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互助合作运动

2013-08-15 00:44:16苑书耸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互助合作劳力

苑书耸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山东滨州256600)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按其地域可划分为冀晋、北岳、冀热辽和冀中四大部分。晋察冀根据地东连东三省,西北连接晋绥边区,西南与晋冀鲁豫根据地相接,东南是山东根据地,在整个华北根据地中,晋察冀根据地起着贯通各根据地的枢纽作用。

一、晋察冀根据地开展互助合作的背景

晋察冀根据地所处的山西、河北、察哈尔等地区历史上各种灾害就频频发生,抗战以来,陆续发生了1939年的华北大水灾及1942~1943年的中原大旱灾等特大灾害,这些灾害波及面广、旷日持久且惨烈,加以日寇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使得根据地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荒情,极大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威胁着抗战的前途。这就要求根据地必须大力发展生产,以战胜灾荒,支持抗战。然而日寇对根据地民众的屠杀劫掠和大量青壮年参军抗战,使得根据地劳动力非常缺乏,如,据北岳区农会1942年不完全的统计,北岳区劳动力比战前一般减少7.34%,有些地区甚至减少16%,耕作牲口减少40%到60%。[1]再加上晋察冀地区本来生产水平就非常落后,这样使得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人民迫切要求组织起来,相互帮助,互通有无,尽可能的发挥出根据地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以恢复和扩大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支援抗战。

二、党和政府对组织劳动互助合作的号召与政策鼓励

抗战之初,晋察冀各地区的生产互助和合作社就开始发展起来,但速度较为缓慢。为了推动根据地互助合作事业的发展,1938年,边区政府在春耕之际,发布专门指示,其中就提到了要大力提倡广大群众在生产劳动中互相帮助,调剂人力和畜力,以尽快完成春耕生产任务。1939年4月,边区政府发布了 《晋察冀边区奖励合作社暂行条例》,规定对 “在各村庄中最先成立起模范作用者、经营业务有相当成绩者”进行奖励,并详细说明了奖励办法,其中之一就是 “得请政府四厘贷款,得免捐税百分之五十”。[2]为了进一步扶植和整顿合作社,使其健康发展,1942年边区政府又颁布了 《晋察冀边区合作社组织条例》,规定合作社经营的业务为供销、运输、生产和信用,并且 “合作社得免统一累进税”。[2]党中央和中央领导也十分重视对生产劳动的组织,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 《新民主主义论》,其中就提出了发展各种互助合作经济的倡议;1941年3月,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毛泽东又提出了 “合作社经济是应该发展的”的主张。1943年1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 《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互助的生产方式,能够节省劳力,集体劳动要明显的胜过单独劳动。1943 年底,毛泽东又作了 《组织起来》的讲话,要求 “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无例外的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大军”。[3]毛泽东又指出: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入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毛泽东进一步对广大党员提出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学会组织群众的劳动。”[3]毛泽东的讲话对于晋察冀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晋察冀根据地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及成效

(一)根据地劳动互助的开展

晋察冀的生产劳动互助,主要有包工、拨工和劳动互助社三种方式。包工,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组成包工组或包工队出去承包农活,如耕耘土地、开凿沟渠、收获庄稼等。拨工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生产互助方式,一种是换工或者叫变工,即农民在劳动时,相互调剂畜力和人力;另一种是规模较大的拨工组,适合于天气剧变或敌情紧急条件下的抢收抢种,或者兴修较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开垦大面积生荒等活动,它是把整村的劳力和畜力组织起来,分工合作。劳动互助社是根据地生产互助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是:成员较为稳定,生产互助长期有效,所有劳力、生产工具及畜力都登记在册,适时调配;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可以及时方便地等价换工。

