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强化党的核心凝聚力

2013-08-15 00:48朱建一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执政党凝聚力党员干部

朱建一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部,北京100091)

群众路线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经济建设大发展的核心方法,群众工作是我党最具特色的政治工作。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政治、历史地位的改变,党的执政根基始终是广大群众。党的智慧源于群众的智慧,党的发展依赖于群众的发展,党的领导植根于群众的支持。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凸显,党群关系恶化迹象明显,党的核心凝聚力受到严重的影响,社会稳定性也受到极大的冲击,我党必须进一步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强化党的核心凝聚力,构建新时期的社会凝聚力。

一、认清党的本质,强化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

党的根基在于群众,我党的宗旨在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一切为人民谋利益,这些在当代社会已被社会公众所熟知。但是,作为执政党的成员是否真的理解和洞悉其实质呢?现在频发的社会性群体事件已经证明党内部分成员对党的认识的歪曲和错误。这种歪曲和错误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执政党的理解歪曲和错误、党的基础认识不充分、权力观的扭曲。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实际上,革命党是一个相当宽泛然而又含义模糊的概念。革命一词的含义甚多,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可以叫作革命,群众的街头抗议也可以叫作革命,改革开放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场革命,等等。因此,现在流行的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提法,仅仅是一种高度概括、易于记忆但也易于产生歧义的说法。执政党一般指掌握国家政权的党[1]。执政党,在我国而言是全面执政,推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党。在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执政的根基问题,即党群关系问题。我党自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以来,一直强调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革命战争时期,群众的小车推出了一场场武装斗争的胜利,群众的掩护和支持为我党保存了实力,群众的贡献和牺牲为我党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革命时期的党就是群众的孩子,在群众这位伟大的母亲的哺育下不断地成长壮大。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是由于群众的支持和无私的奉献,我党才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和我党的发展。党的执政在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建设服务、引路,而不是“统治”。

党的基础在于其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党的基础认识在于党员自身身份的认识,党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的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的动力和基础都依赖于群众,群众是社会发展建设的实践者,而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路人的我党,是更加依赖群众,一切从群众出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代的党员干部,有的只秉承“对上负责”的理念,做着伤害党群关系的事,地方建设强调经济发展,无视群众诉求,无视群众利益等等。

权力观的扭曲。主要表现为对权力的崇拜,将权力凌驾于任何事物之上,这是当代我国的一个严重的弊病。一方面是权力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中权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往往是处于直接统治权地位。另一方面则是权力被置于法制框架之外,权力的金字塔结构将法制完全吞噬,使法律成为对下的统治工具,失去法制本身的意义。如何将权力关进法制的笼子里,这是直接关系我党和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对权力的崇拜是人类自身理性的缺失,社会不公平的具体表征,也是目前部分党员干部热衷于“搞关系”“找路子”“利益集团勾结”的核心问题所在。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三型”党建目标的提出,无论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需要来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来看,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党建目标定位[2]。我党不只是当代中国的执政党,更是社会的建设党,必须让广大党员干部明白党的实质与党群的血肉关系,才能让我党成为“三型”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强化作风建设,把握群众路线要义,切实走好群众路线

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毛泽东早就进行了清晰地阐述:“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899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更是我党实事求是思想的具体实践,任何离开群众的所谓的论断都是空壳上的逻辑,毫无实践的基础可言。群众路线的要义着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深地植根于群众,进一步强化党群关系,深化党的核心凝聚力。

当前党员作风问题异化严重,贪污腐败问题由来已久,新冒头的党员干部公开性社会言论失当或者根本是言辞错误现象频发等一系列事件,都充分说明党内作风问题突出。一方面,党员干部对自身认识不够,对党的认识置于个人利益之下;另一方面,对公私关系的理性缺失,完全沉溺于所谓的官员作风状态,官本位仍然死死地占据着不少党员干部的大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就是一个从制度上对党员作风问题的严格控制,在初见成效的同时,的确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党的决心和希望,一系列社会举报和监督手段从各个途径对党员干部进行了有力的监督,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着不少变相的“三公消费”“公物私用”现象。

