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婕
《电子产品检验》(原《电子测量与仪器》)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我校已经开设了十多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课程体系和内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努力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方法、新思路。
福建是信息产业大省,信息产业已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通过面访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网络调查和案头研究等方法,课题组对省内43家单位进行了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显示,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电子产品制造和服务企业的生产与工艺管理、产品测试与检验、电子产品维修、电子产品开发、产品销售与服务、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元器件采购等技术岗位。其中,“产品测试与检验”岗位所占比例最大。
通过与企业专家充分讨论,对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工作进行分析,在明确了这些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并将核心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归纳转换为一系列学习领域课程。其中,“产品测试与检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进料检验、过程检验、产品检验、检验方案设计、可靠性测试、质量统计分析等。其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为,能正确使用各种测量仪器;能画出一般电子整机性能指标检测方案图;掌握产品的检验标准;能正确处理测试数据和填写检验报告;能根据电子产品检验标准设计检测方案等。基于上述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电子产品检验》课程。
根据本岗位的职业活动特点,只有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对职业行为体系进行全面分析,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才能组织有效的教学。
针对我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生源情况,结合电子行业迅猛发展的现状,我们的课程标准定位为服务于电子企业,针对电子产品测试员与检验员岗位能力进行培养。本课程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应该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利用现代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依据检验标准,对电子产品进行技术参数测试及分析等专业能力。了解QA(品质保证)各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充分了解检验工艺与质量管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适应企业的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人员的岗位需求,为先进电子制造业培养对生产过程具有真知灼见的技能型人才。
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是能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使用各种工具、媒体独立收集资料,并能针对任务筛选有用信息;能根据工作任务目标要求制定工作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能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分析每个方案利弊,找出最佳解决方案;能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能有选择性地运用在工作中。
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是具有能适应企业环境,融入企业文化的能力,具有严明的纪律性和对企业足够的忠诚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以团队形式工作并使自己的工作与前后工序相协调;能主动与人合作、参与团队工作,与人交流和协商,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具有产品质量意识、工作责任心、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调研工作,课题组开发和整合了课程内容,重新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学时分配。学习情境的选择和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学习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想的要求,学习情境的实施必须在实训场地以工作的形式进行,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
学习情境的前后顺序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原则上采用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排序方法。
按学习情境中紧紧围绕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教学载体,教学载体尽量选用实际产品,贴近生产实际。
在每个学习情境设计中根据不同类型电子产品的特点,分成模拟电子产品和数码电子产品两类。
结合调研情况和职业标准,归纳课程对应的职业能力,并转换成对应的知识点。
学习内容如下。
课程导论(4学时):电子产品检验概述。
情境1电子器件检验(14学时):常用器件的检测(电阻、电容、电感、半导体器件、光电器件等)。
情境2单元电路检测(14学时):典型单元电路检测,放大器、滤波器、多谐振荡器等。
情境3简单电子产品检测(16学时):稳压电源、扩大器、收音机检测;收音机或电视机检测工装的制作。
情境4复杂电子产品检测(8学时):电视机检测。
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教学组织方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际的检测任务的全过程(了解检测内容、制订检测计划、选择最佳检测方案、实施检测任务、检查检验结果、评价检测任务完成总体情况),最终在真正的工作中掌握电子产品检验的技能和方法。
下面以情境5——复杂电子产品技术指标及检测为例,说明教学内容的组织。
学习目标:(1)加强对电视机的单元电路和整机电路的认识,并掌握单元电路的性能测试;(2)进一步了解电视机的工作特性和主要参数,并掌握其测量方法;(3)根据电视机的故障现象判断故障范围,并能应用适当检测方法进行维修维护;(4)学会读懂整机电路图,具有电路分析和应用能力;(5)正确选择测量方案进行参数的测量;(6)具有单元电路和整机电路参数检测能力,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7)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8)能利用各种途径查找所需要的信息;(9)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10)具有良好的协调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习单元:(1)单元 4.1(2 学时):认识高频头,并测试高频头的工作性能;(2)单元4.2(4学时):电视机的波形测试;(3)单元4.3(2学时):电视机的调整及故障排除。
工具与媒体:电视机、检测仪器仪表(万用表,示波器,扫频仪等)、电视信号发生、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视机资料、任务工单。
学生的基础:在物理学、电工电子学中学习了与本情境相关的知识,对电视机原理有一定了解。
教师的能力: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熟悉电视机原理,能正确进行整机电路检测方法的演示。能正确、及时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进程:教学过程按照“六步法”实施,其中,计划、决策、实施、检查阶段以学生为主,老师作为辅助者,只有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才给予及时的指导。在资讯与评估两个阶段中,有关知识老师给予必要的讲授和演示,学生在技能训练中给予必要的指导,评估阶段老师参与到每一个组,及时提出合理建议和作出公正的评价。
资讯、计划、决策。明确任务:掌握复杂电子的电路结构、特性、主要参数及检测方法(1学时);制定实施方案,根据检测任务制定具体的检测方案(1学时);确定实施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佳检测方案(1学时)。
实施:根据实施方案对复杂电子产品进行检测,记录检测结果,编制检验报告。(4学时)
检查、评价:根据检验报告得出结论;教师评价,根据评价标准评分。(1学时)
2011年课题组完成了《电子测量与产品检验》教材的编写,目前教材已经由电子机械出版社出版。教材编写过程中,课题组同多家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多次研讨,广泛听取建议,不断改革课程内容,注意吸收电子制造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课程相关的习题库、电子课件等根据使用情况进行不断整理和制作,现已基本完善。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课程教学鼓励老师不拘泥某几种教学方法,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师的教学特点,允许教师百花齐放,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在任务的资讯阶段,教师可以以电子产品检验过程中常用的工具、材料、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和电子设备等实物为内容,具体讲解它们的作用、检测和使用方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练掌握。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动作示范,分解步骤和操作要领,给学生提供观察学习、模拟的机会,也可发现不规范之处。
在任务计划、决策阶段,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理解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教师设计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或分组讨论,进一步理解任务、分析相关知识,选择最佳测量方案、选择测量仪器设备。
在实施阶段,对于较复杂的任务,将全班同学进行合理分组,一般3—4人一组,要求每组分工明确,每位组员根据自身优势扮演不同角色,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条件下,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体验实际生产操作流程。
在评估阶段前进行总结汇报,一方面注重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和辩论,同时让每个学生在班级中进行总结汇报,汇报自己在学习工作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提问,提高自身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学生参观和顶岗实习,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了解电子产品制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体验先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加强自身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自信心,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考核评价采取单人逐项考核的方法,教师(或是已经考核优秀的学生)对每个同学都要进行过程考核,最终以考核表的形式给予计分。评价项目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过程评价有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劳动保护、仪器操作等内容,结果评价有性能测试情况、技术报告等内容,力争从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各方面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本课程于2010年在试点班实施教学改革,共有5位老师参与试点班的指导,几乎所有老师对这种教学改革都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投入。2011-2012年,这种教学改革再次实施,5位老师在12个班级进行实践教学。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到,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典型,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情境选择有针对性,紧贴企业实际,从而学习积极性高涨,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交流能力、文档撰写能力都有了较大进步。整体来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程改革的初步实施中,课题组发现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如何处理与前续课程及后续课程的关系,避免出现前后知识结构的脱节和重复等现象;如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所需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习平台等。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不断更新观念,走工学结合的道路,探索适合校情、学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方案才会不断提高与完善,才会真正起到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1]孙学耕,汤婕,谭巧.电子测量与产品检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陈辉.电子整机维修实训指导书[M].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