经过组织,群众的生产互助有了较大发展。在拨工方面,到1944年春,龙华县平均每村有15%的人参加,有的村达全村人口的60%;灵寿县参加劳动互助的占全部劳力的56%;盂平则有67%的男劳力加入拨工组。据北岳区26个县的不完全统计,1944 年全年该区共组织了38 500多个互助小组,人数达230 000人,超过全部劳力的28%。[4]实行生产互助有效提高了劳动效率。1943年秋,易县的曹格庄在九天中共拨工221个,较过去同一时间内,省了149个半工,劳动效率提高了66.6%;[4]平山县同家口村一拨工组的效率比各自单干时提高了1倍;在阜平二区,由于劳动合作,1416个工里,省下200个工;阜平圣水村开荒12公顷,省下60个工,占三分之一。[5]因为互相合作可以提高效率,所以通过劳动互助不仅可以维持生产,而且能够开垦荒地,扩大生产。例如涞源葛沟村,原先全村共400人,在1939年大水灾时,该村共减少了183人。1944年大生产中,动员了47个妇女参加生产,组织了50%的整劳力参加拨工。这一年他们全村不但消灭了所有熟荒,还开垦生荒9公顷。又如灵邱县的王巨村,全村共273口人。1943年,该村每户单干时,种地47.3公顷,雇外村150个短工。1944年,在没有雇用外村劳力的情况下,该村将88%的劳动力组织起来互相帮助耕作。这一年,种熟地60.7公顷,此外,还修滩9 公顷,开荒10 公顷,压青3.3 公顷,集体种萝卜0.9 公顷,共计比上一年多种近36.7公顷。[4]1945年,根据地生产互助有了更大发展,据北岳区24个县统计,组织起来的人数有327 000余人,占总劳力的35%以上。连同冀中,组织起来的劳力达648 000余人。[4]

为了使广大群众在生产中做到提前准备,党和政府还动员群众制定全村生产计划和每户生产计划。1945 年,在冀晋区制定村生产计划的,三专区占总村数的41%;制定家庭生产计划的,据阜平等十几个县统计近6000户。[6]通过制定家庭生产计划和召集家庭会议,许多家庭明确了生产目标,对于需要的生产工具、种子、肥料等做到了提前准备,并且理顺了家庭内部关系,提高了家庭成员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个成年人的潜力,边区还大力改造懒汉和二流子,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如井陉县井沟村的苏德顺,是一个多年的大懒汉。1944年大生产开始时,劳动英模印吉子去动员他,他竟然翻脸大骂,可是印吉子一点儿也不生气,仍耐心说服他,天天招呼他早起勤作,并帮着他下种锄地。一年下来,苏德顺打了12石粮食,比上年多打了一倍。往年粮食总是不够吃,这一年供全家五口还有剩余。据不完全统计,1944年仅曲阳一县就改造了523个懒汉和二流子。[4]改造懒汉,相当于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改变了村子的精神面貌。

(二)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除了在农业生产中采取各种互助形式,晋察冀边区把人民组织起来进行互助的另一形式就是合作社。由于根据地经济主要是小农经济,因而大部分人家经济力量很小,一点余粮,不能跑到远的市场去卖,小的消费品不能跑到远的市场上去买,既不方便,又受制于奸商造成经济损失。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增加人民收入,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合作社,一个人三元两元,聚集起来,就是一个大数字,就形成了强大的力量,从而为群众解决许多问题。

1938年根据地行政委员会成立后,就提倡组织新合作社,不分穷富男女均可入社,对于以前的旧合作社,则进行整改。此后,根据地的合作社迅猛发展起来,在冀中,1940年4 月的社数为3338个,社员113万,股金2 725 560元,到1942 年5 月,社数增加到4037 个,社员2 059 084人,股金达7 021 472 元。[6]在冀西,仅平山县一县,到1940 年初合作社就达到541个,社员超过42 000人。[7]1941年,冀西合作社发展到5069个,入社人数508 668人,股金达873 509元。[2]在合作社数量增长的同时,经营范围也由主要满足人们的消费,发展到开荒、织布、造纸、种子、甚至医疗卫生等各领域。如冀中徐水县著名的张瑞合作社,在1944年春天瘟疫流行时,成立医药合作股,聘来医生给人们看病,开药时,药价差不多比药铺便宜一半。特别贫困的社员,不要钱同样治病。不到一个月,经医生治好的病人就超过1000 人。[8]从1940 年5月至7月,冀中合作社营业额达2000 多万元,盈余近400万元。

