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林
祝林/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分院讲师(浙江义乌322000)。
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社会各行各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多次明确提出,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实行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高职院校在办学思想上过于重视培养专业人才,注重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所以忽视了全面素质教育,更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高职生的素质更上一层楼,使高职院校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一套有针对性的对策,希望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受“重专业,轻人文”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受当下“就业至上”教育理念的驱使,我国高职院校强化了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却弱化了对“人”的培养。事实上,高职院校既承担着把高职生培养成为掌握某种专门知识、具备某种专门技能、从事某种专门工作的专门人才的使命,又承担着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时代精神、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备理想追求和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的使命。然而,在“谋职就业”成为很大压力的现实面前,一些学校把“就业至上”作为办学理念和根本目标,往往更加强化了专业知识学习和对专门人才的培养,而弱化了培养“人”的目标,致使部分高职生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人之为人”的追求,忽视自我人文修养,造成人文素质严重缺失。
人文素质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难想象,一个人文素质缺失的人,会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和人生追求。因此,人文素质的提高,将大大提升高职生的人生品位。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社会的优秀人文成果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等手段传递给学生,以此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具有较高人文修养的人。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高职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拓展,视野得以开阔,能力得以锻炼,情感得以培养,情趣得以陶冶,道德得以升华,精神得以洗礼。更为重要的是,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以塑造他们的心灵世界,培育他们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无疑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多元文化思想的涌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进入了大学校园,影响了许多高职生的精神世界,高职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出现了诸如精神空虚、道德失范、审美错位等不同程度的人文精神危机。部分高职生对传统文化排斥,没有起码的道义感,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缺乏责任意识,盲目追求个人价值,甚至放弃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工作进展缓慢,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构建了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领导班子,但是由于对人文素质教育定位不清,所以工作进展缓慢。部分领导不明白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清楚其与专业教育、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人文学院的责任。另外,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这势必会影响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有力措施的采取。
2.观念混淆,人文素质教育内涵模糊。部分高职院校将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人文价值观,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以此促进他们形成稳定的、基本的个性心理品质。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就提高了人文素质,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3.形式牵强,为了教育而教育。不少高职院校为了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误将内容和方法当成了教育目的。有些院校确实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举办了人文科学知识讲座,但这只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而不是教育目的。如果只注重形式,不关注学生从这些课程和讲座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那么这些课程和讲座就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境界。
现状表明,中国高职院校亟须改进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帮助高职生重建自我美好精神家园,完善自我人格修养。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得到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以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总的思路是:要开设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扩宽知识面的课程。在形式方面,可有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几种类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通识教育课由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文学、外语、体育、国防教育、计算机等构成,选修课可开设艺术类、人文类等课程。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等多种形式,既在课程体系中保证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又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灵活选择的余地。主要采取的实施方式是:一是强化课外同时优化课内,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合理配置专业课,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组织学生结合人文课程进行阅读,撰写读书心得,参加课堂讨论、论文演讲、知识竞赛等。二是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任教,增加人文课程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同时配合艺术类课程的开展,配置管弦乐器、图书音像、网络课程。
2.科学制定人文素质培训计划。每个班级每学期、每学年要制定素质培养计划,由系主任与团总支、学生会共同对计划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审、修订后,按计划予以实施,每年每学期的计划在教育内容上具有连续性,体现不断深化、逐渐提高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每学期的总结、评价来营造和固化受学生欢迎的实效性强的特色项目。如每日10分钟的自选题材内容和规定内容的演讲训练,由刚开学第一、二学期的中文写作演讲延伸到第三、四学期的英语写作演讲;实验竞技和自己设计实验竞赛;每日美体30分钟,每周金曲、名作欣赏。实践证明,有些高职院校通过每学期、每学年进行随机和定期检查、指导、评价,使之得以固化推广和长期实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学生的形象仪表、语言文字能力、审美修养、技术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3.科学组织课外活动。首先,课外活动由学生社团组织。人文素质教育除第一课堂外,学生社团也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将班级长线教育的项目通过社团活动来展开和推广,如每学期的“青春风采大赛”,“形象大使”评选,“十大学习状元”、“十大英语之星”、“十大操作能手”、“十佳创新人才”等评选、颁奖、事迹报告会等,起到导向、激励的作用,形成几条素质培养专线,将社团的短线与班级的长线相结合,贯穿于在校教育的全过程。其次,开展社区和社会实践。利用课余和双休日,以班级、爱心社、青年志愿者等形式到有关社区、老年福利院做志愿服务,开展社区文明建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进行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再次,开展寒暑假专题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素质教育计划,在寒暑假到来之前,分别对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提出社会实践专题,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在自己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如家乡的经济发展、文化现状、环境保护等。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走出高职院校的象牙塔,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状态,接触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增强角色认知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历史早已证明:人文素质对人的创造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重视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科学教育,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在新时期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培育和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高职院校要正视自身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弊端和薄弱环节,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1] 郑波.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A].迈向新世纪[C].1999
[2] 王莲花,杨萱.谈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
[3] 冯石岗,贾建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A].中国煤炭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文集[C].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