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价值目标的伦理建构

2013-08-15 00:48程勉中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城乡民主建构

程勉中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党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建价值目标的伦理建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以人为本理念与党建价值目标取向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观念已经形成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经济发展的目的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人民福祉的提升;政治发展的目的也不是某些阶层或群体的权力游戏,而是为全体人民追求幸福赋予更大的权利和空间[1]。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正是从这样一种历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2]129。

1.以民本理念确立党建价值目标。党的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践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领域,首先,应从党建工作的实践依据出发,把工作着眼点聚焦于基层群众的共同憧憬和普遍愿望,并为之提供平等、公正的现实环境和实际空间[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283以人为本揭示了发展的目的蕴涵着社会主义发展主体和依靠力量的深刻含义,鲜明地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人民群众共同期盼国家富裕和生活幸福,渴求建立平等、公正的价值标准、制度保障和规范的道德体系,向往社会和谐、利益协调的发展局面。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出发点。

其次,从党建工作的价值取向分析,实践的落脚点应当使广大群众的基本诉求得到满足,保证社会各个阶层实际需要的最终实现。以人为本体现了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其个体成员的个人利益有机统一[5]55。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党执政的首要考虑,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要求,它的现实意义在于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执政品格,彰显了和谐社会的发展价值和先进理论的价值意蕴。这是以人为本理念所具有的内在追求。

再次,从党建工作的现实要求来看,实践的突破点应关注人民群众现实要求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准则,着力把握不同阶层和群体的需求特点和自身要求,使实践手段更具针对性、实践思路更具层次性、实践方法更具多样性。

因此,党建价值目标伦理建构的着力点要力求从民本的视野、群众的利益、基层的实践出发,探索一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路径。

2.以民生需求推进基层民主进程。民主与民生都是人民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评价人们是否享有民主,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群众的体验和感受。党建价值目标的伦理建构,要重视完善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的领导机制,体现执政为民以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坚持“以民主促民生”的发展路径,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打破自上而下的施政理念,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方式,真正做到面向人民问政、问需、问绩,以突出民生需求的评价体系倒逼基层民主进程,探索基层党的建设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最佳结合点。在统筹党内民主建设与社会民主建设的关系上,严格依照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求,重视发展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保障民主政治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共同发展,实现党的执政能力与人民当家作主能力的共同提高。

基层民主的推进,重点是促进基层党内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在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中,通过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切实保障党员权利等途径,加快发展党内民主。在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中,加强党对基层民主的领导,推进群众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的创新,健全党务、政务公开等制度,组织群众参与和监督基层组织的工作,提高基层自治的能力和水平[6]104-105。通过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渠道和机制的建设,保护、引导和发挥党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群策群力”式共建共享机制的形成,并在共建共享中提升人们的民主意识。

二、把观念创新作为党建价值目标伦理建构的先导工程

从价值论的意义上讲,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的实践存在,价值模式所传递的内在观念只有通过组织及其成员的主动实践,才会成为自觉的组织行为规范,即在以实践为基础的意义上去确认组织的本体及其本质,这就强调了实践在价值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党建价值目标的伦理建构实践中,把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党建观念创新作为先导工程,体现出了价值模式建构的科学发展特征和组织发展特色。

1.树立科学发展的基层组织观。在党的建设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的基层组织观。对此可以从七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在党建理念上,从思想和价值源头上弄清楚为什么要重视党的建设,怎样加强党的建设,明确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所应坚守秉持的核心价值取向、构成内容、主要范畴等问题,理清基层党建主体、目标、依靠对象等相关基础问题,为党的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提供新的思想资源;二是在党组织能力建设上,强化执政意识,强调坚持以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为主线,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三是在党内生活中,坚持以党员为本,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权利,激励和监督党员履行义务;四是在党员队伍建设上,坚持先进性、纯洁性为本,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把党员素质和能力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抓好;五是在基层组织体制建设上,强调健全基层党建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健全以党章为核心的党组织运行制度规范体系,促进基层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扩大基层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的互动;六是在基层组织架构方式上,坚持全覆盖原则和分类指导、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方式方法切合基层实际,步骤稳妥可靠,力戒形式主义,努力把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求落实在基层;七是在党建载体创新上,深化基层党建活动内涵,丰富基层党建活动形式,形成入党积极分子活跃在党组织周围、党员活跃在岗位奉献舞台上、党员领导干部活跃在执政为民、造福人民实践中的生动局面[6]101-102。

2.树立协调发展的区域党建观。党建价值目标的伦理建构,解决思想观念和思想认识问题是先导。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适应当前城乡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扫除思想障碍,凝聚党建共识。党的建设工作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中开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消除的城乡二元结构,包括城乡党建格局的二元结构;要实现的一体化,包括城乡党建工作的一体化。树立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党建观,要求城乡整体推进,两者不可偏废。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体现互动性的发展,完善区域衔接、整体联动的城乡基层党组织网络体系,把这项工作放到城乡统筹的整体工作中考虑,使统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化。