在资金方面,政府对于各地的合作社提供了极大支持。1940年,边区银行发放了300 万元贷款,政府训练了300多名干部对各地合作社进行扶助;1941 年,合作贷款猛增到9 199 530元。经过整顿和再发展,边区合作社的规模和质量有了大幅提高。1944年4 月,据曲阳等9 县不完全统计,合作社增加股金1020万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部分合作社的认真经营下,到1945年,冀晋、冀中和冀热辽十三个专区的股金增加到13 826万余元。[2]合作社的业务也由供销主要转向生产,如榨油、铁木工具制造、磨面、制革、制药等,折合农家副业的收入,一般相当农业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9]对农民渡过难关,改善生活发挥了重大作用。

上述合作社主要由群众组织和经营,而由政府主办的大多数合作社,其主要目的在于服务和方便群众,而不在于本身获利,比如在冀中的定南县,在1939年大水过后,群众普遍缺少粮食,但家里的存棉却无法卖出,于是政府组织合作社收购群众棉花外售,又从外地运来粮食。其间,群众支出约19万元,收入则达22万元,获利计3万元之多。合作社不仅分文未赚,反而倒赔了300元。[10]

四、晋察冀根据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的意义

晋察冀根据地在互助合作蓬勃开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如,有的合作社在每年的赢余中,抽出大量的公益金,使社员往往分不到或者只分到很少的红利,以致社员对合作社不关心,甚至要求退出;有的社内的民主没有发扬,社务取决于少数干部,在个别地区,对社员入社与自动退出,采取强迫与限制的态度,社内个别人的贪污腐化,社员无法监督与纠正;有的在一区一村之内,分成农民、青年、妇女、文化等各种合作社,相互之间不是互相扶助而是互相竞争;有的县区合作社对于村社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与调剂作用,不关心群众的生活与需要,与村社争利,抬高物价,用行政力量统制境内贸易,限制私商发展,等等。

尽管如此,根据地内的互助合作运动仍然取得了巨大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晋察冀根据地的劳动互助,充分发挥了根据地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根据地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有了大幅提高,从而战胜了各种荒情,为抗日武装和边区各级政府人员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应,广大群众的生活也大大改善。而合作社的建设不仅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把每家每户微薄的资金聚集在一起产生较大的作用,推动了工副业的发展,实现了 “以有组织之精神,发挥有组织之人力,利用有组织之物质,来积极开展地方经济,以充实长期抗战之资源”[11]的目的。互助合作的影响还不止于此,组织起来使广大人民认识到了集体的力量,逐渐培养了集体主义思想,为未来新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一定的组织基础。正如毛泽东所言:“这种生产团体,一经成为习惯,不但生产量大增,各种创造都出来了,政治也会提高,文化也会进步,卫生也会讲究,流氓也会改造,风俗也会改变。”[3]

[1]李候森.介绍晋察冀边区的劳动互助合作社 [N].解放日报,1945-03-12 (2).

[2]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商合作编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754,770,783,886.

[3]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8,932-933,1017.

[4]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615,58-59,617,738,738.

[5]解放日报社.拨工互助遍及游击区 [N].解放日报,1944-05-20 (3).

[6]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617,519.

[7]郑刚.晋察冀边区农村合作事业 [J].抗战建设,1940,2 (5):39.

[8]解放日报社.张瑞合作社创建过程 [N].解放日报,1945-02-22 (3).

[9]刘奠基.晋察冀边区九年来的农业生产运动 [J].北方文化,1946,2 (3):68.

[10]程子华.关于冀中区合作事业 [J].边政导报,1942,4 (13):87.

[11]静波.边区举办编制草帽训练班 [J].抗战建设,1939,1 (2):75.

猜你喜欢
晋察冀边区互助合作劳力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当代旅游(2019年1期)2019-08-30 03:37:10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热爱合作?快乐习作
青年时代(2017年5期)2017-03-10 23:29:47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助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的劳心与劳力
教师·上(2016年6期)2016-12-01 09:20:37
幼儿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黑河教育(2015年2期)2015-02-10 09:59:34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女性婚姻问题的考察
彭真的《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
文物春秋(2009年2期)2009-05-29 01:48:40
绘本
简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兵役制度
军事历史(2004年5期)2004-08-21 06: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