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妙月
(华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当今时代,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多国家、多文化和多功能的国际语言。英语语言已经不仅仅是被看作记载英国文化、历史的工具,它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有效工具。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日趋深入,英语在中国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根据Kachru 的理论,英语一旦在某一地区被采用,它就会经受一个再生过程,部分是语言上的再生,部分是文化上的再生[1]。这种再生过程就是英语的本土化。中国作为一政治、经济大国登上国际舞台,中国人使用的英语也逐渐被接受。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中逐渐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表现出独特的特征,大量表现中国独特事物的英语词汇不断涌现,在句法、语篇方面汉语的特征也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英语在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国际交际工具——“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的出现引起了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和重视,谢之君指出,我国不少学者从英汉对比、迁移理论、思维模式以及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研究了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过程中的汉语影响问题[2]。这同时也给大学英语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007 年国家教育部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并且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其中要求更高层次的大学生要融会贯通中外语言文化。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也向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英语的概念最早是由葛传槼于1980 年在他的《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提出的。他指出中国英语是专门用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中国英语的使用不排除中国人使用英语的前提,即依照英民族的习惯用法[3]。汪榕培则认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专门用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或者说是专门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意义的英语变体[4]。而李文中对中国英语的描述是:中国英语是在中国使用的用于国际交流的语言,它包含中国本土化的语音、词汇、句法、语用及篇章等,同时还包含与其他国际英语使用者共享的一般规范和可交际性标准[5]。金惠康在著作中则指出:从广义上来说,中国英语以国际规范英语为共核,把中国独有的文化、语言、意念和传统等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社会,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汉语言特色的表达方式。从侠义的角度来说,中国英语就是指在描述或翻译华夏文明,中国社会及汉语言时被拓展了的那部分英语[6](P1-4)。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中国英语的定义有着不同的描述,但总的来说,中国英语是一种以规范英语为基础,是传达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表达中国社会文化等领域特有事物的英语变体。
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是由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它在词汇,句式和语篇三个层面都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是中国文化的最佳英语载体。
首先,在词汇方面,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通过对汉语的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方法创造出大量表达富有中国特色文化和社会现象的英语单词或表达法[7](P105-109)。如Fengshui(风水),Kongfu(功夫),Taiji(太极)和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Fuwa(福娃)等是根据普通话直接转译生成的音译词;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Laid-off workers(下岗工人),construct clean politics(廉政建设),the three(direct)link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namely,link of trade,travel and post)三通(通商、通航和通邮)等则是通过翻译手段逐词逐句地借用英语表述形式的直译词;而象beggar chicken(叫花鸡),barefoot doctor(赤脚医生),people mountains and people seas(人山人海)这类词汇是由汉语意思译成英语而后生成新的英语意思,即通过语义生成的“中国英语”词汇,进入英语的这些词汇作为一个独特的词汇群对于英语的价值和意义是毋庸质疑的。一方面,汉语借词表意独特,构词灵活,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为英语增加同义词的负担;另一方面,汉语中的借词进入英语后很少产生附加意义,表意准确简明,不会引起歧义,具有积极的意义。据统计,《牛津词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就有一千多条[8]。这些词汇已为世界更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可以说中国英语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英语的词汇。
其次,在句式层面,中国英语的句式是汉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英语语言形式的结合。英民族习惯于把重要的事物放在句首,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一步步交代,形成一条头短尾长的线性链,表现出末端优势。而汉语则相反,其线性结构的展开总是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句子表现出首端优势。另外英汉民族的差异在句子结构上还表现为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前者着重利用各种有形的手段表达语言的完整,句子结构以语法关系来组织,后者的语言表现形式由意念引导,句子结构相对松散,主要是依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来组织句读,句法功能呈隐形。中国英语的句法特征主要是受了中文句子结构的影响而产生。例如:
a)One world,one 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b)Life is above everything,service is first and foremost(生命至上,服务第一);
c)Some students told me that after supper he went to the library.(有些学生告诉我他晚饭后去图书馆了。)
以上这些句式都属于规范英语,但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另外,在语篇层面上,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写作时通常表现为以直线性的修辞模式,其句段模式特征是以段落主题句开始,然后对主题句进行充分扩展,而中国英语的语篇结构常流露出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倾向于间接性地表达,采用的是曲线性的修辞模式,文章结构呈螺旋式,先罗列事实、描述外围环境,最后才点明主题。例如,中国英语的写信框架往往是将面子工作放在最前面,先解释写信的原因,然后才写出写信的目的,要求的具体内容。而英语为母语的写作规则是将写信的直接目的即要求写在最前面,然后再解释。同时,由于受“天人合一”及“关系取向”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常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主要特征。在写文章时表现为把思想发散出去还要收拢回来,最后落在原来的点子上,这就使其话语或篇章结构呈圆式。说话习惯绕弯子,常避开主题,从宽泛的空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一般到个体,中国英语偏向这类表达模式,语篇的重心大多放在最后。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更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有利平台。