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江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 郑州450053
200 5-05—2011-04,我院对24例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并胆管探查手术,现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患者中男7例,女17例:年龄35~82岁,平均58.6岁。体征、超声影像均符合结石性胆囊炎、胆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胆管扩张诊断,均行胆囊切除、胆管探查手术。
1.2 手术方法
1.2.1 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 插管全麻,患者取平卧位,右肋缘下或经右腹直肌切口。解剖Calot三角,暴露胆总管、肝总管、胆囊动脉、胆囊管。预扎胆囊管,暂不离断。钳夹结扎胆囊动脉。从胆囊床游离胆囊后再次检查Calot三角解剖关系,离断胆囊管移去胆囊。在肝动脉右侧寻找并显露胆总管,穿刺抽出胆汁后,做两针牵引线,线间纵行切开胆总管前壁,以取石钳取净胆总管内结石。将导尿管放入胆总管内用生理盐水上下冲洗,将残余结石冲出。使用胆道镜探查胆管,上至左右肝管,向下通过十二指肠乳头进入十二指肠,如有残余结石用取石蓝取出。确认胆管全程通畅、无残余结石及肿瘤等异常酌情留置T管。
1.2.2 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 探查发现结石嵌顿在乳头,无法取出。将十二指肠右侧腹膜切开,钝性分离十二指肠降部、胰头。取胆道探子,自胆总管切口插入,伸向胆总管下端至阻塞部位。左手示、拇指在十二指肠前壁做引导。如果结石活动,可用取石钳取出,或将其夹碎取出。亦可试行将其推入十二指肠。若上述方法均不能将结石取出,则需纵行切开十二指肠前壁,拉开前壁,显露十二指肠大乳头。用探子将结石顶住,冰引导将十二指肠大乳头切开,取出结石。探子进入十二指肠,进一步探查胆总管通透后。十二指肠大乳头和十二指肠纵襞切口部位边缝边止血。Oddi括约肌切口顶端需和十二指肠肌层缝合固定1针,以防十二指肠漏。采取边缝合边牵引的方法,无损伤线间断缝合胆总管下端管壁和十二指肠黏膜,针距2~3 mm。成形后的Oddi括约肌呈马蹄形。用1号线横行双层关闭十二指肠前壁,胆总管内放入T管。
24例行胆囊切除术并胆管探查患者(15例术中联合应用胆道镜探查),其中19例术前明确胆管扩张(胆管结石梗阻17例,末端狭窄2例)。术中发现胆管扩张5例(结石梗阻3例,末端狭窄1例,1例于1个月后发生梗阻性黄疸,确诊为胰头癌再次手术)。3例胆管末端狭窄者切开Oddi's括约肌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形术。2例I期缝合胆总管,22例放置“T”管,24例患者均术后恢复顺利。
由于胆管内留置T管将增加细菌污染机会。T管本身也可引起胆管炎症改变,动物实验证明胆道炎症是造成胆管狭窄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学者[1-2]不主张胆管内留置T管。但不放置T管需承担近期漏胆、远期胆管狭窄风险,因此放置“T”管要根据手术过程中胆总管的状况决定。无残余结石、胆总管炎症不重且有一定程度扩张、胆管下端无狭窄,我们用无损伤缝线I期缝合胆总管,不放置T管,仅放置腹腔引流管。
胆囊切除术中是否胆总管探查需综合分析,若术前或术中发现胆总管扩张,即便胆总管内未触及结石,若患者有胆管炎、既往有黄疸史,胆囊内有小结石,有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等,均应行胆管探查术。有条件者,可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术中B超扫查或床边胆道造影检查。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取石,可明确胆道下端有无梗阻,又可避免胆总管切开T形管引流[3]。
本组1例胆囊结石患者,术中发现胆囊肿大、壁厚、张力高,胆总管扩张约15 mm。行胆囊切除后未发现胆囊结石,切开胆总管后未发现结石及梗阻,放置“T”管。术后2周“T”管造影显示胆道通畅良好,拔出“T”管。20 d后再次出现梗阻性黄疸,经进一步检查发现胰头癌再次手术。初次探查阴性可能为胆囊炎症和胰头癌刺激导致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异常从而引起胆总管扩张。本组对3例胆管末端完全闭锁者,切开Oddi括约肌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形术。Oddi括约肌狭窄常见病因为慢性乳头炎及乳头括约肌痉挛,常见胆囊切除术后患者[4]。
吴硕东等[5]认为,结石性胆囊炎不但有胆囊局部作用,还有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异常的参与。所谓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或Oddi括约肌功能异常表现也与之有关。切开Oddi括约肌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形术较少改变原有的解剖关系,保持了胆道的完整性,符合胆流的正常生理通道,避免了其他内引流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既可消除胰管开口处的梗阻,又可避免壶腹瘢痕和再狭窄的形成。
[1]刘海,马勇,任祖海.老年人电视胆道镜探查术后胆总管I期缝合术[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2):269-270.
[2]赵久武.28例胆总管探查术后不放置T管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8):71-72.
[3]张俊卓.60例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1,24(2):969-970.
[4]司丽娟,任建林,董菁,等.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2):192-198.
[5]吴硕东,范莹.Oddi括约肌功能研究的现状与临床意义[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1,16(4):3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