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霞,武延辉
(1.铜仁学院 体育系,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学院附属中学 体育组,贵州 铜仁 554300)
社会变迁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1]。社会变迁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历史社会变迁的长河中,民族体育只能顺之而行,甚至可以说今天我们看到的民族体育运动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在社会变迁的作用下实现的。外来文化的先进性以及历史原因成就了竞技体育在中国的发展,并与经济、政治高度融合,辩证地讲,竞技体育的发展为中国带来了走向世界的机会,同时也造成了国人对民族体育的遗忘。我们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不能忽视了中国民族体育文化。本文借鉴文化研究中的“表征”理论,在社会变迁视角下分析民族体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考查其时代意义,整理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演变的脉络。从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的角度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表征进行研究,有利于人们正确理解民族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更好地把握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查阅关于民族体育文化和表征理论的相关研究文献。
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历史学的分析方法,从社会变迁视角下,对民族体育文化表征脉络进行梳理。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征(representation)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它是认知心理学、西方文化研究和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通过表征理论,可以解释不同心理现象下的认知问题、不同礼仪和风俗背景下的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在同一文化共同体内得以共享、传播和传承的深层原因[2]。丹尼·卡瓦拉罗认为,表征研究必须考虑文化现象、哲学视角和意识形态规划的广泛多样性[3]。当今批判及文化理论的诸多重大发展,都是与表征危机[4]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时空限制下的活动产物,人类也正是基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有限认识和理解,赋予活动本身和活动对象(人的精神领域与物质领域,以及所处的环境)以一定的意义,因此,西方文化研究代表人物之一的斯图尔特·霍尔认为,表征就是通过语言生产意义[5]。文化学意义上的语言,是特定背景中的事件或过程的结果,并且,虽然意义是标准化的、约定俗成的,但它们作为社会行为和文化力量的结果,实际上却随着时间而改变[6]。可见,表征并不仅仅是头脑中对一种事物的简单重复,表征是以前的、现在的和将来的某一现象的被加工、重铸的了文化反映。因此,表征用在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中,是指对民族体育这一体育文化现象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文化反映。同一体育现象在不同的时代或者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那么民族体育也理所当然地会在不同历史和不同文化下表现出不同的表征。
无论哪一个时代、哪一个民族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中,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都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进行,否则自己的行为不能被他人理解和接受,人们也不能产生互动,社会生活也就无法进行。民族体育是因人们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符合当时的文化模式,也符合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要求及文化需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民族体育文化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历史表征。
3.2.1 民族体育文化的原始期
在早期的人类文明中,体育文化得到较早的发展,并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体育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先声[7]。一次祭祀仪式,既是对祖先的崇拜和与神灵的沟通,又是一次自我放松和娱乐,还是一种身体锻炼形式;一个洞穴里的动物图像,既是教育狩猎的写照,也是艺术追求的印记[8]。不难看出,体育文化已经在原始社会无意识地产生了,体育文化成分(健身、身体活动、运动技能和消遣娱乐)随着原始文化孕育并发展着。原始社会毕竟是物质资料生产落后的人类初级发展形态,人们也摆脱不了体质和技能的原始和落后,这就决定了原始体育文化在内容、形式和文化结构上只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反映,但是,值得庆幸和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每前进一步,都深深印刻着体育文化进步的烙印。从直立行走到工具的进步,再到祭祀仪式的改善……体育文化在原始文化的不断创造历程中完善和发展起来[8],这种历史文化表征的进步是原始文化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3.2.2 民族体育文化数千年源远流长期
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而未曾中断过,先秦之后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民族体育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传承与发展着,像蹴鞠这样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了约2 000年[4]。如此长时间社会结构的稳定,使得民族体育文化的表征思想始终与当时的社会思想同步发展。经历了先秦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到南北朝佛家传入、道家复兴,儒家失去独尊地位,再到宋明理学儒家的新发展,在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中,民族体育文化朝着各个时期的主流思想文化方向发展,虽有矛盾和冲突,但仍丰富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历史表征,深化和拓展了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思想底蕴,也为世界缔造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然而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使国人身心憔悴,各朝代的统治者只管塑造符合自己朝代的民族表征,即使民族体育活动重健身、重娱乐、重表演、重修身养性,也始终未脱离封建伦理的束缚,导致竞争意识泯灭。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民族体育要前进就迫切需要进行传统文化变革,变革最需要的是引进现代体育的拼搏和竞争意识,用竞争观念改变传统观念,使中国人民敢于冒险和创新。民族体育文化面临危机,中国引进西方体育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3.2.3 民族体育文化的危机存亡期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经历着巨大的震荡。西方体育文化是大机器工业的产物,代表着先进的经济文化,对经济落后的中国来说,西方体育的传入势不可挡。历史证明,我国在20世纪初兴起“土洋体育之争”[9]试图抗拒并摆脱外来文化入侵是失败的,民族体育失去了社会基础,加上西方文化对异文化的轻视,使民族体育文化普遍面临生存危机,一些民族体育文化随着本民族的衰落而自行消亡。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势必影响当时的民族体育文化。中国最初只能被动地接受,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又缺乏交流契机,因此导致中西体育文化的长时间冲突。20世纪上半叶,虽有多次民族体育的“振兴”,但毕竟是昙花一现,未能根本扭转民族体育的颓势。
