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洁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先秦社会作为典型的血族社会,一切社会关系都是通过血缘、族属维系,而“头发正是这种通过生和死的无限连锁继承的‘血族生命力’的表露”[1](P56)。作为头发上的装饰品或冠式,不仅仅代表人们对美的追求,更是社会关系、社会等级的表征。
石璋如在《殷代头饰举例》中将殷代的头饰分为椎髻饰、额箍饰、髻箍饰、双髻饰、多笄饰、玉冠饰、编石饰、雀冠屏饰、编珠鹰鱼饰、织贝鱼尾饰、耳饰、鬓饰、髻饰等。其中,“多笄,系在头上插有三根以上的椎形笄,其质地或石或骨,其排列则异于雀冠屏饰”[2]。本文所指的多笄现象是指考古发现墓葬中随葬五根以上笄的现象,包括可能形成石先生所指的雀冠屏饰、织贝鱼尾饰等头饰的一些现象。
安阳侯家庄西北冈大墓HPKM1550填土内49号殉葬坑中有一殉葬人,女性,满身涂成红色,上至骨笄,下至脚尖皆有[3](P15)。《殷代头饰举例》中有具体描述:“殉人头部有一由百余枝骨笄组成的的扇形饰物。这些骨笄的形状各不相同,有仅作鸟兽状而形体较小的,有形体特大雕刻精美而作兽面形的,有作鸟形而雕刻特别强调羽状的,也有笄首作卧鸡形的。左右十三排,由下而上共八层,缀合起来如同孔雀开屏的形状。笄群下人头左上方横置一剑形小玉器,头顶偏右有一横置的玉笄,脑后部位有一堆绿松石,颈部还有一玉兔饰品。”[2]
殷墟妇好墓中,有28枝玉笄集中出自棺木北端[4](P208-213)。其中笄首直接雕作夔形的玉笄2件;顶部有圆柱形榫成圆形孔眼,推测应可再插入其它饰物作笄首的玉笄7件;笄首为平顶的19件。
墓中骨笄499件,发现于墓室中部偏南处。其中除笄首为圆盖形的骨笄凌乱的散放在“木匣”之南,与玉盘、石豆等在一起外,其余似都装在木匣内。放在木匣最上层的是两件夔形鋬象牙杯和一件带流虎鋬象牙杯,在它的旁侧散放着笄首为夔形的骨笄数件;第二层为笄首多数为鸟形和少数为夔形的骨笄,鸟形笄像是成束放置的;往下为笄首为方牌形骨笄,较凌乱;最下层则为大量笄首为鸟形的骨笄,似成束,笄首朝北的居多。发掘者按笄首的不同将这些骨笄分为七式,其中Ⅱ式鸟形笄首比例最大,334件,Ⅳ式方牌形笄首为次,74件,Ⅰ式夔形笄首35件。
值得注意的是木匣最上层与夔形笄首骨笄放在一起的三件带鋬象牙杯,体形均为觚形,放于此处应与头饰或冠式有相当密切的联系。
安阳小屯M331墓不大,但出土的遗物数量非常丰富,共计412件,其中装饰品如鱼如笄如贝等355 件,发掘者推测墓主可能为女性[5](P206-214)。墓内三套觚爵等列,且椁盖上涂有红漆并绘有黑色的云雷纹及蝉纹,椁内红漆彩绘;棺木腐朽严重,纹饰不能据以复原,棺内有红漆彩绘。墓中出有残整玉笄39根,骨笄8根。其中一组26枝的玉笄在坑的中心出土,与玉鱼等玉饰14件聚列一起;另一组玉笄则在北端西壁,殉人头部北侧,出土椎形玉笄13根,集中为一束。此外在一殉葬人骨旁,出有骨笄八根。
安阳小屯M232是小屯墓葬南组单独的一个墓[6](P73)。墓主骨骸已朽为乌有,无法辨明性别;殉人九具,仅东部四具保存较好,其它几具均有不同程度损毁。墓内共出圆椎形玉笄18枝,其中一组在墓的中部,一束十枝黏在一起,并粗端有一大一小两个雕石兽;一组在墓内西北隅一殉葬人头旁,由七枝玉笄(其中两枝有骨笄首)、上大下小两件玉璜及许多绿松石组成。
安阳小屯M388是小屯丙组墓葬中一座较大的南北向长方形墓[5]。除墓主骨殖已朽外,另有三具殉葬人骨也有不同程度损毁。墓中共出玉石笄8件,其中一件位于棺内中部偏南;另外七件结成一束位于棺内中部西壁附近,附近有绿松石。从墓葬平面图上看,那七件结成一束的玉石笄也位于西侧殉人(仅存残朽的人头在棺的西壁上,面向上,大张口,上下颌相距甚远,性别未定)头部右下侧,有可能是殉人头部掉落的发饰。
1977年小屯发掘的18号墓[7],经鉴定墓主人年龄在35至40之间,性别不明,但由于其牙齿不大,下颌骨较窄,发掘者推测其为女性。墓主人头前的棺外有排列比较整齐,相互叠压的骨笄25件(夔形笄首13件,鸟形笄首10件,双重顶盖形笄首2件),玉笄2件(笄首下部周有细小扉棱,上部为向后翻卷式样)。骨笄绕墓主人头前呈椭圆形,范围南北长约26厘米,东西长约50厘米,应是帽冠压扁后形成。其中玉笄一枝居中,一枝置于偏右侧,骨笄的尖头均朝人头,夔龙形笄头整齐顺放,墓主头部还布满极小的绿松石片饰。推测这些骨笄和玉笄都是插在冠上的,大概是冠太高(约26厘米),棺内容不下,因而放于棺外墓主头前。
河北藁城台西遗址M102内埋有人架两具,南北并列,北侧人架朱红色,系墓主人,仰身直肢,男性,年龄约30—35岁;南侧人架侧身屈肢,面向墓主人,下肢经捆绑,年约 30 岁,推测为女性[8](P154-155)。墓主人胸前有玉笄一枚,平头无饰。殉人头部左上角有骨笄17枚,另有一件插于头上,一件执于右手,共计19枚。殉人头部骨笄笄首形状各不相同,其中有5件笄首为扉棱状动物纹饰。
