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章飞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0047)
旅游扶贫能够为贫困地区人口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生活水平实现“旅游致富”,发挥着巨大的扶贫功能[1]。为探索武陵山集中连片地区旅游扶贫发展,分析了武隆县开发旅游扶贫的情况,提出了武隆县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意见,以便为武隆县及武陵山集中连片地区发展提供帮助。
武隆地处乌江下游,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西北边缘部,面积 2 901.3 平方公里,人口 40.84 万人[2],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相连,处于重庆“一圈两翼”的交汇点,自古有“渝黔门屏”之称,是千里乌江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自然风景秀美、生态环境优良、民族风情浓郁、民俗文化丰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十一五”时期,武隆围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峡工程后续工作等重大机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这为武隆旅游扶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2.42亿元,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20 800元。武隆已成为全国旅游大县,“武隆喀斯特”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均增长近10倍,分别突破1 000万人次、50亿元,形成了集“旅游+体育+文化+地产”于一体、富有特色的武隆旅游品牌。并形成了“旅游带动型、基地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能人带动型”四大增收模式。扶贫开发工作卓有成效,“片区开发、信息扶贫、干部帮扶、城乡互动及两项制度衔接”五项工作全国领先。
2.交通环境不断改善,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南涪铁路等交通线路建成和快速推进,使武隆进入重庆“外三环”,客观上武隆已进入重庆主城一小时辐射区域,发展区位取得重大突破。县际公路武务路武隆段建成通车,仙女山景区公路环线等旅游公路升级改造完成;江口电站蓄水发电,浩口电站、白马电站即将开工建设,交通、能源保障更加有力。在“十一五”期间,武隆县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2001-2010)》精神,在片区开发、信息扶贫、扶贫和保障两项制度、干部帮扶和城乡互动扶贫开发新模式等方面取得全国领先的成绩。5年来,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3.武隆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集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有世界规模最大、最高的串珠式天生硚群——天生三硚;山城夏宫、东方瑞士——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唯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洞穴——芙蓉洞;亚热带“生物基因库”——白马山以及串珠式密布武隆境内的260多处景观。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已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5A级旅游景区,全县还有260处景观未开发,其中世界级的3个、亚洲级的2个。现有开发旅游资源和后备资源丰富。
通过10多年的扶贫开发,从总体上看,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有了明显改变。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目前全县基础条件还较脆弱,整体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乡村之间贫富差距仍在扩大。
1.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扶贫开发的难度大。县境内山河纵横交错,构成深山区地貌地形,80%的乡镇、75%的村和70%的农户地处大山区、高山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目前农村公路近50%达不到四级技术等级标准,村通客车率仅53%,尚有10%的村和30%的组不通公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利用率低,仍有13万余人饮水困难;33个村和13%的户未实施农网改造,已改造的还有相当部分需要升级;贫困农户危旧房改造和易地搬迁任务相当繁重。
2.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巩固扶贫成果难度大。武隆以农为主的特征明显,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工业不发达,财政增收困难。产业项目效益低下,农民群众增收困难。产业结构调整制约因素较多,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单一、规模小,对农户的覆盖率不高;产业项目不具备竞争优势,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加工能力弱,效益低下,导致贫困户反贫率高。
3.社会事业发展迟缓,扶贫对象范围扩大。教育方面教学设备设施不完善,办学条件差,有30%左右的儿童不能就近入学。贫困地区医疗服务网点不足,农民群众缺医少药的现象十分突出。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普遍缺乏,脱贫致富本领不高。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 300元作为新的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武隆县现在实行的1 550元的标准提高了48%,对应的扶贫对象范围将扩大。
尽管武隆县扶贫攻坚面临不少困难,但随着国家对扶贫开发从战略的高度上提出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从国家战略发展以及重庆市发展形势,均为武隆的扶贫攻坚带来了重大机遇。
1.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看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特别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两个重要文件,更加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
(2)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为片区承接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3)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片区内各级政府和群众形成了区域协作发展的共同意愿,开展了相关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加快片区发展奠定了基础。
(4)随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家有能力、有条件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2.从重庆市发展形势看