3.2.4 民族体育文化的勃兴期
历史上各民族体育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最终给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带来了新鲜血液,为民族体育文化带来了活力。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体育处于弃旧而未迎新的相对封闭期,挽救和发展民族体育成为当务之急。在改革开放之后,民族体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省一级的民族运动会如火如荼,全国性的运动会四年一次,并逐步形成了正规的竞赛制度。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的记忆”项目,世界各个国家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我国已从56个民族中挖掘出上千个传统体育项目,各级相关部门都把民族体育的挖掘整理工作列入工作范围,民族体育的书刊大量出版,并且民族体育逐渐走进学校进入课堂并列入全民健身项目,这些成果使民族体育的发展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民族体育文化总是以一定的民族文化形态具体地存在于不同的民族地区中,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存在方式[10]。民族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其最伟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实践活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不仅使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也使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达到和谐与统一。随着社会变迁,民族体育的文化形态也不断变化,目前呈现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的存在和价值是其他任何文化形态所不能取代的,甚至其他文化形态的发展还不得不从体育文化中借鉴、迁延某些具有特质的东西[1]。作为独立的文化形态,民族体育文化表征形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3.3.1 自然体育文化形态
民族体育的自然体育文化形态是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体现为人类初期智能和体能结合的表征形式,这种文化形态渗入到人类早期愚昧、野蛮时代的一切活动之中,是人类社会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产物。然而民族体育的自然体育文化形态的最主要意义是体现出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化特征,即只有人类能够创造出超出动物本能的具有文化意义的包括体育在内的各种文化系统,这就证明自然体育文化形态是与人类的产生和原始思维方式相适应的。
3.3.2 亚体育文化形态
在摆脱封建社会以后,中华民族体育在表现形式上居于非主导地位,或是表现为地域性的体育文化,或是阶级性的体育文化,在这一时期的表征形态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亚体育文化形态。这一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中性体育文化的大规模变迁,中性民族体育文化即在民族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好坏、高低之分的民族体育文化。中性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增强社会的内聚力。西方体育文化作为异质文化、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破坏了小农经济下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之后,中性民族体育文化逐渐失去了原来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另外,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性格,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庸平和”导致了重文轻武、文弱之风一直延续和扎根于人们的思想和整个社会意识中,使中国的体育文化长期受压抑,对外来文化产生较大了“文化震惊”[11],民族体育文化普遍处于非主导地位。
3.3.3 独立体育文化形态
当代民族体育文化的表征形态为独立的体育文化形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吸收外来体育文化的同时,注重维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稳定性。我国把民族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保护,使民族体育文化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目标和具体的现实价值,表现为重在谋求身体的培育和发展,增进健康和保持积极的心理、生理状态,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体育思想、体育意识,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合理发展,为社会提供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完整人格和理想体格的社会成员。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体育也与世界体育文化积极交流融合,在寻求自身繁荣与复兴的同时与世界其他体育文化实现共同发展。
民族体育作为人类的文化形态和历史现象,一个世纪以来经历了巨大的震荡,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族体育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又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建设工程。我们要抓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机遇,针对民族体育文化目前的生存状况,积极采取措施,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改造和创新,对其资源进行整合,或是纳入学校教育内容,使之传承发展;或是与体育旅游产业合作,成为新的旅游看点……使民族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促进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得到充分展现。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艾森克,基恩.认知心理学[M].高定国,何凌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2.
[3]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2.
[4]梁同福,仇军,张帆.数字化时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征系统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20-22.
[5]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8.
[6]鲍德尔温,朗赫斯特,麦克拉肯,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5.
[7]童昭岗.人文体育——体育文化的演绎[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54
[8]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38-152.
[9]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
[10]陈宏亮.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 [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3):94-96.
[1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