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程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于美国,六十至七十年代迅速发展。它注重以人为本,整体研究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因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而得名,被称为继以冯特、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科学心理学和以华生、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后的西方心理学第三势力。罗杰斯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巨匠,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是心理治疗学家和当代教育改革人学思想大师。他把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商业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甚至国际关系当中。
每一个心理学派或思潮都是历史的产物,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也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物质生活空前富足,而人的精神日益空虚,人心易化严重。美国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及不安因素突出,人受机械运动和物质奴役的现象愈演愈烈,价值观陷入危机,内心崩溃严重,生活缺少方向与意义,孤独而绝望。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出现了反战和反主流文化运动。国际军备竞赛与核战的威胁、越南战争使美国人笼罩在战争的恐怖阴影之下,人们对战争充满愤怒。人本主义心理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产生、发展和发挥其作用的。它是存在主义与现象学在心理学中的再现,也包含对传统主流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又是美国人类潜能运动和德国整体主义心理学思想影响的反映。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与价值,强调“以人为本”和“以整体人为对象”,提出要关注人的尊严与价值,研究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很快,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美国社会各界所接受并得到迅速传播与发展。罗杰斯是贡献最大、地位最高、影响最广的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领袖。他以人为中心构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当代教育改革的人学纲领,开辟了咨询心理学新领域,开创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新模式。[1]
罗杰斯与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一样,认为传统西方心理学研究忽视了人的发展潜能与价值。通过25年的临床经验,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个人应正视并接受“机体内部的冲动”,满足人的这种基本需要无所谓善恶;同时人是具有建设性的,在原始欲望得到满足后,人往往倾向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进行一种积极主动的创造活动,以不断增进自我、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而这种在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所进行的活动,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才能享受到只属于“人”的快乐。同时,他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的险恶环境、不合理因素、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破坏的情况下,人可能会做出与内心积极力量相悖的不理想行为,即便如此,仍可发现人心中强烈的、积极的倾向。这充分体现了罗杰斯人性为善的主张。“人性本善论”是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前提之一,基于对人性的认识,他提出了人格的“自我理论”来进一步说明“自我实现”的倾向。自我概念是人格自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自我是个案经验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分。通俗而言,“自我”是一个人真实的自我,是指作为文化行为规范经内化后左右个人行为的心理部分;“自我概念”则是一个人对自己及其相关环境的了解和看法,直接影响个人对世界和自己行为的认知。自我与自我概念二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者的协调一致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自我理论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治疗模式是以治疗者为中心,医患关系是治疗者与被治疗者之间的一种工作关系。治疗者常以专家或权威自居,主宰整个治疗过程;被治疗者经常消极、被动、遵从治疗。罗杰斯认为在咨询关系中,应将患者看作是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平等权利的参与者,对患者采用“来访者”这一称呼,并希望通过这一称呼的使用,让人正视彼此尊重和分享权利的重要性。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是促进和协助来访者依靠他们自己的能力来自己解决问题的疗法。这是因为罗杰斯坚持人具有完善机能,他认为心理医生应以一种朋友的身份重视、洞悉来访者的主观世界,为之营造安全和自由、信任的气氛,坚持来访者的主体地位并予以宽容、理解与鼓励,在聆听并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自身机能的作用,自然而然地使被扭曲的自我恢复至原本的理想状态,更好地适应生活,达到成功治疗的目的。除了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医患关系外,在这里心理医生还应真诚相待、无条件尊重和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
20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左右,“会心团体治疗”成为罗杰斯的研究工作重点之一。“会心团体”这种活动一直就存在,却从未被用于心理治疗。会心团体治疗是以讨论小组的形式展开,成员自由表达情感并倾诉、分享。在治疗者的引导下,成员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坦诚地进行自由交流,以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来使团体成员最大限度利用个人潜能和团体互动的作用,消除心理障碍,客观认识自己和实现自我。会心团体治疗不仅有利于个人心理的健康,而且对改革学校教育、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如国际纠纷等)也有广泛意义。
罗杰斯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直接运用在教育领域,希望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变化和学习、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并知道如何学习。他对学生进行完整的教育,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即具有创造性、建设性和信任感、行为合乎规律但又不随意受人控制并有选择的自由。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下培养的学生不仅拥有健全的人格,还应具有积极的态度,了解其自身做人的义务,不断自我实现。罗杰斯反对传统教育观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以教师为中心或学生服从教师的权力,主张废除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有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模式。他认为学习不应是一种机械的灌输,教师应营造融洽的气氛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挖掘、自我实现,让学生身心共同得到发展并学会如何学习。教育者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尽量充分了解学生,能够做到尊重、理解和真正的关心与接受,从学生切实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当作真正的“人”进行教育。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含义是,为了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的目标的实现,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解决各类思想问题,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对人们进行的以政治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2]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一原则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与期盼。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3]在新时期,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中的客观部分能够为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积极和重要的启示与作用。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在意识层面树立和接受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动中坚持平等待人原则。这个原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与民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对象始终是人。教育者应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独立的、完整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来进行教育,即承认二者之间的平等地位,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立人格,力图以朋友的身份关心、引导学生,不仅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还应尊重其主体性。正如罗杰斯所说,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尤为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精神,有利于发挥其内在潜能。教育归根到底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促进其个性发展。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理解时,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有目的的采取多样性教育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予以理解并对其“内在”给予尊重。
其次,要摒弃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将教学参与者从传统的“尊师重教”的关系中解放出来。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以“填鸭式”灌输的方式与说教的形式为主,导致“读死书,死读书”的尴尬境遇出现,加之师与生之间令人紧张而不平等的关系,很容易导致双方感情上的对立与隔阂,甚至导致逆反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应避免类似影响的产生。教育者可以贴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增加指导与传授的时代性与说服力,营造积极、主动、良好、信任的课堂氛围,淡化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不过分凸显教育的目的性,引导学生主动感受并积极参与,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开发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授之以“渔”。
第三,重视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学习动机的确立,引导其进行教育的内化以促进外化的实现。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应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从内心深处树立学习的动机,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认识。在这一“由内向外”的发展过程中亦应体现人本原则,“否定以牺牲人的正当利益片面追求物的增长,否定过多强调以牺牲个人价值为代价去迎合社会的需要,强调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问题”[4]。但值得强调的是,在受教育者达到良好的自律境界以前有必要经历他律发展阶段,要求教育者适当引导或是灌输。
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把目标定位于受教育者无条件地服从于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上是不全面的,无视或弱化人的合理需要与正当利益必然极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引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的辩证积极部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平等地位和正当需要或利益,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有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圆满进行;有利于团结每个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更好地发挥作用,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1]郭维藩.人格心理学理论大纲[M].台北:正中书局,1985:189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5
[3]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7
[4]邹秀春.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基本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