河南偃师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遗址M2中,发现死者头部有玉笄五根,骨簪一根,死者系成年女性,尸体周围遍撒朱砂[9]。发掘者推测其生前可能是巫师之类的人物。
表1 商代墓葬出土的多笄头饰状况
根据笄数量的多少及其出土状况,可将上述表1墓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西北冈M1550的殉葬坑、妇好墓、小屯M18以及藁城台西M102;第二类包括上述四墓之外的其余墓葬。第二类中,小屯M331、M232、M388出土的笄数量较多,且有成束放置的现象,与其余随葬3、4笄的墓亦有差别。
石璋如先生在《殷代头饰举例》中将西北冈M1550的殉葬墓出土骨笄复原为扇形的冠,定名为“雀冠屏饰”;而将小屯M331、M232、M388诸墓的笄饰称为“多笄饰”[2]。宋镇豪先生则在《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将小屯M331、妇好墓棺内北端、小屯M18以及藁城台西M102的笄饰都视为雀屏冠饰,并推测戴这种冠的为商代中上层贵族人士[10](P602)。
笔者认为,从出土状况看,本文所分的第一类四座墓出土笄饰有可能形成雀冠屏饰。其中除藁城台西M102属商代中期外,余皆属晚商。四座墓中,笄饰的拥有者可能都是女性。从等级看,妇好墓一般被认为是为武丁配偶之墓,等级较高;小屯M18出土五套觚爵,墓主应属中等贵族;西北冈M1550属王陵,其殉葬坑中出有一套觚爵及铜鼎等,殉人当亦有一定身份;藁城台西M102规模虽较小,但随葬有一套铜觚爵及水牛角、羊肩胛骨、猪肢骨等,墓圹东还发现有“殉兽坑”,等级当亦不低,其殉人与墓主同棺而葬,当有一定地位。总之,雀冠屏饰应为商代中晚期中上等贵族妇女使用的头饰。
第二类墓葬中,小屯M232、M331、M388为商代中晚期墓,均位于殷墟宫殿区内。笄饰出于墓中或殉人头部,均成束出土。此类头饰亦应为商代中晚期中上等贵族配偶或姬妾生前所用头饰。偃师商城M2,因其埋于早期王室祭祀遗址,发掘者推测其生前为巫师之类的人物,当有一定道理。
综上,商代墓葬中佩戴多个笄而葬的多是贵族妇女,结合同时期玉器中的人物形象,这些墓葬中的笄饰可复原为“雀屏冠饰”、带玉箍的高冠及其他简单多笄头饰。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墓葬多位于宫殿区、王陵区,佩戴华丽笄饰的死者多是以殉葬方式埋葬的,这为我们了解商代不同等级贵族的服饰及埋葬习俗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
[1][日]高木智见.先秦社会与思想——试论中国文化的核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石璋如.殷代头饰举例[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57,(28下).
[3]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八本·1550号大墓[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6.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5]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丙编·殷虚墓葬之五·丙区墓葬[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0.
[6]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虚墓葬之三·南组墓葬附北组墓葬补遗[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3.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墓[J].考古学报,1981,(4).
[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偃师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遗址[J].考古,2002,(7).
[10]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