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成因

2013-08-15 00:54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黑客现实道德

李 非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南昌 33002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大专以上大学生的上网人数比例已经趋近饱和。网络不仅为大学生提供极大的便利与资源,同样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为了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有一个真切的认识,掌握第一手资料,笔者进行了一次高校网络德育调研活动,选取南昌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和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调查,采取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共发放问卷3 000份,回收问卷2 677份,其中有效问卷2664份,有效回收率95.1%。此外,还与100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采访交流。在所抽取的样本中,男生占比51.05%,女生占比48.95%,男女比例接近1∶1;团员占75.3%,党员(含预备党员)占 8.7%;大专生占 7.3%,本科生占74.3%,研究生占18.4%;生源地为中东部地区的占93.2%,西部地区占6.8%。

一、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

1.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已经非常普及。调查显示,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已经非常普及。有68.4%的大学生拥有个人计算机,其中拥有笔记本电脑的有49.7%;学生拥有的计算机97.3%具备连入互联网的功能,2.7%的机主表示有更换硬件配置以接入网络的需求。有92.3%的学生熟悉学校上网环境和周边网吧情况。

2.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方式之一。

调查显示,通过使用3G手机上网的学生占68.7%,通过传统手机GPRS上网的学生占1.8%,其余29.5%的学生也有三成在近期内想更换3G手机上网。3G手机用户在选择手机服务方面,62.7%的学生选择上网套餐,29.1%的学生选择兼顾通话和上网的套餐,8.2%的学生不作选择。

3.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调查中,有58.6%的学生表示每天都会上网,22.5%的学生表示会经常上网,18.9%的学生表示很少或偶尔上网。值得注意的是,当问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途径时,80.1%的学生选择网络,9.2%的学生选择电视广播,6.8%的学生选择报纸,3.9%的学生选择其他媒体。

4.大学生上网以获取信息为主。从调查中可以得知,大学生上网主要以获取各类信息为主。从笔者与学生们的访谈交流情况看,大学生上网主要通过门户网站、论坛及SNS平台获取各类信息,他们也乐意通过BBS、QQ群、微博、微信等渠道与网友交流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分享知识。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1.网络道德观念模糊。当前网络充斥着大量非主流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中,有33.8%的大学生对网络黑客表现出崇拜态度,甚至有4.5%的大学生有兴趣尝试;41.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络迷信等信息的存在是正常的;48.3%的大学生赞同网络言论自由,认为网络本就应该是一个“有什么就说什么”的地方,不必受到太多约束。

2.网络交际言行失范。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导致网络非道德育言和行为盛行,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82.2%认为网络的隐蔽性可以让自己的言行更加轻松,47.3%承认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会出现言行随意甚至恣意谩骂的现象,1.8%有过被网站屏蔽和禁言的经历。当问及是否支持网络实名制以加强网络言论的道德约束时,16.3%表示赞同,10.5%表示反对。

3.网络诚信日渐缺失。(1)发布虚假信息。网络的虚拟性为虚假信息的发布者提供了良好的保护屏障,在调查中发现,89.1%的大学生承认曾经用虚假个人信息注册过网站用户,77.4%的大学生承认在网上说过谎和发表过不真实的言论,5.1%的大学生承认故意利用网络欺骗过他人。(2)进行学术剽窃。调查显示,76.9%的大学生曾经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获取相关论文并修改为自己的课程论文内容提交,34.2%的大学生承认在撰写论文时第一时间会想到在互联网寻求相似稿源,1.4%的大学生承认曾将自己的学术文章通过网络交易给他人。

4.网络心理问题凸显。(1)过度的网络依赖,导致大学生现实交往困难。在与调查对象的交谈中发现,由于过度依赖网络表达个人情感,很多大学生逐渐逃避甚至排斥现实中的交往,他们大多将现实人际交往中自私、伪善和猜忌的一面扩大化,从而选择网络“即可直言不讳又可保护自己”这个最佳环境。(2)网络虚拟环境致使大学生产生双重人格。调查发现,66.9%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网络交际时的自我表现“真假掺半”,2.6%的大学生在网上的表现则与现实自我完全不一致。

5.网络违法行为滋生。(1)网络色情。调查显示,40.9%的大学生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17.3%的大学生注册过色情网站用户并参与网站内容的讨论,9.9%的大学生曾将浏览过的色情网站地址或内容转发给他人。(2)网络诈骗。随着网银、网购等网络现金交流的日益便捷,大学生也逐渐加入到网络消费的群体中,网络诈骗现象也随之增多。调查结果表明,10.6%的大学生有过网络交易受骗经历,其中有的还被同学、熟人骗过。(3)网络黑客。在与调查对象的交谈中发现,许多大学生对黑客有着莫名的崇拜,有的甚至尝试自学过黑客入侵手法和软件,还有的表示出较强的尝试欲望。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网络黑客行为属于违法犯罪的仅占62.1%,可见网络犯罪相关法律知识有待进一步普及。

三、成因分析

1.大学生处于特殊心理转型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自我发现期”,崇尚自由、自我独立和求新求变是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智力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其对新事物的好奇心[1]。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对快速、丰富的网络信息抱有无限兴趣,但由于他们还处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过渡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和筛选能力有限,容易盲从和偏激,因此很多大学生会沉迷于网络,有的也会在无意识间产生道德失范行为。

2.网络的自由开放迎合了大学生逃避现实的心态。

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时尚、个性的新生活方式,网络的自由开放恰恰迎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只要愿意,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追寻任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领域,可以加入SNS空间与人互动,可以登录网游开展虚拟世界冒险,甚至可以建立一段完整的模拟人生。在这种由数字构建的丰富多彩的空间里,很多大学生逐渐沉迷网络,逃避现实,心理问题由此产生。

3.网络信息多元缺乏主导控制。信息爆炸是专家对互联网时代的贴切形容,在信息以数量级的速度传播时,社会和政府对信息的导向控制有些力不从心。一方面,境外反动势力煽动挑拨中华民族团结的言论经常渗透进网络;另一方面,国内有些素质较低的网民发布各种造谣和虚假信息。大学生的鉴别能力不强,在网上接触到类似信息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容易受到信息的蛊惑和影响,形成消极价值观甚至发生不道德的言行。

4.虚拟社会缺乏道德监督体系。网络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与现实“并行”的虚拟社会,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标准却不能完全在虚拟社会中通用,甚至大打折扣。有的大学生直言不讳:为求一时之快,他会将道德约束抛之脑后,在网上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但他在现实中绝对不会这么干。

5.虚拟与现实的反差易使大学生心理产生偏差。大学生正处在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阶段,现实社会对人才成长的要求更多,磨练更久,而网络构建的虚拟环境,能让他们瞬间实现自己的目标,得到的虚拟回报也十分丰厚。虚拟与现实的反差,使得很多大学生心理产生偏差,从而使得各种道德问题随之产生。

[1] 符代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J].大观周刊,2011(30):160.

(责任编辑 魏艳君)

猜你喜欢
黑客现实道德
欢乐英雄
多少个屁能把布克崩起来?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漫画:现实背后(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