(1)区位优势明显突出,政策效益叠加释放。重庆主城加快扩张,随着外三环的贯通,武隆进入“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将成为重庆主城新的卫星城,填补重庆“三环”的生态等部分功能空白,城市定位和区域地位迅速提升。随着主城外三环贯通、垫武高速、武隆机场、高速城市铁路(主城—长寿—涪陵—武隆—黔江)开工建设,武隆交通区位将发生重大改变,水、陆、空三位一体的大交通格局加快形成,拥有周边区县不能比拟的区位优势。西部大开发新十年、国发〔2009〕3号文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峡库区后续发展、新一轮扶贫开发、革命老区及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等各类政策叠加,将产生强劲的发展动力。
(2)服务经济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后发优势比较突出。全国其他地区和重庆都将整体步入中上等收入行列,以旅游、文化为代表的高品质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而国家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将助推武隆服务经济二次创业。武隆水资源、生态资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为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创造了条件,加之仙女山、芙蓉洞等品牌发展平台的搭建,区位条件的改善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未来有望形成多个旅游产业集群。武隆仍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各地对旅游业发展普遍看好,旅游开发的热情高涨,必然会导致了旅游竞争的加剧。这必然会给武隆县的旅游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武隆县与周边区县旅游资源的相似度大,在客源市场争夺中竞争十分激烈。
2.民俗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民族文化内涵是武隆县民俗旅游的重要内涵所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资源遭到破坏或失去了原有的内涵[3]。例如,仡佬族闻名的“踏堂舞”、“狮舞”等民俗歌舞形式,土家族的吊脚楼是最能现其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物都已不多见了。此外,一些传统歌舞、习俗、技艺、礼仪传承后继乏人,面临灭绝危险。
武隆县由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发展困难大,扶贫开发任务尤为艰巨,特别是持续减贫面临着一般经济增长难以拉动,单项扶贫措施难以奏效,常规工作手段难以改变的困境。因此,应将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构建本县旅游扶贫发展合作平台。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旅游发展为先导产业,分片区开发,是旅游扶贫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建议政府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处理在旅游扶贫开发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比如政策法规、发展规划等,随时有效地进行协商、沟通和解决;建立片区旅游扶贫信息库,包括旅游扶贫投资、建设项目,旅游扶贫模式、效益评估;加强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协作;为片区旅游扶贫发展搭建一个坚实的合作平台。
2.建立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人才短缺是武陵山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主要瓶颈之一。武隆县旅游扶贫开发时应注意:建立健全引进旅游高级管理人才、稀缺人才的配套政策;与高校合作,培养优秀的旅游人才;合理配置区内旅游人力资源,制定激励政策,健全和完善旅游人才结构[4]。
3.引导贫困人口积极参与旅游扶贫开发[5]。旅游业是使贫困人口受益和获得发展机会的最佳途径,也是实现脱离扶贫的方法。第一,从思想转变贫困人口思想认识,强化其市场经济和旅游扶贫意识。第二,提高贫困人口技能。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对参与旅游业的贫困人口进行相应的旅游培训教育,使之掌握旅游从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三,正确引导贫困人口积极参与。第四,不断总结推广有利于贫困人口参与的旅游扶贫模式。既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文化旅游模式,又有以农业观光、农家乐为主打产品的乡村旅游模式,还有旅游公司+社区+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另外,把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突出连片开发和整村推进,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十二五”期间要突出扶贫开发“强基”和“造血”的功能作用,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主线,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为两大支撑,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培育,推动全县扶贫攻坚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5.着力探索片区旅游扶贫与生态建设共赢机制实施旅游扶贫。要十分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在制定和实施旅游扶贫开发规划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坚持环境标准与社会标准相结合,切实避免开发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按照发展“效率、代际与区际公平和生态平衡”的原则,考虑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承载力,做到充分留有余地,让后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总而言之,要大力倡导和推广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及游客的环保意识,建立完善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推动旅游扶贫发展。
武隆县旅游扶贫发展资源优势明显和基础劣势突出。只有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克服民生环节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缺乏等劣势,把握国家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以及重庆市对武隆县的支持等机遇,才能使旅游扶贫为武隆县的扶贫工作发展做出贡献。
[1]向延平.武陵山区旅游扶贫生态绩效模糊分析——以湘鄂渝黔6个市州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2(11):131-133.
[2]国家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52.
[3]汪娇.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3-94,107.
[4]郭艳芳.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53.
[5]孙沁.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与区域发展探析[J].民族论坛,2012(7):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