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杰
(山东理工大学 齐文化研究院,山东 淄博 255049)
现代学者研究学术主要有两个重要目的:一是传承学术,司马迁称之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二是经世致用,服务社会。宣兆琦教授的《齐学漫步》一书无疑是经世致用、文史汇通、普及齐文化的精品之作。
这部著作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全书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稷下随想》至《历久弥新齐文化》,共6篇文章,写的是宏观层面的齐文化随想或随笔;第二部分从《姜太公钓鱼》至《怀安败名》,共25篇文章,属于“齐国成语典故系列随笔”;第三部分从《太公赋》到《高傒墓石刻文》,共8篇文章,属于刻石颂德纪功类的文章;第四部分从《黄桑古韵序》至《写史非怀旧明智惠今人》,共15篇文章,写的是有关齐文化的书序和书评;第五部分包括《管仲》、《鲁中明珠》和《神奇齐山》3篇文章,其中《管仲》是电影文学剧本,《鲁中明珠》和《神奇齐山》是齐文化电视片解说词;另外还包括自序1篇,附录2篇——《刘老师,你在哪里》和《小平让我上大学》。
细读《齐学漫步》,之所以称它为精品之作,是因为它具有学术性、文学性、现实性、人文性等特点。
第一,精品之作,应具有学术性 也就是说,它应该是可信的,是有史可依,有据可考的。正如宣教授所说:“摆在您面前的这本小册子是我的学术论文之外的一部文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这本书没有学术性,不是的,绝对不是这样,本书恰恰是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一株新绿。”宣教授是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省级重点学科(齐文化研究)学科带头人。他潜心研究齐文化和传统文化30多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共主持完成了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社科规划及古籍整理研究规划课题,正式出版学术专著1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齐学漫步》正是建立在这个深厚的学术基础之上。也唯有如此,作者才能在第一部分中,即前6篇文章中,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读者介绍稷下学宫、齐文化的含义、齐文化的渊源——东夷文化、齐国始祖姜太公、海岱都会——齐都临淄、齐文化的辉煌和价值等比较深奥的学术问题。通过阅读这6篇文章,我们能够很容易地从宏观层面了解源远流长的齐文化。
第二,精品之作,应具有文学性 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宣教授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人是有血有肉的,社会是活灵活现的,那么研究反映历史的论文理应是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要改变现在史学论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文风,应该赋于史学论文以文学性。作者认为:“借鉴使用一些必要的文学表现手法,以使史学论文行文生动活泼,内容通俗易懂,并且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他强调结构的艺术性和语言的凝炼生动性,这一部著作的第二部分即25篇“齐国成语典故系列随笔”最具代表性。这部分文章是宣教授应中共淄博市委主办的《淄博工作》中的“齐国成语典语系列随笔”栏目之约而作的。我们知道,广博的齐文化有很多成语典故,如姜太公钓鱼、管鲍之交、孔子闻韶、滥竽充数、二桃杀三士、一鸣惊人、老马识途、围魏救赵,等等,大家对此耳熟能详。然而过去人们对于这些成语典故的解释或者引用古文太多,晦涩难懂;或者只释表面意思,没有挖掘其文化内涵,显得深度不够。宣教授则用简练语言,生动地为我们解释出成语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及人文思想,使我们读后常有掩卷长叹、回味悠长的感觉。如“管鲍之交”,我们都知道这是交友的典范,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安徽颍上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乡至今还恪守“管鲍两家不通婚”的风俗习惯,这说明管鲍两姓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的深厚感情永远传承和激励他们的后人。宣教授在解释“管鲍之交”时不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解释了管鲍之交的故事,而且深入挖掘了管鲍之交的深刻内涵,并借机比较了交错朋友的两个典型——孙膑交友庞涓而刖足,韩非交友李斯而囚秦,最后发出了“仅就交友而言,管仲当歌,孙膑当叹,韩非当哭,吾辈当鉴”的感叹!这篇文章刊于1999年1月15日的《光明日报》。相信读者读完“齐国成语典故系列随笔”25篇文章会有良多收获。
第三,精品之作还应具有现实性,即服务于社会的作用 本书的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都属这方面的代表。第三部分是宣教授应已故著名企业家、山东万昌集团董事局主席高庆昌先生之邀而作。正如作者所言:作为优秀企业家高庆昌先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醉心于齐文化事业,先后捐资数百万元人民币,铸太公铜像、铸太公宝鼎,为高傒修墓立碑”。高庆昌先生邀请宣教授写《太公赋》、《六韬赋》、《临淄赋》、《太公鼎铭文》、《高傒碑文》、《世界高姓继祖绍宗碑文》、《高傒墓石刻文》、《祭管子文》等8篇赋、碑、铭文,以期达到颂德纪功、“慎终追远”的社会效果,为此作者以这8篇文章来纪念高庆昌先生。本书的第五部分更是服务于社会的产物。电影文学剧本《管仲》是以史实为基础的电影文学创作,旨在向人们介绍管仲的丰功伟绩;文化电视片解说词《鲁中明珠》则介绍淄川服装城;文化电视片解说词《神奇齐山》则介绍齐山风景区。
第四,精品之作,还应具有人文性,即能够很好体现齐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
齐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支优秀的地域文化,齐文化的普及之作《齐学漫步》当然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其中经世致用、服务社会的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爱国主义、好学精神等优秀的价值观都在本书中得到一一体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附录中的2篇文章更是作者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正如作者所言:“善良本性孕育了炎黄子孙火热般浓烈的感恩之心,敬畏意识造就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感恩文化!从此,‘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便成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礼赞君子美德的放歌!”宣兆琦教授具有浓厚的感恩意识,他感恩天地,感恩祖国,感恩时代,感恩父母,感恩家庭,感恩亲友。正是在感恩意识的催促下,他于2002年教师节前夕写出了《刘老师,你在哪里》一文。2004年,恰值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宣教授又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写出了《小平让我上大学》一文。2篇文章中,前文满怀感激之情叙述了作者的小学老师刘老师的博学多闻、对孩子们的无限关怀热爱之情以及对作者不公正待遇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失去与刘老师的联系后的遗憾之情;后文则满怀激情地先叙述了作者在上大学之前四次被剥夺上学的权利。而这四次失去上学的机会不是因为德、智、体发展得不全面,而是因为他的特殊的家庭出身。作者能够在1978年考上全国著名学府兰州大学,一是因为他的优异成绩,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邓小平同志和党的正确路线。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深深的感恩精神。
以上是我细读宣兆琦教授《齐学漫步》的一点感想和体会。俗语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相信读者必然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