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碧华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农业文明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表征,农耕文化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主要体征。恩格斯曾经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1](P194-195)岭南两广地区的农耕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最有代表性的史前农耕文化有广东的前石峡文化、勒竹口文化、牛栏洞文化、石峡文化以及广西的顶狮山文化、甑皮岩文化等。尤其分布在广东的北江、东江流域的石峡文化,遗址中出土不少稻谷和先进的农具,标志着岭南地区在距今5000~4000年前已进入文明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表现和重要特征。因此,史前时期的岭南农耕文化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史学界,史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史前”(prehistory)主要指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人类历史;“历史时期”(historical period)是指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发展时期[2]。因此,史前时期主要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时期,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类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史前神话传说,直到建立夏朝。
在考古界,1836年丹麦学者汤姆逊主张史前物质文化可以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3](P5)。1851年,英国学者丹尼尔·威尔逊(Daniel Wilson)首先使用了“史前”(prehistory)一词[4](P76)。1865年,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鲁伯克(John Lbbock)在《史前时代》一书中以“史前”为主题,论述了人类的远古史。1871年,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使用了“史前”概念。1883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也使用了“史前”一词。1888年,英国《泰晤士报》正式使用了这个名词,这意味着“史前”的概念不仅在考古学界,而且也在一般知识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5](P2)。我国考古学者张之恒先生把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公有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相并行[6](P4)。
张忠培先生曾经指出:“关于中国史前这段历史,既无确切的文字史料记载,又不能简单地通过传说和民族学资料比附和想象,其主要的认识来源只有那得到科学发掘并经过整理研究的考古遗存。”[7]在一定意义上,岭南史前农耕文化的研究也是主要依靠考古资料。
如前所述,我国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时代。史前时期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类的发展史,时间跨度从约距今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因此,在这里我们探讨的史前时期岭南农耕文化时间范围是从考古学角度来说,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从历史学方面来说,主要指夏朝以前的历史。
关于“岭南”概念的界定。岭南是一个相对的地理的范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涵盖领域。检索文献记载,我们发现从汉朝开始岭南就有多种说法。岭南一词较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领南、沙北固往往出盐。”[8](P3269)《后汉书·任延传》称赞九真太守任延和交趾太守锡光教当地各族人民以礼仪,说:“领南华风,始于二守焉。”[9](P2462)这两史籍所谓“领南”即“岭南”。《史记·南越列传》载:“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秦已破灭,(赵)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晋书·地理志下》将秦朝所立的桂林、南海、象郡称为“岭南三郡”,虽然指出岭南大概范围,但是后人对岭南的具体地域,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阐述。晋朝裴渊的《广州记》提到五岭是:“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等岭。”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八“湘水、漓水、溱水”条所说的“大庚、越城、萌渚、骑田、都庞等岭”[10](P95)。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五岭已前,至于南海,负海之邦,交趾之土,谓之南裔。”[11](P9)
在学术界,李伯谦和严文明先生把岭南文化分区分为“岭南区”和“粤桂区”[12][13]。杨东晨先生认为岭南又称岭外、岭表及岭峤,其地域相当今广东、海南及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地区[14]。焦天龙先生认为岭南地区与地理学上的岭南稍有不同,主要指南岭以南的两广等省区[15]。程有为先生认为岭南又称岭外或岭表,指南岭(又称五岭,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和越城岭的总称)以南的地区。岭南主要是指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有时也涉及越南[16]。
综上所述,无论哪种说法,岭南所列的岭名,大体上分布在今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与湖南、江西交界的地方。从广义来说,岭南是指我国南方五岭以南的概称,大抵包括广西东部往南至越南中部,广东大部分往南至海南省。因为宋朝以后,越南部分才分离出去,所以汉唐时期,越南还是属于岭南的。从狭义来说,岭南是指广东地区,《岭南文库》丛书的编写前言也说:“广东一偶,史称岭南。”笔者采用狭义的概念,所研究的岭南的空间范围大致包括广东和广西的部分地区。
农耕文化是农业文明的组成部分。农耕文化是指在人类在农耕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体来说,农耕文化主要指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可以分为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饮食文化、耕作农具、作物遗存、农田遗迹、水利工程、仓储遗迹与遗物及农耕民俗和反映农耕的雕塑、绘画作品、诗词、谚语等等[17]。
岭南的今广东、广西地区,是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文化的。岭南地区农耕文化主要以稻作文化为主,肇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早期,经济类型处在原始农业阶段,主要以渔猎、采集为主[18]。在广东,考古发现的距今11 000~6 500年遗址主要有广州青山岗、潮安陈桥、石尾山、海角山、澄海苏北村、内底村、阳青独石仔、封开黄岩、南海西樵山、英德青塘吊珠岩和牛栏洞等[19](P147-148)。其中,广东曲江石峡是岭南最重要的早期古文化。距今5 500~5 000年石峡底层文化中,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器形均较小,长方形和梯形的锛、斧是常见器形,还有长条形的钁和凿、柳叶形镞等。磨制常型(即长方形和梯形)锛和斧是华南乃至中国及整个东亚地区特有的史前工具形态,作为主要生产工具贯穿于岭南整个新石器时代,并延续到青铜时代[20]。
在广西发现遗址主要有桂林穿山月岩东岩洞,武鸣苍桥、芭勋、腾翔和桂林北门附近发现的四处洞穴遗址,桂林甑皮岩,柳州大龙潭鲤鱼嘴,南宁豹子头,还有邕宁顶蛳山,扶绥江西岩三、四层,东兴县的亚菩山、马兰嘴山、杯较山等贝丘遗址,出土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桂林甑皮岩遗址早期年代距今9 000年以上;晚期年代距今7 500年以上。豹子头遗址距今8 000年以上。顶蛳山遗址一期年代大约在距今10 000年左右;第二期的一个碳十四年代数据为距今10 365±113年,推测二、三期的年代应在距今8 000~7 000年左右[21]。从生产工具来看,桂林甑皮岩31件,占49.2%;贝丘遗址约占10%,打制石器有尖状器和盘状器,磨制石器以有孔石器、锥、磨盘、砺石、凿、斧、锌、刀和矛等为代表,可能代表了进步的工具[22](P162)。
总的来说,史前岭南农耕文化主要指夏代以前两广地区(今广东、广西地区)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农具、农业遗存、水利遗迹、耕作制度以及农业思想、饮食文化、农耕习俗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岭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所以林木茂盛,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为农耕文明孕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这里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优越的自然环境。岭南地区是我国最早生产原始农业的地区之一,也是农耕文化重要地区之一,在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刘文锁.论史前、原史及历史时期的概念[J].华夏考古,1998,(3).
[3]蔡凤书.中国史前文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4][英]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M].黄其煦,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5]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7.
[6]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7]张忠培,等.黄河流域史前葬俗与社会制度[J].文物季刊,1994,(1).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郦道元.水经注[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
[11]范宁.博物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李伯谦.我国南方几何形印纹陶遗存的分区、分期及其有关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81,(1).
[13]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J].文物,1987,(3).
[14]杨东晨.论先秦至秦汉时期岭南的民族及其经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
[15]焦天龙.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岭南地区的史前文化[J].考古学报,1994,(1).
[16]程有为.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6).
[17]薛荣,贾兵强.中原农耕文化内涵与再生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0).
[18]向安强,刘桂娥.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述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9]安金槐.中国考古[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0]何国俊.从石峡考古看岭南早期古文化的土著性及多元文化的融合[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2).
[21]蒋廷瑜.广西考古四十年概述[J].考古,1998,(11).
[22]安志敏.关于华南早期新石器的几个问题[A].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