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勉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严重制约了全球经济发展,我国传统的依靠“投资”、“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严重打击。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投资”、“出口”、“消费”中“出口”已经随着国际市场的萎缩而低迷,大规模的 “投资”又会导致我国产能继续过剩,所以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又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引擎。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1]据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2012 年城镇化率达到52.6%,比上一年提高1.33%,但是与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8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镇化具有集聚效益、规模效应,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就业,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居民增加收入,最终带动大规模的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关于城镇化发展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有益成果。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所以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如亚当·斯密 (1776)在他的巨著 《国富论》中指出城镇化可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公平发展,他认为,工商业都市的增加与富裕,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巨大的市场,促进农村土地的开发,并使农村突破传统关系制约。[2]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 (1954)提出发展中国家的 “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将这个经济分为传统农业部分和现代工业部门,劳动力从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水平较高的现代部门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也不断上升。[3]Robert O.Herrmann(1967)发现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化有显著的关系。[4]Jamey A.MacMillan,Fu-lai Tung,R.M.A.Loyns (1978)发现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对居民收入的弹性在不断增大。[5]国内学者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开始于最近二三十年,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城镇化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增长存在正相关。曾令华 (2001)认为人口城镇化创造出消费城镇化是城镇化对需求创造的源泉,消费城镇化能以乘数效应使市场需求倍数扩张,并预测了2010年我国的城镇化将达到47.1%,与实际值仅相差2.85%。[6]谢晶晶,罗乐勒 (2004)利用计量模型来分析城市化与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认为城市化与投资和消费需求存在长期推动关系,且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支出有显著的正向关系。[7]胡日东,苏梽芳 (2007)利用VAR 模型对城镇化与居民消费增长进行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有稳定的促进作用,且城镇化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累积效应比对城镇居民消费的累积效应大。[8]此外还有学者孙虹乔、朱琛,[9]张书云、周凌瑶,[10]蒋南平、王向南、朱琛,[11]吴铮、李广泳[12]等都认为城镇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但也有部分学者[13~15]认为我国城镇化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甚至居民消费率与城镇化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虽然很多学者对城镇化与居民消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优秀的成果,但有些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早期对城镇化与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和政策的角度进行,缺乏实证分析的数据支持;第二,大部分学者对城镇化与居民消费的研究主要都是集中于农民居民消费,对城镇居民消费的研究较少。第三,部分学者在研究城镇化时,没有考虑城镇化所引起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仅就城镇化与居民消费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缺乏全面性。为此本文做出如下安排:第二部分研究我国城镇化水平及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第三部分运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上文分析的研究结论及相应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放松了户籍管理和人口流动控制,我国的城镇化迅速发展。如表1,我国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12年的52.6%,年平均增长率为0.84%。城镇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17 245 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71 182万人,增长了近4.13 倍。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不仅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还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市场。人口城镇化提高了城镇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而且也带动了大规模的城乡基础设施投资。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1979年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化规律提出 “诺瑟姆曲线”理论,将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期,城市化率低于30%,城市化发展速度较慢;第二阶段为中期,城市化率为30%~70%,城市化快速发展;第三阶段为后期,城市化超过70%,发展放慢。[11]我国当前的城镇化率为52.6%,处于城镇化发展第二阶段,即快速发展阶段,所以未来几十年是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农村人口定居到城镇,城镇的住房、医疗、交通、娱乐等基础设施需要大规模投资,必然带来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倍增式增长,城镇化发展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引擎。
表1 1978~201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也迅速增长。如图1,1978~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支出,是以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基期进行扣除而得。1978~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实际消费支出从405元增长到3086.94元,增长了7.62倍,年平均增长为22.42%。农民居民家庭人均实际消费支出也从1978年的138元,增长到2011年的1026.17元,增长了7.45倍,年平均增长为21.87%。但是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比却在不断扩大,最高时达到3.34倍,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化过程中我国的城乡 “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过多剥夺农业剩余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直接导致了消费水平的不均衡增长。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转移一个农村人口可以带来大约2倍的消费增长。
