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鹏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中国近现代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门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1]2那么,在“纲要”课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呢?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从近年来“纲要”课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看,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纲要”课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着重分析说明以下三个问题。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了救亡图存,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无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铸造了一座爱国主义的历史丰碑。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就是一部沸腾着爱国主义浪潮的历史,就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其丰富而生动的教材。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每一次爱国运动和事件,每一个爱国的政治集团和个人的爱国事迹,都可以给青年学生爱国的感染。但是,爱国绝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国家总是由不同的阶级和政治集团统治着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治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利益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各自有其爱国主义准则,蕴含着不同的爱国主义具体内容。正如毛泽东所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2]520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逐步坠入贫穷落后的苦难深渊。可见,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灾难深重的根源。因此,当时爱国主义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对外反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捍卫祖国主权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反对同列强相勾结出卖祖国利益的反动统治阶级,改变造成祖国贫弱、阻碍祖国振兴的封建专制制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把地主阶级中要求抵御外侮、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林则徐、邓廷桢、魏源等人,视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杰出代表;把以洪秀全等人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看作近代中国爱国主义运动的主力军;把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称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把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誉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近代中国卓越的爱国主义者。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并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的历史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革命展现出了新的面貌。从此,爱国主义运动也发生了伟大的飞跃,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又注入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新血液。它不仅以反帝反封建作为自己的斗争目标,而且同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同促进世界人民的革命事业联系起来。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社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全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在这一新的时期,我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目前,爱国主义的内容则集中表现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综上可见,在“纲要”课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深刻揭露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疯狂性、野蛮性和残酷性,来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通过揭露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极端腐朽和黑暗,使青年学生了解旧中国的苦难,以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之志;通过生动地讲述一些典型的爱国运动和事件,来启发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通过宣传祖国新貌和建设成就,来提高青年学生的爱国觉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通过阐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来激发青年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政治力量及其代表人物开展爱国斗争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有埋头苦干的,有拼命硬干的,有为民请命的,有舍身求法的,等等,例如,地主阶级爱国派林则徐等人,在鸦片泛滥、外敌入侵的情况下,采取了查禁鸦片、公开销烟、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等斗争形式,表现了抵御外侮,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19世纪末,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代表康有为等人,则采取了“公车上书”、和平请愿、温和改良等方式,发动了一场爱国的维新变法运动,而谭嗣同等一代仁人志士则不惜一死,献身维新变法大业,表现了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不仅如此,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不同时期,同一个阶级、阶层开展爱国斗争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例如,19世纪中叶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主要采取了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斗争形式,并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在对待外国侵略者方面,太平天国虽然坚持了反对侵略压迫的原则,坚持了发展正当贸易,反对贩卖鸦片以及维护民族尊严等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主张,当遭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镇压时,也进行了英勇抗击,显示了中国农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力军作用。但太平天国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本质毕竟认识不清,又因宗教形式相同,曾一度错误地把侵略者当成“洋兄弟”,表示允许外国侵略者“自由出入”及“货税不征”。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农民运动,则主要采取了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斗争方式,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英勇地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活动,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难以得逞。再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时期,在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和纲领的局限下,开展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爱国斗争。在五四运动之后,孙中山等又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中。
既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政治力量及其代表人物发动的爱国运动,采取的斗争方式是不同的,那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同样的斗争形式,也就不可能都是爱国的行动。例如,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采取温和的上书请愿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力图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行动。但在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当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段革命派已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采用革命的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的情况下,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仍然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造成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从而逐渐堕落成为保皇派,成了新的反清爱国革命斗争的绊脚石。
同样道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学生爱国运动,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再到“五二〇”运动,虽然都采取了绝食罢课、游行示威、上书请愿等方式开展爱国斗争,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学生继续运用这些方式表达爱国之心,就不可能使其爱国热情得到正常发挥,也不可能圆满地实现其爱国愿望,甚至很可能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使事态的发展走向其良好愿望的反面。所以,在“纲要”课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向青年学生说明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也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从而教育学生既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否定历史上的爱国运动,也不能在今天继续照搬历史上爱国运动的具体做法。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古英雄,爱国同怀赤子之心”。但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爱国之志,达到爱国目的,则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其中帝国主义是通过中国的反动派来进行统治的,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旧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先是满清王朝的统治,继是北洋军阀的统治,后是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在这些封建官僚、军阀、政客、卖国贼的统治下,广大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普通的民权,没有言论集会的自由,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权利。因此,当时中国人民开展爱国斗争、实现爱国目的的途径,只能是通过“非法的”、武装的斗争形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建立代表自己利益政权的道路来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和历史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劳动人民真正成了新中国的主人,有了合法行使管理国家大事的民主权利的组织形式。这样,中国人民开展爱国斗争、实现爱国愿望、达到爱国目的的途径也随之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爱国主义的正确途径,只能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通过民主和法制的手段去进行。在“纲要”课教学中,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个问题,才能使学生知道在现阶段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去表达爱国的愿望,实现爱国的目的;才能使学生明白在现阶段采取那种所谓“大民主”、“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方式,不是爱国行为;才能使学生懂得在现阶段通过非法的游行示威、绝食罢课等给党和政府施加压力的方式,来反映爱国的要求、表达爱国的愿望、实现爱国目的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爱国主义的先驱者虽进行过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爱国斗争,经历了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想以资本主义方式来拯救中国,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虽然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扣人心弦的爱国主义口号,并为此耗费了毕生精力,但也没有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斗争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把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同当时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结合起来,才找到了社会主义这条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繁荣的光辉道路。中国人民近现代爱国主义斗争的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否则,中国是不会摆脱和改变旧中国那种山河破碎、国敝民穷的落后面貌的。这个结论说明,在我们的国家,祖国的命运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同社会主义的命运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爱国就是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因此,青年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决不能把爱国同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分割开来。如果坚持爱国主义却抽掉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内容,爱国也就失去了灵魂,就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爱国斗争便同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其中,“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完成”。[2]651这样,在中国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便与共产主义统一起来,取得完全一致。
当共产主义的血液一经注入爱国主义运动的肌体,爱国主义运动的面目便为之一新,成为中国人民自觉的解放运动。中国共产党是最伟大、最彻底的爱国政治集团,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在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又领导全国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继而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使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事业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证明,爱国主义只有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才可能取得救国救民爱国斗争的胜利,才可能真正完成爱国主义运动的历史使命。
爱国主义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强大推动力,也是促使中国人民思想进步的一种巨大力量,而且往往又是人们走向共产主义的起点。一个人只要矢志爱国、忠贞不渝,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许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们的青年时代都充满着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而且大都是从爱国主义出发投身革命,进而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的。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人物。
在“纲要”课教学中,给学生说明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爱国主义作为走向共产主义的一个思想发展阶梯,对今天的青年学生也是适用的,这也是当代青年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当然,所有的爱国主义者不一定都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但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必然首先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因此,青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必须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自觉地把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联系起来,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贡献力量,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