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及其实践

2013-08-15 00:48孙树芳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群众

孙树芳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经济管理与法律系,山东 东营257000)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在长期群众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群众观,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建设和党的全部活动中,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并为全党所熟悉和掌握,使群众路线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并且依靠人民群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深入研究毛泽东的群众观,对新时期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毛泽东论述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并系统阐述了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用群众路线解释党的领导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内涵是科学概括了党的群众路线,使之具备了成熟的理论形态,即“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899党的群众路线来之不易,我党经过长期革命实践积累了一些处理党与群众关系的宝贵经验,得到了认真提炼,认识到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基本工作方法,即错误的是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正确的是群众路线。

1.正确处理党与群众的关系,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实现党对群众正确领导的同时,必须反对把党凌驾于群众之上,把党当作代替人民群众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要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结局的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党的一切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此后,针对党内犯教条主义、命令主义错误的领导人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毛泽东反复强调,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抗战开始以来,毛泽东对这一原理较之以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面对倭寇侵逼,在对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的认识上,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难以逃脱灭顶之灾的厄运。在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斗争和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和隐蔽斗争相结合,特别是敌后军民广泛开展各种游击战,狠狠打击了敌人,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和惊天动地的伟业。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1]1031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的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1]1027的政治路线。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明确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899并强调这一方法,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无限循环的,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有虚心向群众学习、向群众作调查的精神。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创造力,有许许多多的“诸葛亮”。领导者应该深入到群众之中,恭恭敬敬地当群众的学生,把群众的智慧和经验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群众的意见和经验,一般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其中有正确的、部分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错误的。经过领导者的“思想加工厂”,把那些合理的正确的意见归纳起来,化为系统的集中的领导意见,成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但做到从群众中来,只是完成了领导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它们化为千百万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通过群众实践的检验,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更臻完善、成熟,更能体现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毛泽东还指出,在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过程中,还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领导方法,这是一个无限循环、永无止境的过程[1]900。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许多实际工作的完成,如征收公粮、大生产运动、劳动竞赛、合作社、选举中检查政府工作、乡村自治、夫妻识字等,都遵循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有许多都是群众的发明,然后加以总结,再在群众中推广,取得成效经验后,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形成为政策,然后再回到实践中,逐步完善,从而使党赢得了群众的真正拥护,战胜了严重的物质困难,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1962年初,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严重背离群众路线的现象,刘少奇又一次强调了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第一,信任群众,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党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原则立场。毛泽东在阐述党的群众路线的同时,还提出了党的群众观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二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三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四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他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1944年7月,毛泽东针对在延安访问的英国记者斯坦因提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共产党是‘中国至上’,还是‘共产党至上’?”他迅即作出了明确而坚定的回答:“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你还不如这样提问题,是先有孩子还是先有父母?”[2]191这一回答生动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纪念张思德的演讲中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论断。十天之后,毛泽东又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中指出:“与人民利益相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2]210他多次指出:“共产党不仅反映了农民和工人的意见,也反映了许多抗日的地主、商人、知识分子等的意见,也就是说反映了我们区域内一切抗日的人们的意见。”[2]187毛泽东后来说过,我们应该相信群众,我们应该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依靠这两条,保障了抗战乃至于整个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

4.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毛泽东历来强调治党要严,尤其强调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把反腐倡廉与加强党纪教育结合起来,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与依法治党结合起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犯罪,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1937年10月,在延安发生了“黄克功事件”。黄克功参加过井冈山的斗争和长征,他对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逼婚不遂,开枪把刘茜打死,经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被处以死刑。黄克功曾表示,愿死在抗日的战场上。案件发生以后,也有人对黄克功表示惋惜同情,甚至希望能够网开一面。毛泽东在给雷经天的信中说:“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的自己行为决定的。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3]39在依法惩治腐败方面,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和《惩治贪污条例》,明确规定对于党政公务人员中存在的贪污腐化、假公济私、蜕化变质和欺压百姓等违法乱纪行为,要严厉惩处,量刑治罪,绝不姑息。边区政府坚持民主施政,发动群众在选举中检查政府工作,重点是批评政府工作中存在的脱离群众、包办代替、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等现象,使政府真正成为人民的政府,成为民主的典范。毛泽东还特别提醒全体党员和干部:“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一定要能够同群众相结合”“如果我们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脱离了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情绪,不能够帮助群众组织生产,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们要救国公粮,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救民私粮’的问题,然后仅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决救国公粮的问题,那末,这就是沾染了国民党的作风,沾染了官僚主义的灰尘。”[1]9331945年7月,毛泽东在回答访问延安的黄炎培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时,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抗日根据地政治民主、政府廉洁、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同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专制、吏治腐败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照。任何一个不抱偏见的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党是有希望的。当时美国驻华使馆的人员在写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也坦承:“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受到有积极的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未来的中国,共产党将占有确定的和重要的地位”“在短短的几年中将成为中国唯一的主导力量”。

