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血栓调节蛋白和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应用

2013-08-15 00:45钟海平王建中赖宇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年8期
关键词:凝血酶二聚体抗凝

钟海平 王建中 赖宇峰

(江西省新余市新钢中心医院 新余 338001)

心肌梗死患者血栓调节蛋白和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应用

钟海平 王建中 赖宇峰

(江西省新余市新钢中心医院 新余 338001)

目的:研究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及D-二聚体(D-Dimer)的检测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6例心肌梗死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的TM和D-Dimer含量,其中TM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D-Dimer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结果:心肌梗死组的 TM 和 D-Dimer含量分别为(4.70±1.51)ng/mL、(1.29±0.55)m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TM和D-Dimer的联合检测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心肌梗死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急性血栓的形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尽早发现急性血栓的形成对AMI的诊断及转归有着重要意义。血栓调节蛋白(TM)在机体抗凝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加速凝血酶激活蛋白C(PC),且发挥抗凝和促纤溶作用,还可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而发挥直接抗凝作用。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降解产物,当体内发生血栓病变并伴有继发纤溶亢进时,其浓度发生改变。因此,血浆D-Dimer浓度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和新鲜血栓形成的标志[1]。笔者通过检测26例AMI患者的TM及D-Dimer含量,以探讨TM和D-Dimer联合检测在A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入院的AMI患者26例,诊断标准依据WHO(1971)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46~88岁。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6~70岁。两组性别、年龄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以109 mmo1/L枸缘酸钠1:9抗凝抽取两组研究对象静脉血,90 min内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于-70℃下保存待测,1个月内测定。TM免疫酶标试剂盒由美国IMU-BIND公司出品,使用安图PHOMO酶标仪和安图IWO-960洗板机,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D-Dimer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检测仪器为SYSMEX-CA500全自动血凝仪。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数据。检测结果以(±S)表示,组间分析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MI组和对照组的血浆TM值分别为(4.70±1.51)、(2.80 ±0.26) ng/mL;D-Dimer 值 分 别 为(1.29±0.55)、(0.57±0.28)mg/L。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TM是由Esmon等于1981年首次确认并提出的一种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跨膜单链糖蛋白。有研究表明,TM普遍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及胎盘滋养层合体细胞,而平滑肌细胞、纤维母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脑组织的血管内皮等则缺乏TM活性。临床把TM当作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当凝血酶与TM结合后,凝血酶的促凝活性丧失,阻止血小板聚集、释放功能,阻止纤维蛋白形成及激活因子Ⅴ与因子Ⅷ[3],此机制在含TM丰富的微循环中阻止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加速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心肌梗死患者局部和全身纤溶活力减低,而内膜组织的凝血酶原活性增强以及血小板释放的第Ⅳ因子,促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血液则呈高凝状态。当静脉栓塞导致血流淤滞而延缓凝血酶与TM结合时,PC的活化即受到影响,高凝即成为疾病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4~5]。PC是体内重要的抗凝物质,其功能缺陷可导致血栓形成,除PC本身减少和结构异常外,PC激活障碍也可导致抗凝功能下降。由于TM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故正常血浆中TM水平较低,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TM脱落到血液中引起血浆TM水平明显升高。因此TM可作为血管内皮损伤的特异性标志,其升高特异地反映机体的血管内膜损伤。本研究26例心肌梗死患者的TM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提示心肌梗死时,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高凝状态是造成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含量增高反映纤溶活性增强和凝血酶生成增多。心绞痛、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恶性肿瘤、手术或创伤后、妊高症、先兆子痫、严重感染、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口服避孕药、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等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可能引起D-二聚体的升高[6],故其特异性相对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或筛查项目[7]。本实验中,AMI组患者血浆D-Dimer明显升高,表明D-Dimer检测对判断心肌梗死的进展具有一定价值。TM和D-Dimer作为血栓形成的两项特异性指标,对了解AMI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研究,单独检测某一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建议临床应同时检测。

[1]林莎,祁晓婷,毛卫林,等.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在肝硬化、肝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3):279-280

[2]高润霖.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3]胡翊群,王鸿利,熊利民,等.现代血液学检验与临床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121-129

[4]张立中,陈洪山,华俊,等.血浆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联合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 [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287-288

[5]何及.临床心脑血管学[M].济南:山东科学科技出版社,2008.58-276

[6]林养,林荣华,郑海珍,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D-二聚体及超敏CRP检测的临床应用 [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0(1):66-68

[7]蒋明义,夏小明.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中的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4):351-352

R542.22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8.054

2013-06-06)

猜你喜欢
凝血酶二聚体抗凝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