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通盘考虑,把城乡不同领域的党建统筹考虑,在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党内民主建设、统一战线建设等各方面分战线推进,最终推动城乡党建整体发展。要十分注意增强党的建设资源意识,从思想根源上改变党建工作“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从领导体制、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干部配备、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党建工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城市的人、财、物等资源优势和信息、手段、经验等工作优势,加大对农村党建的扶助和帮带,加快农村党建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注意发挥农村党组织的优势,逐步形成城乡党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工作局面,助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3.树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服务观。在服务理念上,树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服务观,强化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使党的领导更多地体现在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党的上级组织为下级组织服务上。强调树立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都要为群众服务的“三服务”理念,有利于拉近党和群众的距离,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就是依托自身在党的组织结构中具有的功能优势,发挥整合作用,为基层党组织提供和拓展工作资源,具体落实在为基层党组织提供政策、组织和物质支持上,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工作资源不足的问题,并针对下属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定位、工作环境和资源等实际状况,及时调整工作要求和考核内容,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以及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就是将党的服务宗旨与党的自身建设结合起来,着眼于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思路、完善服务机制,把服务的理念引入党内,贯穿到党建的每个环节,以服务增强凝聚力,整合社会,由此激发党的工作活力。

在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上,明确党组织对自身建设的组织领导属于党务管理的范畴,而党务管理又是公共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7]。强调党的组织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涉及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要求各级党组织不仅要重视党的建设所涉及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廉政等基本方面,而且要把党组织的各个要素纳入管理范围,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优化。同时克服以往抓党的建设一般较为宏观,对微观层面缺乏重视的倾向,更加注意从管理运行的角度来落实基层党建的日常管理和规范,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从人民利益出发彰显党的执政品格

1.“民生”与“民富”同步推进。追求利益是人们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基本目标和动力。“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82党与人民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利益,这是党对人民群众具有吸引力的基础。党建价值目标的伦理建构,要坚持“民生”与“民富”同步推进,坚持富民优先方针,围绕“个个都有好工作”的民生目标和“家家都有好收入”的民富目标,落实富民举措,促进人民群众生活从宽裕走向富裕。

党建价值目标的伦理建构,必须强调坚持和谐发展模式,力求将物质文明的经济力、精神文明的文化力、和谐社会的凝聚力、政治文明的公共力、生态文明的环境力这“五力”融合发展。政府善治是国民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在干部考核上要打破以GDP“说话”的传统考核框架,形成“群众关心什么就考核什么,发展为民、惠民必须体现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导向上”的共识,把发展的成果、群众的公认程度作为检验党的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不断提升基层群众对党领导科学发展成果的公认度和满意度。以民生需求为核心的科学评价体系,能够确保党在“为谁发展”的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坚持“民生重于一切”的价值取向,能够加速和倒逼政府的职能从管理型、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努力形成民主、合作、高效、开放的公共治理机制[9]。

2.“民智”与“民强”相互兼顾。民智则国智,民强则国强。党建价值目标的伦理建构,要强调从人的最终需求出发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使经济发展成果较多地转变成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围绕“天天都有好心情”的民智目标和“人人都有好身体”的民强目标,实现“民智”与“民强”相互兼顾,同时又通过“强民智、健民体”来促进共同发展,这无疑是一条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要确立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在加强基础教育上突出“公平”,在加强职业教育上突出“能力”,在加强终身教育上突出“发展”。在加大教育投入、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推进公平教育,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化的同时,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科学化。

实现“人人都有好身体”的民强目标,就是促进科教文卫体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充分满足人的需求,使城乡人民能够具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要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为重点,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卫生事业投入有明显增长。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全民健身体系和社会养老体系。在实施体育惠民工程中,促使群众体育运动得到较大发展。

3.“民安”与“民享”协调发展。经济社会越发展,越要求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安全稳定是人民群众安定生活的依靠。服务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正,构筑和谐社会,用党的先进性凝聚人心,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造福百姓的现实力量,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要用党建促创建,用党建保民生,围绕“事事都有好保障”的民安目标,加快健全和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致力于建设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加强行政应急机制建设,加快形成和健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机制。通过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减少不和谐因素。发挥基层组织自治功能,增强城乡社会的自组织和管理能力,形成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组织自治、公民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

党建价值目标的伦理建构,还要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与“处处都有好环境”的民享目标结合起来,从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经济关系入手,强调“环境污染就是负债”的理念,把好环境作为提升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好。围绕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环境工程建设,坚持以环保优先为重要方针,全力开创生态文明新境界。

牢牢把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这一根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不断为人民造福,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在党建价值目标的伦理建构实践中,要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所盼所需所急,把改善民生、促进和谐贯穿于社会转型的全过程,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1]马西恒.城市社区党建:内涵与体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8).

[2]宣迅.城乡统筹论[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4.

[3]郝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0(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纪政文,应文湘.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意义[C]//周向军,刘明芝.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6]田芝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C]//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苏州基层党建研究2007.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7]韩强.论加强对党的建设的组织领导[J].唯实,2010(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朱民阳.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1(3).

猜你喜欢
城乡民主建构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城乡涌动创业潮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