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倩
摘 要:“小组合作式作文”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发挥学生的整体功能,互相交流思维,取长补短,互助学习,缩短学生间存在的差距,达到共同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互助合作;自由表达;激发兴趣;合作作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作文”是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衍生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做到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它遵循学生学习习作的心理规律、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合作作文”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掌握的写作信息,在争论和比较中达到习作材料选择“最优化”的目的。在合作的过程中达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从三年级上作文课开始就开始构思小组合作式作文的初步方案,下学期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式”作文区别于简单的“小组式”作文,它要求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优势,在作文教学中选择最佳的合作模式,让小组成员充分地互动起来,而不是很简单地组员共同完成写作任务。为了使合作小组达到最佳状态,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构建互助合作的写作空间
首先初步形成三种合作小组分组模式为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动态变换分组,构建小组合作作文教学模式。经过相关理论借鉴和具体的实践,认为“异质分組”较为有效。所谓“异质小组”,就是将班级中作文水平居前茅的一名学生和水平比较差的一名学生以及作文水平中游的两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另外在分组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性格、性别、组织能力等方面的搭配,以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扩展合作的空间。小组之间实力相当,以有利于展开竞争。另外,小组的人数也以四人小组最为灵活,这样有利于每星期进行一个轮次,也有利于双双结对进行合作。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每组准备一本集体作文本(最好是活页的,以便随时修改替换),进行轮流作文。在每一天傍晚放学时,由组长指定一人完成作文,其余几天轮流完成。若有小组不足4人,则可以重复。
在活动进行到5—6周之后,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重新分组的依据依旧是“能力均衡”原则,另外还视个别小组的合作情况做出相应的人员调整,这样可以均衡各个小组的实力,也可以让学生不断地体验与不同的同学合作,增强合作的意识。
二、放飞自由表达的写作个性
对于写作的题材、内容、语言形式等都不作过多的限制,倡导自由表达,自主写作。在小组内,如果某个成员在选材上遇到的困难,那么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互助,在教师的引导下召开简短的“小组选材会议”,丰富并且优化作文的选材。这样的作文,打破的对学生作文的种种限制,较好地实现了作文与生活的连接和互动,建立了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桥梁。当然,这里所指的“自由表达”并不是完全的自由。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写了几年的作文,题材题目似曾相识,水平几乎没有增长,以前就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和没学差不多。”怎样才能比较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呢?我的做法是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合作,在班级中梳理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分出轻重缓急,然后确定习作能力主题,作为在一定时期内小组合作式作文要围绕的一个重点,切实贯彻在小组合作式作文活动中。
三、激发合作竞争的积极性
什么样的评价才能切实提高孩子们习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小组合作式作文中对于小组的评价,关系到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的做法有名次评比法和标准评比法两种。
名次评比法就是在班级的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每周排名,鼓励相互竞争,互相促进。全班8个小组,每周评比前四名,增设一个进步奖(从后四名中进步幅度最大的小组中产生)。这种做法在一段时间里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会产生过度竞争的负效应。于是我就在此基础上结合运用标准评比法,即根据各个小组平时的标准水平,设定三个层次:良好组、优秀组和超级组,这个标准可以根据班级各个小组的实际水平随机浮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恰当地激发孩子们作文兴趣,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在实践的过程中,颁奖的时候总是最热闹的:“最佳团队奖”、“精彩语录奖”、“进步最快奖”、“最虚心团队奖”、“据理力争奖”、“最佳互助奖”、“最佳修改奖”等奖项的获得,既让孩子们得到了一定的激励,又让他们逐渐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
通过“小组合作作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学生作文能力和作文兴趣得到了提高,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在学习小组中,每一位成员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信息的多向交流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教学质量相应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小组合作式作文,是新课程背景下生成的作文教学新形式,我们要不断探索更新和追求更完美的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