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的传播与拓展——兼议字体设计的“中和”之美

2013-09-08 02:11鲁叶滔
关键词:字体汉字美的

鲁叶滔

(河南教育学院艺术系,河南郑州 450046)

一、传统的“和”文化

“和”意识来源于农耕文化意识。相传,炎帝带领原始部落,“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所开创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工业文化、市场文化、火文化等,是炎帝文化外延的具体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1]。其中,“始作耒耜,教民耕种”是指原始的农耕文化,同时也是炎帝神农文化的核心。由此可见,“和”文化在中国的起源甚早,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从其字面理解,“和”字具有三种原始意义:一义为音声相和,二义为稼禾成熟,三义为五味调和。《说文解字》讲:“和原作咊,从口而禾声,读与和同。”声音相和是其本意,引申为和谐、成熟、圆融之义[2]。

华夏先民崇尚天地自然,向往“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和合境界。同时,他们认为天地分阴阳,阴阳含五行,五行相生相克,衍生万物。在此基础上,配以五色:即东属木,为青;南属火,为赤;西属金,为白;北属水,为黑;中属土,为黄。后来,又配以四季色征,即春青,夏赤,秋白,冬黑[3]。这是一种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影响着我国古代的各个学科领域,如天文学、气象学、化学、音乐、美术和医学。这种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印证着传统的“和”文化。中国上下五千年,创造了丰富的人文历史,有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甚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儒家思想亦被频频引用。孔子推出的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孙之思作《中庸》,第一次将“中”与“和”结合,构成了一个哲学概念,提出“中和”的命题。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这里,“中”是一种自在未发的不偏状态,而“和”是一种因时而发的合宜状态。内在能维持不偏不倚的“中”,外在又能事事合于“和”,最终则可达到“中和”之境界[4]。这就是“中和”之美。

二、“和”文化在设计领域的应用

中国古代工艺品在世界工艺品当中别具一格,青铜器、陶器、木器在世界艺术品当中都是佼佼者。例如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出土的司母戊鼎,可以说是中国早期世界观的一种实物展现。这些工艺品是华夏先民的智慧结晶,在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同时,寄情于自然,回归质朴,展示自我,演绎着中国特有的“和”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人仍清晰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意识到了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领导层更是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为开端,将中国所特有的“和”文化推向世界。在以往的奥运会开幕式当中,或以单个的故事贯穿主题,或以某一特定时期来表现主题。北京奥运会打破了这种桎梏,古代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统一在“同一”画卷当中,也是“和”文化的另一种体现。在具体的节目安排上,无论是体现“天人合一”的“飞天”——李宁,还是太极表演,甚至主题曲《我和你》都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和”文化。

三、汉字中的“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对美的一大追求目标和重要指导原则,是汉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一种重要、稳定而富于积极意义的有机构成,是我国古代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般认为,“中和”之美指的是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但是,在艺术领域,“中和”之美有另一种含义,即“中和”之美没有一定的艺术风格,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和谐观。然而,它和一般意义的“中和”之美又具有共通的哲学基础——由先秦尚中思想、孔子中庸思想和先秦尚和思想相结合而构成的一种具有辩证因素的普遍和谐观[5]。

文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记载符号,自其诞生以来,便担负着人类赋予的使命——记录语言、传达思想、交流信息、传播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字的作用功不可没。一幅好的字体设计作品同时要符合表达内容的准确性、视觉上的可识别性、表现形式的艺术性这三个基本原则。另外,字体设计要以创新为目的。虽然,世界上的各种文字都源于象形文字,但是,也只有汉字是现今惟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作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一种,它有着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图画。如果从汉字的萌芽——新石器时代陶瓷刻绘符号算起,距今大约有6 0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基本构成文字条件的甲骨文算起,距今也有3 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汉字其形态由开始的象形逐渐演变为象征,由开始的单纯变得繁杂,又由繁杂发展到简化,通过不断地锤炼、精简、整合,一步步演进成了现在所使用的汉字。其特点是形、音、意三位一体,一个图形,一个文字,一种意境,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这是一种“融合”,也是“和”文化的体现。如图1,由原始“马”的图形进行提炼、整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直至演变成为现在使用的简化字——“马”,那么圆润,那么自然,营造出“和谐、成熟、圆润”之境,体现着我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映照出华夏民族重要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和”之美。