二、用群众路线进行经济管理和建设,同敌人开展经济斗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是以军事斗争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军事斗争无疑占居主导地位,经济是基础,军事斗争必须以经济为基础,经济战线的斗争和军事战线的斗争是对日斗争的两翼,须臾不可分离,并且经济斗争开展得如何直接决定着军事斗争的结局。一方面毛泽东领导指挥根据地广大军民进行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另一方面从经济上抗击日寇对根据地实行的“三光”政策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加强对敌经济斗争。

1.共产党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近代以来,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经欺凌过中国,而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最终都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宣告结束,无数仁人志士无不抱终天之恨。这其中除了社会制度腐败外,就是经济技术落后。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更加认识到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他说:“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2]146-147经过抗日战争的斗争实践,终于提出一条适合抗战需要,又能为打倒日本法西斯,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就是实现工业化。经济工作,尤其是工业,是决定军事、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和宗教这一切东西的,是决定社会变化的。

如何实现工业化?毛泽东认为,“所有的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经济工作,其中许多人应该学习工业技术。我们边区是个大学校,其中有一门课叫做工业”。“如果我们共产党员不关心工业,不关心经济,也不懂得别的什么有益的工作,对于这些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只会做一种抽象的‘革命工作’,这种‘革命家’是毫无价值的。我们应该反对这种空头的‘革命家’,学习使中国工业化的各种技术知识。”[2]147他向全党反复强调做好经济工作的重大意义,指出“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2]147因此,为着革命与战争事业的物质供给上的需要,为着人民的需要,都必须从事经济建设的工作。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指明了方向。

2.提出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发展道路就是发展生产,开展大生产运动。抗战进入1941年以后,由于日寇对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再加上国民党政府停止发放本应给予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以及水旱灾害,敌后抗日根据地遇到了空前严重的困难。抗日的队伍里,曾经出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盐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穿、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及某些地区的军民不得不以树叶草根充饥等现象。只有发展生产,才能渡过眼前的严重困难。毛泽东把发展生产提升到关乎整个抗战胜利的战略高度。他指出党必须努力领导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其他生产事业,并号召根据地的机关、学校和部队尽可能地实行生产自给,以便克服财政和经济的困难。毛泽东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等文章,就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生产运动的基本纲领。在这些文章中,他着重批判了那种离开发展经济而单纯在财政收支问题上打主意的错误思想,和那种不注意动员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渡过困难而只注意向人民要东西的错误作风,提出了党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正确方针。1943年1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发出了“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提出动员敌后根据地全体党政军民“一面打击敌人,一面实行生产”[1]930,要求共产党员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学会组织群众的劳动。组织起来,“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1]932我们既有打仗的军队,又有劳动的军队。打仗的军队,我们有八路军和新四军;这只军队也要当两支用,一方面打仗,另一方面生产。我们有了这两支军队,我们的军队有了这两套本领,再加上作群众工作两项本领,那末,我们就可以克服困难,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各抗日根据地积极响应毛泽东发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三五九旅”谱写了大生产运动的胜利凯歌,不仅做到吃用全部自给,还达到了“耕一余一”。其他如畜牧业、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大生产运动达到了“克服了困难”的目的,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还加强了干部和群众的联系,密切了党政军民的关系,锻炼和培育了大批干部,积累了发展生产、管理经济的经验。

3.实行合理负担和统一累进税,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在抗日战争特殊的环境中,为了保障战争对粮食和物质的需要,在一段时期之内,陕甘宁边区政府对农民征粮多了,群众中有怨言,许多党员听了心里很不舒服。毛泽东通过调查,认为群众讲得有道理。他说:“一九四一年边区要老百姓出二十万石公粮,还要运输公盐,负担很重,他们哇哇地叫。那年边区政府开会时打雷,垮塌一声把李县长打死了,有人就说,唉呀,雷公为什么没有把毛泽东打死呢?我调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征公粮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兴。那时确实征公粮太多。要不要反省一下研究研究政策呢?要!从一九二一年共产党产生,到一九四二年陕甘宁边区开高干会,我们还没有学会搞经济工作。没有学会,要学一下吧!不然雷公要打死人。”[2]3381977年,邓小平说:“毛泽东同志就是伟大,就是同我们不同,他善于从群众这样的议论当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毛泽东同志一向非常注意群众的议论,群众的思想,群众的问题。”[4]46毛泽东亲自指示有关部门将征粮任务从20万担(每担150kg)减为16万担,群众的负担减轻了,怨言消除了。

