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8)
水文化遗产是历史时期人类对水的利用、认知所留下的文化遗存,以工程、文物、知识技术体系、水的宗教、文化活动等性态而存在[1]。水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多民族交融,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民俗风情相差很大,决定了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也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水文化遗产的这种地域特色与水利风景区发展密切相关,对于提高景区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也必然要反映到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景观设计理念,进一步加强景区地域特色的保护、挖掘和展示,形成良好的水文化遗产环境,使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尽量融合当地自然环境。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产物。在许多水利风景区,由地理气候条件形成的独特自然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景观,比如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水面、清澈纯净的水体、花草掩映的驳岸、曲折蜿蜒的河道、错落有致的植被、沟渠纵横的田园、雄奇壮美的山川等等。在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应注重把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当地自然环境风光维系结合起来,避免规划建设不当破坏水文化遗产周边的自然景象和生态平衡,这既是保护水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也是彰显景区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景区规划设计中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张家界市环武陵源景区在修建景区道路过程中,结合景区地形地貌,充分利用景区特有的自然资源,从造型、材质等方面着手,按照“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合理有效地组织景区内部景观布局,使公路路域内的构筑物尽量隐蔽,与山地背景巧妙融合,体现了“路景交融”的景观效果,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对话关系,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景区的地理自然环境。
二是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乡土植物是构成水利风景区主体景观的重要元素,它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在不同的区域、土壤、气候条件下,显示出丰富多彩的色彩和千姿百态的形态,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特色。乡土植物作为特定地区的土生物种,不仅具有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于当地生态环境等特点,还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很多栽种历史悠久的乡土植物与一些民间传说、风俗习惯、历史典故密切相关,成为体现一个地方特色风貌的象征和标志物,从而被赋予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华北地区的国槐以及海南的椰子树、成都的银杏树、洛阳的牡丹花、武汉的樱花等等。
在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充分大量地使用具有地域代表性、生态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的乡土植物,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还可以营造出与景区水文化遗产相融合的文化景观,促进地方历史文脉的延续。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和水利风景区,不顾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将大量外来树种移植到景区中,刻意追求园林造景的新奇效应,人工痕迹明显,人为气息浓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景区水文化遗产的历史韵味,致使景区背离或丧失了原有的自然风貌特征。因此,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环境营造过程中,应本着因地制宜原则,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以及水利风景区的类型、功能和造景要求,结合水文化遗产的历史印记和时代特征,科学合理地选配乡土植物,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空间。
三是合理保护历史人文环境。文化遗产地的历史人文环境,特别是风景区周边和内部的历史人文环境,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给古迹遗址及文化景观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类新兴建筑和工业设施无法遏制地膨胀和扩张使得文化遗产,特别是遗产环境所承担的压力和风险日益加大[2]。现实中的众多经验教训使人们深深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注重与文化遗产地的历史人文环境相协调。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古代的工程建筑都非常注意与周围环境的结合,而且善于利用周围环境表现建筑的设计功能和设计意图,比如颐和园、天坛的设计风格就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典范,都江堰等古代水利灌溉工程在规划建设时也都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农业种植习惯。因此,文物保护部门在保护天坛和颐和园的时候,都对周围环境给予了充分重视,严格划定了缓冲区。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景区规划建设部门在水文化遗产历史人文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一些地方在水文化遗产周围设立保护区、缓冲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仍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一些地方由于城镇化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在一些水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修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新建筑,包括一些体量大和超高度的建筑;还有一些地方拆除了与水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融为一体的古代建筑群、居民村落或者历史街区,严重破坏了水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历史风貌,给水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应进一步拓宽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范围,将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从遗产本体扩大到其周边环境及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活动上,在水文化遗产周围搭建牢固的保护屏障,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水文化遗产本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四是适度美化现代水工建筑。