞观中二舞名,文舞《功成庆善乐》,前朝名《九功舞》,请改为《观象之舞》;《秦王破阵乐》,前朝名为《七德舞》,请改为《讲功之舞》。其《治安》、《振德》二舞请依旧郊庙行用,以文舞降神,武舞送神。其《观象》、《讲功》二舞,请依旧宴会行用。

后周文舞曰“政和”,武舞曰“善胜”。

宋代雅乐总名《大晟》,

《宋史》卷一二九《乐志四》:“崇宁四年七月,铸帝鼐、八鼎成。八月,大司乐刘昺言:昔尧有《大章》,舜有《大韶》。三代之王亦各异名。今追千载而成一代之制,宜赐新乐之名曰《大晟》,朕将荐郊庙、享鬼神和万邦。与天下共之。其旧乐勿用。”

文武舞名称各代皇帝不一,宋太祖建隆元年文舞曰《文德》,武舞曰《威功》,旋改文舞曰《升闻》,武舞曰《天下大定》;太宗太平兴国中改文舞曰《化成天下》,武舞曰《威加海内》;真宗时“别号”文舞曰《发祥流庆》,武舞曰《降真观德》;仁宗时文舞曰《右文化俗》,武舞曰《威功睿德》,以祀上帝诸神;神宗元丰间又有文舞曰 《孝熙昭德》,武舞曰 《礼洽储祥》,以献太庙;徽宗宣和时又有文舞曰 《广生储佑》,武舞曰《厚德凝福》,以祀方泽;高宗绍兴间又有文舞曰《储灵锡庆》,武舞曰《严恭将事》,以祀皇地祗。“盖乐曲乐舞,繁简类从。十二安而外,不一其曲。故文武二舞,外亦不一,其舞其势然也”(《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但《宋史》卷一二七《乐志二》:“文舞曰《右文化俗》,武舞曰《威功睿德》”,显然承认仁宗时的文武二舞。

元代雅乐总名《大成》,元初文舞曰《武定文绥之舞》,武舞曰《内平外成之舞》。大德九年,又制郊庙文舞曰《崇德之舞》,武舞曰《定功之舞》。

《元史》卷六八《礼乐志二》:“宋总名曰《大晟》,金总名曰《大和》。今采舆议,权以数名,伏乞详定。曰《大成》,文舞曰《武定文绥之舞》,武舞曰《内平外成之舞》。第一成象灭王罕,二成破西夏,三成克金,四成收西域、定河南,五成取西蜀、平南诏,六成臣高丽、服交趾。”

《新元史》卷九一 《乐志一》:“文舞曰《崇德之舞》,武舞曰《定功之舞》。”

明代,雅乐以“和”为名,教坊司设总乐《中和韶乐》,用于郊庙、宴飨、朝会等。文武二舞初从宋太祖,曰《文德》,曰《武功》,后改文舞曰《车书会同之舞》,武舞曰《平定天下之舞》,又设四夷舞曰《抚安四夷之舞》,用于宴飨、朝会等。

《明史》卷六一《乐志一》:“武舞曰《平定天下之舞》,象以武功定祸乱也;文舞曰《车书会同之舞》,象以文德致太平也;四夷舞曰《抚安四夷之舞》,象以威德服远人也。”对此,《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评论说;“永乐时又有表正万邦之舞、天命有德之舞。凡宴飨,诸舞间进。夸大备焉!殊不知文武二舞历代相沿,盖袭韶箭(箾)、大武之旧,不容有增益以乱其列,各庙异舞及随事异舞,其失不过繁文。若立新舞,以参二舞,其流至于失序,此去质崇文之弊也。”可见,汉代以后的文、武二舞是承袭《韶》《武》,历代相沿,因此,在隋唐以后的各代,韶乐虽不是直接沿袭,但在其雅乐文舞中保留有韶乐的若干因素,当是历史史实。

清代“修明之旧,有《中和韶乐》,郊庙朝会用之”。其舞有《队舞》和《佾舞》,各有文舞、武舞。《佾舞》用于祀神,文舞曰《文德之舞》,武舞曰《武功之舞》。《队舞》用于宴飨,文舞曰《喜起舞》,武舞曰《庆隆舞》。

总之,一直流传于历代宫廷的文舞、武舞,都共同祖述于《韶乐》和《大武》。正如宋郑樵《通志》所说:“古有六舞,后世所用者《韶》、《武》二舞而已。后世之舞亦随代皆有制作,每室各有形容。然究其所常用及其制作之宜,不离是《文》、《武》二舞也。当疑三代之前,虽有六舞之名,往往其所用者亦无非《文》、《武》二舞。”我国明代音乐大家朱载堉在《乐律全书》卷十九《舞名》中也说:“《周礼大司乐》存六代之乐……大要不过文武二舞而已。近代所传文武二舞,是其遗法也。”《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乐略》也认为:“文武二舞历代相沿,盖袭韶箭、大武之旧,不容复有增益,以乱其列”。

以上的看法是中肯的,也是事实。本文所考,更为有力有理地证实了上述两位古史音乐大家的卓见。无论从《韶乐》流传的角度、《韶乐》本身内涵的角度,还是《韶乐》所用乐器的角度来看,《韶乐》都是汉以后文舞的祖型,而汉以后文舞是在继承、发展《韶乐》主体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各代增益、完善而形成的历代宫廷雅乐。

先秦 《韶乐》、《韶舞》至汉高祖六年被改名为《文始》后,至隋以前的历代屡屡改名,但名虽异而实同。晋代傅玄开始,为韶乐加上了“虞韶舞辞”,从此历代相继沿用此制,各代舞辞不一,但都是显示某代功德、进行教化。隋以后,韶乐的直接传承基本结束,但其一些表象化的重要因素还多多少少地保留在历代宫廷雅乐中的文舞之中和祭孔乐舞之中。因此历代文舞中,都先后继承了韶乐乐舞之风,多多少少含有《韶乐》的余韵。因此,无论是从文献角度还是从流传角度讲,《韶乐》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并对中国礼乐制度、乐舞文化、和谐精神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乐舞。

猜你喜欢
乐舞
乐舞《十部乐》的发展过程及功能
艺术品鉴(2022年29期)2022-11-27 09:59:58
“非遗”传统舞蹈的当代构建与审美表达——以朝鲜族农乐舞为例
乐府新声(2022年4期)2022-02-28 06:28:50
龟兹乐舞
金秋(2021年22期)2021-12-02 03:26:33
西南少数民族舞蹈中“乐舞”文化分析研究
文化利益场境视角下的唐代乐舞生产与消费研究
——评《承继与变迁——隋唐五代乐舞经济模式研究》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10
论唐代乐舞文化在中国古典舞作品创作中的体现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55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20
试述中国古代原始音乐的形式
——乐舞
浅谈中国古代乐舞的功能指向
东方教育(2015年9期)2015-05-30 16: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