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践行群众路线的四向维度

2013-08-15 00:48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群众理论

冯 雷

(东海县 洪庄镇人民政府,江苏 东海222336)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以来,群众路线一直是党的致胜法宝和创新发展的生命线。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矛盾给群众路线创新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考验、新挑战时,如何全面审视其时代价值,重新定位其现实意义,并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变化,从实践视角去正确把握群众路线的核心精髓,已经成为能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坚持畅通渠道,始终将打造人民群众全新话语权体系作为实现中国梦伟大图景的第一道关口

在当前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图景时期,有必要追本溯源,厘清人民群众与理论的逻辑关联,打造真正属于人民群众的话语权体系。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尽头,理论创新永不停滞,“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9检验一种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不是词句与词句的争辩,不是逻辑排比的比较,不是词藻华丽的对比,而是看理论被人民群众的接纳程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以来,它独具关注群众期盼、紧贴群众关切、符合群众要求的话语特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习惯于盲目套用西方的范式、理念和结构,运用生僻、晦涩的词句将所谓的“创新”理论神秘化,重视形式、忽略内涵,重视词句、忽略现实,重视声势、忽略效用,完全摒弃人民性这一主线,将与人民群众关联密切、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束之高阁,彻底割裂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联。这些研究,在无形中形成一套非主流、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导的隐蔽话语体系。对此,我们必须对此种理论导向进行全面反思,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深入研究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贴现实发展作出理论概括,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学术范式,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将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特色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有机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必须清晰认识互联网时代信息辐射快捷化的特点,建立健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社会影响力辐射体系,重视运用全新媒介、民意调查、社会评估等新型对接工具拓宽群众知情权力的渠道,提升互联网制度管理,运行机制的科学水平,及时公开公务政务,正确引导互联网时代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2]

二、坚持沉下身去,始终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作为工作逻辑主线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毛泽东这样阐述:“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3]899这一段经典论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阐述一脉相承,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于实践,经过实践的考量,自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如此更替循环。实践是人类的客观物质活动,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有批判的、有历史性的感性活动。党的权力以及决策力都是人民群众所赋予的神圣权利,行使决策权力的时候,决策主体必须主动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而不是消极等待,决策者不能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要放平姿态,以民为师,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敢于向人民群众征求意见,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生计重大事项时,更需要广开言论渠道,反复论证与协商,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慎重决策,使一切重大决策真正符合人民的意愿,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这种无限双向互动保证了行使决策的任何时候都是正本清源,公开透明,科学民主。“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2]

三、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基点

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时期,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城乡、地区差异是无法短时间彻底解决的发展瓶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无法回避,差别就意味着利益要求上的区别,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群具体的利益要求是千差万别的,这种状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必须“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4]4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使矛盾合理解决就必须进行全面性、系统性、客观性调查研究,尤其是要找到产生矛盾根源的主要原因,针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找出矛盾的聚焦点,运用求真务实的科学辩证法,联系人民群众把握事物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邓小平强调的“群众是最讲实际的”。所以,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也凸显群众路线这一价值论的贡献之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2]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什么?经济发展的条件是什么?毋庸置疑,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财富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成果归根结底是要由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的。为了根除当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5]

四、坚持成效问责,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作为检验工作正确与否的验金石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目标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执政本质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因此,人民群众的权利保障是工作开展的基点,人民群众的呼声是工作开展的动力,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工作开展的落脚点,“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要想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一瞬间激起自己与群众的热情。”[6]12在现实工作生活当中,个别同志存在对群众路线观点歪曲理解,群众观念意识淡薄,群众工作经验不足,不善于处理内部矛盾;有的把坚持群众路线看作是一种虚无理论,对群众路线的理解仅仅停留于书本与口头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却是大相径庭;有的甚至将工作生活完全与人民群众利益对立。究其根本,是本末倒置人民群众与领导干部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贯彻群众路线的理念上,要彻底改变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是“主导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而人民群众仅仅是“受动者”和“被需要治理”对象的错误理念,树立与人民群众平等的思想,突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念,与时俱进地树立群众工作的新理念。“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2]我们国家的政治本质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所以,人民群众应该更加深入成为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各个层面的管理者,实现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人民群众的意愿得以满足,推动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升,从而有效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地参与政治及社会管理,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在依法办事的层面上,不仅仅只是机械运用法律条规去处理事务,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官二代”、“富二代”、“拼爹”、群体性事件等等不和谐声音层出不穷时期,依照公平、公正、公开、平等的原则,处理事务规范有序、严格行政程序,反对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杜绝办事拖沓、随意随性等陋习,增强和提高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着眼于教育引导群众,逐步提升社会整体法制化水平,使人民群众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287群众路线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又是中国共产党得以生命力充沛的正能量保证。当前,在国情、世情、民情快速变化,习近平提出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时期,必须时刻牢记“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和“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党同人民群众之间更加紧密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快速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陈挥,宋霁.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轨迹与贡献[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群众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多让群众咧嘴笑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