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以后,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支援抗战,抗日民主政府废除了苛捐杂税和不合理的摊派制度,按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实行合理负担和统一累进税。如1943年4月,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颁布的《晋冀鲁豫边区统一累进税暂行税则》中规定,把对农村同时征收的几种资产税与收入税统一于一种税中,税率按纳税富力分等累进,用法令的形式明确了农民纳税的额度,大大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邓小平指出,通过实行统一累进税,“这更确实照顾了各阶层的利益,负担面有了扩大,完全符合中共中央规定负担人数达到总人数百分之八十的政策。统一累进税实行以后,不仅可以进一步奠定财政的基础,而且必然提高各阶层的生产热忱。”[5]83

其他如实行“存粮存款不负担”,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和严惩贪污(贪污500元以上的处死刑)之外,还实行了连续两次的精兵简政,1943年度比1942年度公粮征收减少了16%~17%。实行了以县为单位的统筹统支办法,规定了村无派款权等,其目的都是减轻群众的负担,调动群众参军参战的积极性,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4.贸易、金融和财政是组织全部经济生活的重要环节,发展与外部的贸易交流,采取更加灵活的贸易政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对外贸易由政府实行必要的限制,改革分散的领导体制,把原来的税收和贸易两个部门置于工商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之下,建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用严格的税制来保护根据地的经济,争取出入口平衡。为了保护根据地的经济,夺取对敌斗争的胜利,毛泽东指出要认识贸易、金融、财政是组织全部经济生活的重要环节,离了它们,或对它们采取了错误方针,全部经济生活就会停滞,或受到障碍,也将影响整个抗战的胜利。经济政策是尽量发展工业农业生产与商业流通,力避破坏生产与商业,号召上海资本家到苏北办实业。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各根据地规定对粮食、棉花等商品实行专卖,对根据地的必需物资实行统购、统销和统制等特殊管理办法。同时,发动群众打击走私,严惩贪污浪费,厉行节约。在根据地内部开展各种贸易活动,繁荣市场,对私人投机商业活动依法打击。通过这些做法,渡过了困难时期,保证了根据地的物资供应,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管理贸易的经验。

三、坚持群众路线,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筑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顶峰,战争的结局如何,事关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毛泽东始终认为,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只有通过中国共产党,组织起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这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广泛团结各界民众,才能担负起领导全民族抗战的神圣使命。

1.提出了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的著名论断。中国共产党要实现自己的政治领导,动员组织人民掌握好权力,担负起领导抗战的神圣使命,首先要搞好自身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4]342抗战爆发后,加强党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毛泽东指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6]602提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6]602的光荣而又重要的任务,并在整风运动中提出诸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党制定政策基础的观点,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的观点等。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三个显著标志之一。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党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取得胜利,这是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2.贯彻“三三制”原则,加强政权建设。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的原则,团结一切抗日的人民,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筑起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6]741“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6]7421941年5月,他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表明:“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辖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辖区边区行政之管理。”在1941年的选举中,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选举,按“三三制”比例,选出了各级参议会,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的演说中强调:“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1]809并特别强调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表明了我党博大的政治胸襟。其他解放区,也先后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吸收各抗日阶层的代表人物参加各级政府,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3.发扬政治民主,注重保障人权。抗日民主政权努力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等还专门通过了有关保障人权的条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抗日的基本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试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创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各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群众一起,同仇敌忾,表现出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4.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实行精兵简政的政策。精兵简政是1941年11月陕北著名开明绅士李鼎铭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提出的,他提得对,我们就接受了。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但是该指示发布后,有些地方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看待。为此,《解放日报》曾多次讨论。毛泽东先后写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对华中精兵简政的意见》《关于精兵简政问题给谢觉哉、陈正人的信》等文。毛泽东指出:“党的一切政策,都是为着战胜日寇。”[1]880“假若我们还要维持庞大的机构,那就会正中敌人的奸计。假若我们缩小自己的机构,使兵精政简,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使我们的战争的机构适合战争的情况,我们就将显得越发有力量,我们就不会被敌人战胜,而要最后地战胜敌人。”[1]882各根据地经过精简后,党政军脱产人员一般只占全区人数的3%以下,军政费开支大为减少,人民负担随之减轻,并且部队、机关人员积极参加生产、深入基层,不但改善了生活,也改进了工作作风。同时由于机构精简,我军行动敏捷,应付自如,而且由于组织精干,战斗力强,为执行全面对敌方针,开展群众游击战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历史已经为我们作了解答,这就是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热诚拥护,从而克服了重重困难,组成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终于战胜了凶恶的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典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为建立人民的新中国创造了条件。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