图1 “马”字图

四、字体设计“中和”之美之演绎

设计语言的本土化是现代设计界的课题,同时也是公认的优秀设计作品的标准之一。汉字在作为文字的同时,更是一种本土性极强的视觉设计语素。从中和、和合、和而不同三个方面来解读字体设计作品,从中可以品味其“中和”之美。

陈幼坚先生为“用传统创造一个新的传统”研讨会所设计的海报(见图2),用“古”和“今”两个字来强调研讨会的主题,“古”意味过去,“今”意味现在,“今”在“古”上生长成一片绿叶,“古”字用楷书撰写而成,在给招贴带来浓郁的民族色彩的同时,也是一种“和”文化的体现。古与今的交融,形与意的结合,无不演绎着“中和”之美的意境。

图2 海报设计《用传统创造一个新的传统》

图3 招贴设计《山》《风》《云》

靳埭强先生的《山》《风》《云》招贴设计(见图3),就是利用中国汉字加深平面设计内涵的一个范例。他用浓、淡墨变化的字迹来组成整个画面的形式,采用空白的底色,精心安排了水墨的浓淡变化,将甲骨文、如意纹这些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匠心独运地融合于字迹之中,综合运用汉字、文房四宝、水墨书法进行布局,既有布局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编排。这组招贴设计,让受众强烈感受到汉字的艺术魅力,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从中国人自身的文化视角来描述中国人传统的人文生活状态,和谐、成熟、圆润,符合“和”文化的三种原始寓意,是“中和”之美的展现,极具艺术张力和吸引力。

“中和”之美的根本意义在于各种因素恰到好处的统一,都保持在适当的限度,设计情感要适度表达,设计手法的把握要不偏不倚,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图4是一幅学生字体设计课程的习作。该幅作品中和了“别墅”二字、建筑、建筑材料等多方面的元素,最终以夸张、透视的手法将本来没有关联的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体造型给人以严谨、具有张力的感觉,将“适度”这一原则贯穿在了习作的始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图5是设计展的一幅海报(学生习作)。该同学将“景锐”两字以拼切的手法进行处理,将蔚蓝天空和天空下的衣撑融合在一起,天空、文字、衣撑拼接后成“景锐”。图4、图5两幅习作,同为以字体设计为主体,但由于使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或使用元素的替换,或使用拼接的手法,在各自统一的设计风格的前提下,结合各自的主题,分别将游离的设计元素平衡。两幅作品风格上各具特色,节奏、质感上又富于变化,“和”而不同,是“中和”之美的又一种表现。

五、结语

“中和”之美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去分析,是具有普遍性的,是深入民族意识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从理论实质来看,又是一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辩证的艺术和谐观。由此,不难看出,当代“和”文化的传播与拓展离不开设计艺术,“和”文化在设计实践当中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古老的东方艺术吸引着西方世界。要以汉字字体设计为依托,以其独特的魅力来传播中国文化。具有“中和”之美的字体设计无疑拓展了“和”文化传播的途径,同时又为我国设计界开辟了一片新的沃土。

:

[1]杨东辰.秦地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先河:炎帝文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6).

[2]张文.“和”——儒学的最高境界[J].中国哲学史,1997,(4).

[3]彭西春.论淮阳泥泥狗的审美意蕴[J].河南大学学报,2008,(4).

[4]王东.古代“中和”观及其现实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2).

[5]刘婷婷.传统儒家“和”思想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字体汉字美的
字体的产生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组合字体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字体安装步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