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发展与多维解读

2013-08-15 00:48李媛媛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内涵特色科学

李媛媛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91)

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这一问题,虽然理论界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而权威的界定。通过梳理十二大以来中共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文献以及国内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诠释,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随着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的深入与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一、中共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何时提出的?目前,绝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这一命题是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被正式提出和使用的,而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中的讲话则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首次铺垫。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均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开展,并对其内涵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3这次大会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及党的建设方面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2]这是从外延上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界定,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并根据改革开放以来近十年的伟大实践经验,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概括为十二个方面。

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3]210,在概念表述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表述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九个方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概括。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11这里,江泽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并继续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概念。报告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打下了伏笔。

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正式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表述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5]528。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被沿用至今。因此,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大第一次被正式提出和使用的。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作出明确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界定为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统一。十七大把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纳入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之中,因此,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一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12年11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7]报告中进一步巩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

通过梳理中共十二大以来党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主要是从建设道路、建设事业、理论体系、政治旗帜等方面被加以阐释的。

二、国内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与诠释

国内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诠释,具体包括思想理论、价值体系、发展道路、制度设计等方面。在研究视角上,主要包括整体性的角度、历史语境的特殊性、发展的角度等方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作为整体性的社会主义。张献生认为,“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需要从其三个维度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道路,因为它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体系,因为它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因为它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一系列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还需把它看作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有机整体。”[8]

胡东升指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一是在“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辩证统一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在世界历史视野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

刘建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若干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比如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又是一个理想目标,还是通向这个目标的发展道路和实践进程,当然也是一种制度的设计,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的统一,就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单一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过程、应有与现有以及活动与制度的统一。”[10]

严书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狭义的是指包括三大理论成果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1]

王怀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两方面。“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当代中国大地上从事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动,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特点。这种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

秦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扩大》[13]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表述在实践上包括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在理论上涵盖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牛先锋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14]一文中通过阶段划分的方法将1956年至2002年进行了五个阶段划分,并通过从每一阶段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中得出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性质上既不是封建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剔除封建主义残余、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改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弊端的过程,是在中国对社会主义的不断巩固和完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学者通过对“中国特色”的解读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如,胡振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实践过程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国情基础上,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社会主义必然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第二,从内容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在道路、理论上、还是制度上都具有时代特点,已经形成许多民族特色,还有很强的实践特色。”[15]

李崇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发展和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新形态。它同科学社会主义既具有一脉相承的本质上的根本一致性,又具有相对的差异性,即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特殊性和创新性。”[16]

肖贵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多维解读》中指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解读,应当放到当代中国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研究。刘建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我们过去搞的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特殊的历史起点、特殊的经济模式、特殊的政治体制、特殊的意识形态、特殊的发展道路和特殊的‘两制关系’等方面。”[17]

贾建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一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又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蒋学模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体现在独特的历史道路、独特的所有制结构、独特的经济运行体制、独特的人文条件等方面[18]。

沈宝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主要是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搞的社会主义相比较而言的。“我们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我们改掉了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改变了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改变了封闭状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中国融入了世界。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概括地说,我们扬弃了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19]

此外,辛向阳、柳昌清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都进行过系统论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同于其他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有学者通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进行比较来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如,马建辉在《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进行了明确区分。“从理论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属于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改良主义思潮。从实践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通过暴力革命建立的革命政权为政治前提,以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结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实践。”[20]

吴元梁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也不是“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或别的什么主义”,而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1]

蒲国良比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科学社会主义及民主社会主义,认为“中色社会主义是对包括传统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其他各种主义之科学成果的吸收、借鉴与扬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全新模式。”[22]

邵锦华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它同科学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以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23]

温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特色性的认识》[24]一文中通过区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来明确其内涵;于金富《“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5]通过研究“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吴恩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关系析论》[26]通过区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来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有部分学者不提倡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明确的概念,而主张以发展的眼光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如,李忠杰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研究》一文中指出,“迄今为止,要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一个准确完整的定义,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要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去把握它,丰富它,发展它,而决不能将其凝固在一个静止的阶段和层面上。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特征也在不断地发展。所以,要在短期内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一个固定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和没有必要的,不要匆匆忙忙给它下一个结论。”[27]

沈宝祥认为,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长时期的角度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今后形成的理论,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主题而展开的,综合起来看,将构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研究这个理论体系,是历史的需要。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来认识这个问题,对待这个问题[19]。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研究是沿着一个主题两种路径的逻辑发展脉络进行的,即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特殊国情的实际相互结合的结果。中共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阐释主要是从建设道路、建设事业、理论体系、政治旗帜等方面着手的,而国内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主要是从整体性、差异性、特殊性和过程性等研究视角着手的。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test/2007-08/29/content_730445.htm.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8]张献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J].群言,2007(12).

[9]胡东升.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视角[J].理论建设,2004(5).

[10]刘建军.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

[11]严书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J].理论学刊,2010(3).

[12]王怀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7(5).

[13]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扩大[J].理论前沿,2003(11).

[14]牛先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2).

[15]胡振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J].学习论坛,2008(3).

[16]李崇富.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形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17]刘建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

[18]蒋学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4).

[19]沈宝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再认识[J].探索与争鸣,2011(2).

[20]马建辉.“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8(11).

[21]吴元梁.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22]蒲国良.世界社会主义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教学与研究,2008(8).

[23]邵锦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多视角解读[J].知识经济,2009(9).

[24]温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特色性的认识[J].法制与经济,2011(6).

[25]于金富.“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

[26]吴恩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关系析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8).

[27]李忠杰.深化对“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的认识和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3(6).

猜你喜欢
内涵特色科学
特色种植促增收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中医的特色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挖掘习题的内涵
完美的特色党建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