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应用

2013-08-15 00:54齐立强金益多
关键词:同伴教育职业指导同伴

齐立强,金益多,张 喜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9)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积极开展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指导是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职业指导”是这样解释的:“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

2009年高校学生入学以来,基本上都是90 后。这一代人是生长在意识形态多元化时代,组织、精英、权威传播逐渐让位于个体、草根、大众传播;社会多元资讯影响力加强,主流意识实际影响力下降,直接影响个体社会化。传统教育方式的“抓两头,带中间”已经失灵,不仅“两头”不好抓,“中间”也带不动。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教师传统“独角戏”般的说教方式受到质疑和挑战。如何让学生积极置身职业指导之中,获得最大教育收益和增强工作实效性呢?笔者发现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剂,在多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指导同伴教育”的教育模式,以期能更好地提高同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探索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新的方法和途径。

二、同伴教育是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新模式

同伴教育的行为干预原理源自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及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咨询理论等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人们的许多行为能够通过角色示范(modeling)来学习,当榜样与个人有较多相似性时(如年龄背景相仿),个人更容易受到榜样的正面影响。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具有相同性别、相似年龄、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作为目前青少年人群中广泛应用的一种互助参与式教学方法,先让一部分人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教育途径,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然后通过他们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播给同伴,使更多人能在短时间内,用自己愿意的方式相互学习和交流,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同伴教育具有以下优点:

(一)文化适宜性。即提供的信息符合某一文化特征人群的需要,彼此间可以自由平等交流。

(二)可接受性。同伴间没有代沟,交流的信息往往是兴趣相仿的,易沟通,交流自然,彼此信任。

(三)经济性。同伴教育者一般为志愿者,包含的社会面广,教育面大,可发挥教育作用的时间长,人均教育成本低。

(四)参与性。同伴教育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为他们提供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如做游戏、讲故事、开展智力竞赛等,在参与的过程中轻松而牢固地掌握知识。

由于同伴教育是较早应用在校园的艾滋病宣传教育中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人们通常习惯把同伴教育作为艾滋病教育的代名词。目前,同伴教育已经应用于艾滋病、疾病预防、营养、康复、健康教育、青少年体育运动、健康教育、心理卫生、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等教育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有关同伴教育用于职业指导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目前尚属首次。“同伴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尊重、平等、形式活泼和参与性强,其核心是交流,目的不是要教会别人什么,而是在彼此讨论之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改变态度。笔者认为同伴教育模式同样适合于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它既能让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所学习的技能并对之产生兴趣,主动学习,更能够同时提高同伴教育者本身的综合素质。

三、同伴教育在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应用实践

(一)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群体对群体”的同伴教育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的大学生在校园内或校际间自发组成的群体性业余团体。伴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高校在校学生规模的剧增,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管理、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明显。无论从社团数量,还是从参加社团的人数来看,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各大高校都有许多十分活跃的社团活动,多姿多彩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已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人把高校的社团比作学校的“第二基层组织”。这为为职业指导同伴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载体基础。

如我校就业指导类社团“星火园”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领导下,以“塑造成功理念,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科学就业,打造完美人生”为宗旨,通过结营的方式,历经“理论培训、朝阳行动和素质拓展”三大模块的训练,对学员进行长达21 天的培训,对提升学员的成功素质、职业素养及就业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以班团支部为平台,开展“个体对群体”的同伴教育

选派高年级学生党员到低年级班级担任“班主任助理”,可有效地分担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一方面帮助引导低年级学生特别是新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指导同学合理安排大学生活,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有计划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综合能力等。另一方面,以自身考研、求职择业经历为低年级同学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理想。

(三)以学生干部为媒介,开展“个体对个体”的同伴教育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一般多为德才兼备的学生或有特长的学生,在同学中具有较高的威信,是学生心目中的领袖人物,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高校学生干部具有既是干部也是学生的双重身份,同质结构性群体中他们有着相近的能力、知识、年龄、喜好、观点,彼此易于沟通。通过“结对子,一帮一”等形式,及时掌握同学中的思想动态和职业期望。对于老师,他们是有力的助手,能较快领悟接受老师的管理思路,及时达成共识的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可以在学校和同学之间媒介作用,一方面把职业指导理念和方法传达到学生中去,另一方面也把广大同学的意见、要求反映给老师,有利于加强职业指导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结语

当前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成熟过渡期,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是复杂的、矛盾的。以同伴教育的形式大学生职业指导活动,有效弥补了传统的信息教育单纯的“课堂教育”和“师长教育”的不足,切实解决现存的“学生多,老师少”的问题。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助互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标,开创了同伴教育的新思路,职业指导的新方法。利用同伴之间的这种共性和相似性,通过学生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使他们更好地接受职业指导,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职业指导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择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同伴教育作为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实施途径和新型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着大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这是我们共同的长期实践课题。

[1]王静波,孙玫贞.试论新时期大学德育中的同伴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5):33-35.

[2]王作振,闰宝华,王克利,等.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5):429-430.

[3]杨碧珍.发挥学生党员在同伴教育中作用的探索[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5):551-554.

[4]冯博雅.同伴教育模式在大学新生辅导中的运用[J].青年探索,2007(1):34-34.

[5]钱伯建.耿柳娜.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学.2009,24(3):60-63,93.

猜你喜欢
同伴教育职业指导同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寻找失散的同伴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国外高校图书馆同伴教育的进展研究
基于同伴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探索
试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同伴教育的运用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
校园心理剧在高中异性交往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