党的作风建设,首先,要明确走群众路线的动力和基础。群众路线是了解群众、深入群众的过程,也是体现党的利益根本所在,离开群众就失去党的执政地位。党员干部要学会能上能下,而不是成为阻断上下联系的始作俑者。党员干部考评与授权也需从下往上走,不能一直依赖于“选拔机制”,应该更多地从“选举机制”中体现社会的民主和公平。其次,党的作风建设要彻底消除“冒险主义”“尾巴主义”,强化民主参与,不能采用极端的冒险方式或者落在群众之后,要努力构建更为和谐有效的联系群众的新渠道、新方式,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避免党群关系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引发误解和冲突。第三,转变思维、强化精神动力,做到“真”为民。我党长期执政以来,党内弊病层出不穷,曾经隐藏于党内的问题,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代不断地暴露出来。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更是民主政治协商制的国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主和协商是我党充分走政治民主化的具体实践手段。

强调文化民主的同时,需要防止文化独大和文化侵蚀,从文化中不断产生的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是当代社会一个特殊的文化特征,切实做到以“真”待民,“认真”为民办事,防止官僚主义作风,提高行政办事的透明度,强化社会的凝聚力。

三、理性认识群众表达意愿及其方式,做好群众的领路人

党的群众路线,强调党员自身的认识和对党的认识,更重要的一点是更为科学、理性地认识群众的意愿。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毛泽东在革命抗战时期所体现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胸怀。这句话在当代也是我党需要坚定的信念,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再次认清我党不仅仅是中国的执政党,更是中国社会的建设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路人。邓小平曾明确提出:“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4]9

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问题凸显、利益矛盾也较以前更为激烈,群众意愿表达途径和方式也复杂多样化。由于群众自身及相关处境因素,往往会出现群众诉求和意愿表达失当等一系列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更加紧密地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才能充分了解群众的真正诉求和意愿,也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党群关系,妥善解决群众诉求。

当代社会仇官仇富心态比较普遍,甚至于很多扩散至对我党领导的质疑,其中的原因也很复杂,但排开其他因素,从党政角度去看,则是党群关系恶化的典型表现。官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一方面是目前极端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党群关系异位;另一方面就是部分党员干部不能接受群众的批评和质问,并且通过其权力手段加以压制或者敷衍群众的意愿,使群众路线成为“走形式,做样子”。当代社会信息网络发达,在有利于政府对社会舆论和民情了解和管控的同时,也成为了广大群众自由言论和了解社会事件的一个直接平台。网络平台的局限往往会导致一些“失真”事件的报道和“恶性鼓动”事件的发生。在这个问题上,部分党员干部往往失去主动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反过来被社会舆论倒逼,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

我党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领导者和建设者,群众利益即是党的利益,党所代表的就是广大群众。群众诉求和意愿以及表达的方式失当也是我党需要理解和宽容的。但同时,我党也需要反思自身的“刚性”手段是否切实落实到我党的各项工作中,群众的曲解和不平的心理源自于哪里,社会公平这个概念在我党执政工作中所体现的具体表现又是如何,群众的质疑与忧虑的对象是什么,都是我党在实践中需要深入加以研究和分析的。在广大群众诉求失当时,党员干部应该及时地进行理性的引导和解释,而不是回避,更不是通过行政等手段加以压制。必须肯定的一点是,广大人民群众是爱党爱国的,他们是我党的坚实后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从这一点上,必须严格防止部分党员干部做出有违党的宗旨的行为。要把我党的制度建设进一步融入工作流程中,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健全社会质询、问责等制度,强化人民监督权利,进一步健全法制体系,全面落实十八大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要求。

四、小结

群众路线不仅是对我党自身凝聚力的强化,更是社会凝聚力的强化过程。党群关系直接影响着我党的执政根基,关乎我党的生存与发展。广大党员干部首先要更为清晰地认识我党的本质和宗旨,充分了解我党发展的历史,从历史中体会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对日益暴露的社会矛盾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不忽视群众的任何细节问题,切实把握群众路线的要义,走好群众路线,进一步强化党的核心凝聚力,提升社会的凝聚力,把我党建设成“三型”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保障我国社会转型顺利进行。

[1]高新民.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J].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5).

[2]高新民.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建设目标新定位[J].中国党政论坛,2013(02).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执政党凝聚力党员干部
“如此凝聚力”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党员干部要姓“党”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