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大学英语课程要使得受教育者不仅对先进的他族文化有所了解,同时应该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文化失衡现象,目标语文化即英美文化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则常常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即所谓的“中国文化失语”[9]。从教的方面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位为对目标语文化即英美文化的教学。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当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反映英美文化的语言材料占据主导地位,反映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的语言材料寥寥无几,几近“真空”状态。而从学的方面看,学生对于反映中国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英语表达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对于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特色的词汇,如“闹洞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高校扩招”等,学生在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的说法,往往不知道该如何翻译。
要克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问题,就要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将中国文化真正贯穿在英语教学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强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有比较才有鉴别。不知道中国人习惯于整体性的直观具象的思维特点,就不会比较出西方人长于分析性的抽象思维的差异,不知道中国人崇尚谦虚内敛的性格特点,就比较不出西方文化观念中强调个性发展、表现自我和独立行事的特点。另一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有助于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模式,增强“存我意识”,保持跨文化交往中的主体地位,不至于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潮中沉浮不定,在文化学习中迷失自我。
作为反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形式,中国英语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语言。中国英语是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对于大学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用所学来的英语语言技能表达最多最经常的还是反映中国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事物和现象。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英语在外交、贸易、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现代化建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应该具备“走出去”的战略眼光,因此掌握中国英语应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在将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树立文化平等观,将语言文化平等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与长处,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凌驾于其他民族文化之上。在英语课堂中,我们一方面要导入目的语文化,充分尊重英语的语用原则和民族文化习俗,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避免盲目崇拜目标语文化,避免将英美教学变成为英美社会文化的统治工具,也应充分传播中国文化,不断渗透中国文化元素,选择包括能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英语或有中国背景的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平等的文化交流态度,才能真正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在认同中国英语的同时,我们要区分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李文中认为“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出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和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5](P19)。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我们也会接触到许多学生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强的英语表达方式。我们应当让学生意识到英语语言的规范,不可以任意添加和改动英语表达方式,尽可能以英美本族语规范为参照,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带来的负面影响,高度树立中国英语的规范意识。
中国英语是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主要渠道,但中国英语教学内容的引入重点、方式和分量都必须与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相适应,遵循适度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在强调英语语言形式和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基础上,适当增加负载着中国文化内容的中国英语。语言始终是外语教学的中心和归宿,文化的引入绝不是英语教学核心的转移,而是英语语言教学取得成效的促进因素,是语言教学的深化。中国文化引入的重点,方式及分量都必须与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相适应,否则就变成了以文化教学为主,语言教学为辅的本末倒置的情况。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应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课堂,主动进行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的导入和渗透,把中国英语充分贯穿在听说读写译的各项技能培养中。一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我们应融入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尤其是反映中国传统的人文、典故、风俗等的内容,也应在教学中使用一定比例的中国人写的英语文学原著,好的汉译英文章和英美作家写的有关中国文化的作品,使学生多接触一些涉及中国英语的真实材料。因为这些内容能够促进学生理解自己的文化,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材也应结合中国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使之本土化,从而使学生学会如何流利、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忽视课堂外的英语输入。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惯等多方面的材料,鼓励学生阅读国内的一些英文报纸、杂志,如21 世纪报,中国日报等,同时鼓励学生收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电视节目,收听国内媒体的英语广播,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加自己对中国时事的了解,学会如何表达。
中国英语是中国文化背景作用于英语的结果,它是两种语言系统、两种社会历史背景、两种文化心理矛盾冲突在中国这个特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碰撞而达成的一种妥协。它负载着中国文化的信息,是中国文化的镜面反射。中国英语也是世界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融入文化教学的重要语言形式。将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1]Kachru Braj B.The Other Tongue:English Across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1995(4):7-11.
[3]葛传槼 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15-18.
[4]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1-8.
[5]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6]金惠康.中国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8]韩玲.“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28-32.
[9]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