水工建筑作为建筑类型的一种,承担着重要的蓄水、灌溉、防洪、排涝、发电、航运等实用功能,传统上其设计内容主要是用于容纳和保护水利设施、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美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和主题,但由于受水工建筑特定功能的限制,长期以来,水工建筑的设计未能像住宅建筑那样自由大胆地发挥和显示造型艺术的美。实际上,优秀的水工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烙印,应该呈现更加鲜明生动、令人难忘的审美形象,“这不仅是游览观光的需要,也是美本身对水工建筑的呼唤”[3]。对于形象比较单调粗笨现代水工建筑物,在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时,在不影响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通过艺术营造的方式添加人文风情、河流历史、传统民俗等地域文化元素,适当加以美化优化,创作出符合现代生态环保设计理念、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工程景观。比如,南京三汊河口闸工程在设计时自觉引入秦淮文化,采用结构新颖的“双孔护镜门”方案,并在工程管理范围内设置广场、亭榭、曲径等,使三汊河口闸工程成为秦淮河风光带乃至长江下游沿岸独树一帜的亮丽景观。江苏吴县在修建太湖风景区内的提水工程时,根据各个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风格的水工建筑,较好地处理了水工建筑与周围景观的和谐问题。其中,东山镇上湾提水工程附近有古建筑群明朝一条街,百步之外的山坡上有古迹轩辕宫,设计人员综合考虑了这一特定环境,把泵站建成仿古式样,苏瓦粉墙,屋角翘起,四面绕以回廊,配以中式围墙、洞形大门,一派古色古香、宁静幽雅的景象,与附近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五是协调统一景区建筑风格。水利风景区内除水工建筑外,还有很多发展旅游需要的实用建筑,也是构成景区旅游业正常进行的基础要素。不同地域、民族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式和文化,水利风景区内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宾馆、酒店、公厕在内的各类服务建筑设施,作为景观建筑载体的组成部分,也要尽量体现当地的地理气候特征和文化审美追求。比如,在安徽蚌埠龙子湖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巧妙地将徽派建筑的形式、材料、色彩及其他元素融入到游客中心建筑的设计方案中来,创造出了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实现了与景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整体风格的一致。此外,地面铺装作为景区的骨架和脉络,不仅是园林景观营造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发挥着组织交通、引导游览、划分空间、联系景点等方面的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对地面铺装就很讲究,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铺装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铺装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精心设计的地面铺装不仅能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还能通过其特有的展示形式体现景区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品格和气质。在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可将本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符号、文字图案、色彩材料融入其中,通过色彩、线条、造型等的变化营造意境,使之与景区整体自然环境和文化主题相呼应,达到统一、完美、和谐的效果。比如,丽江古城街市路面用丽江当地出产的五花石铺砌,雨季不泥、旱季无尘,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的自然人文环境相得益彰;上海杨浦区五角场的地下广场园林铺装以上海市的交通地图为主要图案,上面还标有明确的地铁线路位置,凸显了上海市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六是创意设计景观装饰小品。景观小品作为水利风景区的“细节部位”,包括建筑设施小品——雕塑、景墙、亭台、楼阁、牌坊等,生活设施小品——休息椅、电话亭、垃圾桶等,道路设施小品——桥梁、灯具、护栏、路标等,既是展示景区文化性格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也是最容易传递信息的表达载体。优秀的景观小品作为景区文化符号的象征,不仅给游客提供优美舒适的景观环境,而且对提高景区文化内涵与品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打破设计思维的形式化与单向化,大胆创新设计理念,去探索和塑造更贴近现代日常生活、更有历史文化韵味的景观小品,使景观小品艺术与景区文化环境相融合。以小浪底水利风景区为例,在枢纽工程文化广场和雕塑广场等景观小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工作者立足工程建设历史,跳出复古、造古、仿古的传统窠臼,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时期遗留的一些大型建设器械组成新景点,创作出以参建者为主体、作为重温小浪底建设历史的硬质雕塑,与长12M、高2.5M的“小浪底赋”巨型赋碑,构造了体现小浪底建设主题的文化景观,突出了小浪底水库壮观的工程美学特征和生态美学意蕴,给人们一种审美新鲜感、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厚重感。
保护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关键是要传承和保留当地历史文化的根脉。这种历史文化的根脉,既需要通过水文化遗产本体去传承发展,也需要水利风景区内的其它景观载体来表达展现。从各地实践来看,一些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时,紧密结合地域特色保护利用水文化遗产资源,塑造了新的审美意境,形成了良性循环效应。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水利风景区在水文化遗产的环境设计领域还比较薄弱和滞后。今后,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扎实推进,水利风景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紧密围绕水利风景区的地域特色进行规划设计,更加全面、真实、完整地展现水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保留景区纯粹的地域文化特征,还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外来游客的审美体验需求,增强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1]谭徐明.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J].中国水利,2012,(21).
[2]张柏.科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里程碑[N].光明日报,2005-12-09.
[3]曹芸,罗玉峰.和谐美在水工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