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应该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2013-08-15 00:55刘翠玉
关键词:价值体系文化产业文化

刘翠玉

(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这是党中央针对当代中国、当代世界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变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到战略性高度。因此,深入探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前文化软实力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入,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意识、行动。可以说,当今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中外碰撞、纷繁复杂的局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国家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激荡的背景下,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价值准则、理想目标。因此,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必须处理好多样化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第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正确处理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关系的重要方针。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我们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在包容中寻求共识、在差异中寻求认同,“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2]。因此,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先进的文化得到发展,健康的文化得到支持,落后的文化得到改造,腐朽的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相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3]。

第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必须坚持多元并存、一元指导的原则。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成为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历史和现实表明:“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这种导向很苍白无力,社会运转就会陷入混乱,或者陷入停滞,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概括地说,就是多样并存,一元指导。”[4](P15)而且,毫无疑问,“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和稳定器。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近代中国之所以长期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凝聚全民族的共同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族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精神动力。”[5]

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区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

第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如它们本质上都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目的之一都是对社会与人的促进与提升。一方面,繁荣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文化事业为文化产业提供文化资源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繁荣的保障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心。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增就业、扩消费等优势和特点,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产业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另外,在文化建设进程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相互转化。回顾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最初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源一般采取纯粹的事业管理体制,属于纯粹的公共文化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的上升,有些文化产品具备了经济价值,这样,部分文化事业就转化为产业。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的源泉,有的文化事业会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社会的发展而转化为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为文化事业服务,在一定条件也可以转化为文化事业。

第二,由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区分,必须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以产业支撑事业,以事业带动产业。一方面,发展文化事业是文化工作的中心和神圣职责,如果没有文化事业作基础,文化产业振兴是带动不起来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物质、技术支撑,如果没有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体制等各种要素,文化事业的发展缺乏内在活力和刺激因素。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

文化具有传承性,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又具有创新要求,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6]

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既具有统一性,也存在着差异性。从统一性来看,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新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也就是说,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从差异性来看,在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上,存在着文化惰性与创造性、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传承与变异等矛盾,在现代化浪潮给现代社会带来强劲冲击的当今时代,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统筹兼顾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我们认为要从这几方面着手:首先,要构筑国家思想文化理论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创新机制。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明确我们的文化特色,制定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构建新世纪的文化战略体系。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个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价值体系。其次,建立传统文化形态与新兴边缘文化形态的互动机制。文化继承中,传统文化构成的价值体系是各个文化体系中相对比较稳定的部分,它是人们在历史创造、选择过程中形成的经济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等价值体系和遵循该价值体系把生活目标付诸现实的经济、社会等实践体系。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边缘文化是指受占支配地位的价值体系影响比较薄弱,甚至对这一价值体系表现出疏远或者离异倾向的文化活动、文化区域、文化产品等。传统文化与边缘文化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要因地制宜,打破封闭的心理定势,激活被压抑的边缘文化,把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使传统文化与边缘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生态新局面。

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在‘两种属性’中,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商品、产业、经济属性是文化产品的普遍性。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就忽视其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也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就排斥其商品的一般属性,而是要把两者统一起来。正确把握‘两种属性’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6]

首先,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三贴近”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结合点。任何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如果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就既具有好的价值导向,也能深入实际为群众说话,而且受到群众的欢迎,群众愿意花钱购买和消费,也必然能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检验经营性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只有坚持“三贴近”,才能真正做成产业,赢得市场,也才能服务群众,因而需要把握好教与乐、雅与俗等关系,真正做到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的结合,实现两个效益的双赢和统一。

其次,文化建设要坚持把文化和市场结合起来,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文化一旦被纳入到经济循环之中,其产业属性和经济属性就会得到明显强化,但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纯粹的经济范畴,社会效益是衡量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正是出于如此考虑,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为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化解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使二者相统一。实际上,只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产品才能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进而获得巨大的利润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实现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实现又会促使企业重视社会效益,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实现主要通过市场,而不再以政府的宣传和教育为主要途径,这样,就能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加快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前,国际上曾出现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管理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间接支持型”、以英国为代表的“间接赞助型”、以法国为代表的“直接主办型”、以苏联为代表的“直接操作型”。80年代后,随着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直接操作型”文化管理模式被抛弃。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所阐述的深远影响使得国际政治体制、文化交流模式都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对传统文化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挑战,针对传统文化政策遭遇的困境,提出了文化治理理念。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我们的地球邻居》的报告开启了治理理念的讨论。1996年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以《我们创造性的多样性》为主题发表了报告,治理理念延伸到关于文化发展的讨论中。从1998年到2002年,在欧洲文化政策和艺术比较研究所主持下,欧洲各国学者针对视觉艺术、戏剧两个领域,进行跨国界、跨学科的大型调查研究,最终提交了《创造性欧洲》的报告,这份报告为“文化治理”提供了全面、明确的定义。“文化治理”指的是“为文化发展确定方向的公共部门、私营机构和自愿或者非盈利团体组成的复杂网络。其中包括来自公共部门、私营企业、非盈利团体等各种性质的机构和个人,涵盖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政策领域,涉及跨国、民族国家、地区、地方等不同地理和行政运作层面。治理也指公民不仅作为投票者和利益集团的成员,而且作为消费者、专业工作者、文化工人、企业家、志愿者以及非盈利组织的成员,拥有了更为多样化的渠道营销文化的发展。”[7]文化治理理念所倡导的文化体制改革方向是文化自治、分权化,鼓励文化更大范围地、创新性地参与。“文化治理”无疑是文化管理体制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合作代替管理成为文化管理部门的基本执政思路。随着文化治理理念引入文化体制改革中,欧盟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出现新的动向。

受此影响,多数发达国家文化政策的方向是给文化发展松绑的“分权化”改革,这种改革遵循“一臂间隔”原则,“‘一臂间隔’原则多是指国家对文化拨款的间接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同时要求国家对文化采取一种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对文化的集中管理到分权管理,这是‘一臂间隔’原则的基本要义。”[8]“一臂间隔”原则得到了发达国家的广泛接受,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芬兰、瑞士等国明确声称采用这一文化管理原则。“国际艺术理事会和文化机构联盟”的文件中指出,目前在世界各地,无论穷国还是富国,也不论英语国家还是非英语国家,都普遍建立了对文化艺术进行资助的准政府国家机构。而且这项制度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相关国际组织也发展起来,也进行了多次相关的国际会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要解放思想,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传统体制、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用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科学发展。

结语

总之,我们要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使文化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创造力的源泉,只有这样,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才能自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实现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3]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2006-10-24.

[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jrzg/2011 - 10/25/content.1978202.htm.

[6]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求是,2010,(12).

[7]郭灵凤.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J].欧洲研究,2007,(2).

[8]李河.发达国家当代文化政策一瞥[EB/OL].http://www.jllib.cn/lecture/ref.2004 -06 -30.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