虽然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消费和投资增长,但是我国的消费需求率和居民消费需求率却处于下降趋势。如图2可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经过1978~1983年的短暂的上升后就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居民消费率从1983年的54.53%降低为2011年的34.88%,最终消费率也从1983年的69.78%下降为2011年的48.33%。投资消费比例失衡,经济增长过多的依靠投资和出口,投资和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转变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型。
图1 1978~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 (元/人)
图2 1978~2011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波动趋势
本文主要研究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消费问题,所以本文选取1985~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水平分别为被解释变量,用字母表示为C_UR,C_RC。选取我国1985~2011 年城镇化水平为解释变量,用字母表示为URB,本文中的城镇化是指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消费理论,收入水平是消费支出的决定因素,所以本文将1985~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实际纯收入也纳入模型作为解释变量,用字母表示为Y_UR,Y_RC。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 《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2)》及各年的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其中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用城乡居民各自的消费价格指数扣除,以1985年价格指数为基期。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以1985年为基期)进行扣除。为了消除变量各自的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对各变量取对数,表示为LNC _UR,LNC _RC,LNURB,LNY _UR,LNY_RC。依据以上的变量构建城乡居民消费与城镇化的模型。具体如下:
根据经典计量经济模型,在进行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时要求时间序列数据必须是平稳的,否则会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采取计量软件Eiews6.0软件中常用的ADF单位根检验法对以上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具体结果如表2。从表2可知,LNC _UR,LNC _RC,LNURB,LNY_UR,LNY_RC 五个变量是非平稳序列,所以对它们进行一阶差分,从一阶差分结果可知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由于是同阶单整,所以可以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
表2 ADF单位根检验值
从上文的ADF 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五个时间序列变量都是同阶单整,所以可以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协整关系主要用来说明时间序列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由于是多变量的协整检验,所以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消费的模型进行协整检验。通过AIC和SC信息准则来确定协整方程的滞后阶数。模型协整检验结果具体如表3、表4,协整方程见 (1)、(2)。
从表3可以知道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消费、城镇化、城镇居民实际人均收入三个变量存在2个协整关系,从协整方程 (1)中可以看出LNC_UR,LNURB,LNY_UR 三个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表明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实际收入水平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城镇化水平提高1%,可以带动城镇居民提高0.51%的消费水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提高1%,可以带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0.897%。
表3 城镇居民消费相关变量的Johansen协整检验表 (最优滞后期为1)
从表4可以知道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城镇化、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三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从协整方程 (2)中可以看出LNC_RC,LNURB,LNY_RC 三个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有长期稳定的拉动作用。从长期来看城镇化水平提高1%,可以带动农村居民提高0.215%的消费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1%,可以带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0.889%。
表4 农村居民消费相关变量Johansen 协整检验表 (最优滞后期为1)
协整检验表明城镇化、城乡居民实际收入与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存在长期稳定的促进关系,但他们是否存在短期的因果关系,这需要对它们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主要是用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短期的因果波动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如表5。从表5可以知道,我国城镇化并不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即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不存在短期的因果影响关系。而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短期因果原因。这与学者王飞 (2003),王翔 (2010)的研究结果城镇化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相一致。这表明我国当前的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城乡户籍制度,城乡不公平的社会福利待遇,地方的土地财政制度等,造成城镇高房价、高的生活成本,以及城乡居民对未来消费的预期比较悲观,这些都影响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水平。
表5 城乡居民消费相关变量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表
由于序列LNC _UR,LNURB,LNY _UR;LNC_RC,LNURB,LNY_RC 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所以可以分别对它们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ECM),来考察误差修正项对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误差修正模型基本形式是在1978 年由Davidson、Srba、Yeo提出,因此又称DHSY 模型,传统的经济模型通常表述的变量之间的一种长期均衡关系,而实际经济数据却是由 “非均衡过程”生成。因此,建模时需要用动态非均衡过程来逼近经济理论的长期均衡过程,这就是误差修正模型。[16]从短期来看被解释变量的变动D (LNC_UR)、D(LNC_RC)是由稳定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所决定的,误差修正项表明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由(3)、(4)两式可知,误差修正模型分别反映了LNURB,LNY _UR 与LNC _UR;LNURB,LNY_RC 与LNC _RC 之间的短期波动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使城镇居民短期消费提高0.177%,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提高0.306%。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分别为-0.365616、-0.652080,均为负数符合误差修正项的反向机制原则。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分别以0.365616、0.652080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来回均衡状态,最终使城镇化、城乡居民收入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回到长期均衡的状态。
