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薇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这个问题,这种将受教育者当作客体的教育模式同时引起了其他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目的偏重于社会的政治认同、忽略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面临巨大挑战。如今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困境问题。实效性的增强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关心和发展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时期就有,比如辅佐齐桓公的观众,他认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1]孔子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从这些理论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时期就已经强调了人本的重要性。西方国家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有关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心理咨询疗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的教育历练与思想得以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书记在2003年7月28号的一次讲话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也是马克思人文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这是科学发展观中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也是比较广义的解释。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领域中,以人为本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坚持引导人、教育人、尊重人、关心人、塑造人的基本理念,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除了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也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现实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对象是人,是具有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的人,而不是纯粹被动地接受客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认识到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每个人本质的不同。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历史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的不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人的本质的不同认识必然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问题的不用结论,所以我们要坚持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学说,才能科学地分析对象的思想特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灌输式的,教育对象被“物化”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而受教育者被看作是客体,使得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以及他们的主体性,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也忽略了受教育者个性和能力方面的差异,从而造成了受教育者知与行的脱节。当代的中国是处于经济快速转型时期,经济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统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转变。
我们从以上的理论分析中了解到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单是理论还是不足的,我们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扬弃旧式教育观念。在旧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被看成是无生命的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限制,忽略了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感受,使得受教育者降低了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易于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7]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重视和强调。而旧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就犯了这种以前的唯物主义的错误,我们必须从教育理念上改变,坚持人的主体性。
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旧式的教育理念很难达到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这种物化的理念。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时,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是有选择地接受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在此时,受教育者是实践主体,教育内容是实践客体,如果没有这个实践过程,再好的教育内容也不会被内化。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受教育者主动的选择吸收教育内容达到内化,才能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将内化的思想外化为行为,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它具有三个特征:(1)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是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而不是教育者的单向活动。(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相互理解的,他们通过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实现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而不是通过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硬性“填鸭”来实现的。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思想指导下,我们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多人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不要在教育内容上假、大、空。旧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多的是强调为社会政治和经济服务,以社会的发展为终极目标,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虽然,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这是整体目标而不是具体目标。随着每一教育阶段的不同,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是不同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将理论联系实践。将教育内容更多的与实践相结合,用正确的“知”来指导“行”,在“行”中促使“知”的升华,坚持“知行统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8]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紧密的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对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有更深层的认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涵养水平,在实践中实现“行”到“知”的升华,也只有做到了知行合一,我们的教育内容才是被受教育者所接受了的,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了要注重实践性,在理论上也应该更加全面,它应该包括社会、道德和人学这三个方面的。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关注社会和道德方面,却忽略了人学方面的。所谓人学方面就是对受教育者自身层面的关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作为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帮助学生。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中,我们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将受教育者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处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样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产生对抗心理。在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扬弃这种方式,采用疏通引导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畅所欲言,通过伦理疏导、感化疏导、启示疏导、激励疏导等方式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疏导式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现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使受教育者更易于接受教育。人都是有思想、有思维和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我们要以受教育者为本,关怀受教育者,理解受教育者,要动之以情的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疏导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尊重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和有效沟通。疏导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交往进行沟通。在这种交往中,他们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和深层理解,取得思想上的共识、精神上的沟通、情感上的融合和价值取向上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着受教育者,同理教育者也受到受教育者的影响。教育者在交往过程中更好的了解受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个性的不同,对受教育者进行疏导教育,受教育者在交往过程中也更易于接受教育者的引导。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是解决教育效果实效不强的有效方式。形式主义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形式主义,是指片面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方法和作风,它夸大事物的表面形式,不讲求实际内容和实际效果。我们要从受教育者的思想的实际出发开展工作,不搞形式主义。
人总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着。由于个体的条件不同,从事社会实践不同,个体之间必定存在着差异,个体的思想也必定有差异性。人的个性、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都具有差异性。我们要在受教育者个别差异性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自由发挥,从而成为不同规格的人才。同时我们要尊重受教育者自身的权利,让受教育者自主的发表观点,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参与的活动,充分体现教育环境的人性化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多开展实践活动,不要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要将内化上升到外化。实践活动的展开让受教育者直接置身于真实的社会情景中,从而推动其认知向行为转化。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有效的。
[1]管子·霸言[Z].
[2]礼记·礼运[Z].
[3]孟子[Z].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