本文利用1985~2011年城乡居民消费等相关数据,使用计量软件Eviews6.0,通过运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分别分析了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消费及城镇化对农民居民消费的实证关系,可得出如下结论:
1.从各序列间的协整检验可以知道,城镇化、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模型表明,从长期来看城镇化水平提高1%,可以带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0.51%,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提高1%,可以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0.897%。而城镇化水平提高1%,可以带动农村居民提高0.22%的消费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1%,可以带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0.89%。其中城镇化水平的调高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大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2.从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虽然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存在长期的推动作用,但是短期内我国城镇化并不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即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不存在短期的因果影响关系。而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短期因果原因。
3.从误差修正模型可知,误差修正项分别以0.365616和0.652080的力度将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消费的短期波动趋向拉回长期均衡。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波动比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波动更容易拉回长期均衡状态,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且缺乏稳定的社会保障,使得居民消费波动较大且较迅速。
我国当前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转移大量的农村居民,既可以增加城镇化所带来的集聚效应,促进消费和投资需求,又可以减少农村人口,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消费需求,真正实现扩大内需。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要实现城镇化与居民消费支出的积极稳妥的关系,还有许多路要走。
1.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市民。受传统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实行城乡两种人口政策,城乡居民在医疗、就业、住房、工伤、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不同的国民待遇。进城农民工享受不到公平的市民待遇,缺乏稳定的收入增长预期,这严重影响了进城农民工的消费支出需求。
2.调整投资、出口、消费三者的关系,积极稳妥的推进扩大内需的战略。过度依靠投资、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重新调整投资、出口、消费三者的关系,使经济的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内需特别是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这才是实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战略选择。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政府应制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的财政、货币、税收政策,持续不断的增加居民收入。
3.走新型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是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消费需求增加的根本出路。走新型的工业化路子,要求继续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新型的城镇化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既要注重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同时也要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的现代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人口的城镇化可以减少农民的数量,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土地保障。
4.继续深化土地征用市场改革,让农民享受土地增值的收益。政府应重新调整土地征用市场的利益格局,还利于民。让征地农民享受土地市场化增值的大部分收益,征地资金补贴可以为农民进城提供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或者允许征地农民享有城市户籍,以土地换城市户口,可以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他们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信心。同时政府可以对土地增值收取一定的增值税,作为对失地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的资金来源。
[1]蒋南平,朱琛,王向南.中国城镇化与农村消费启动——基于1978~2009年数据的实证检验 [J].消费经济,2011 (2):23-24.
[2]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456-458.
[3]刘易斯.二元经济论 [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56-157.
[4]Robert O.Herrmannn Interaction Effects and the Analysis of Household Food Expenditures [J].Joural of Farm Economics,1967,(4):16-17.
[5]Jamey A.MacMillan,Fu-lai Tung,R.M.A.Loyns.Differences in regional household consumption patterns by ur-banization:across sec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78 (3):25-26.
[6]曾令华.我国现阶段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城镇化 [J].经济学动态,2001 (3):26-28.
[7]谢晶晶,罗乐勒.城市化对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拉动效应分析 [J].改革与战略,2004 (3):14-15.
[8]胡日东,苏梽芳.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基于VAR 模型的实证研究 [J].上海经济研究,2007(5):58-60.
[9]孙虹乔,朱琛.城镇化发展对农村消费增长的动态影响 [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 (10):64-66.
[10]张书云,周凌瑶.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 [J].农业技术经济,2010 (11):30-31.
[11]蒋南平,王向南,朱琛.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启动——基于地级城市城乡的数据 [J].当代经济研究,2011 (3):62-64.
[12]吴铮,李广泳.滞后的城镇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7):16-18.
[13]范剑平,向书坚.我国城乡人口二元社会结构对居民消费率的景响 [J].管理世界,1999 (5):35.
[14]王飞,成春林.城镇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 [J].甘肃农业,2003 (11):19.
[15]王翔.以城市化驱动消费的现实悖论——兼论我国经济拉动方式的转型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 (4):35-36.
[1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 (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