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新华
作者:本刊总编辑,教授
2012年11月29日,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讲话提出了“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专门论及学习,指出了全党本领不断增强对于实现 “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习近平在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实现途径和精神实质。
2013年3月24日,习近平在出访俄罗斯的演讲中,主张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明确了“中国梦”的世界价值。
概括起来,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系列论述包含如下重要观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一)落日辉煌。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们创造了彪炳青史、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春秋战国群雄并起、汉唐时期盛世迭出、宋明市民社会勃兴,先秦诸子、两汉骈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脉相承,既折射其间文学艺术的风采,也是社会跌宕起伏的缩影。泱泱华夏,独树一帜。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明朝之前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有论者统计,迄时世界上重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时中国约175项,占57%以上。这是民族自豪感的历史基础,也是“中国梦”深厚的历史传承。
即使是封建的清王朝,还有130多年的康乾盛世。
从1644年到1911年的268年间为清朝统治时期。期间,自康熙(1661-1721)经雍正(1722-1734)至乾隆(1735-1796)年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至康乾盛世,经济都取得了最高成就。其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正所谓:经济与人口一体,发展与影响齐飞。
(二)盛世危机。当康乾盛世的影子投射出落日辉煌,遥远的西方社会却发生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
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1775年,美国进行了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意大利从1859年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俄国从1861年废除农奴制、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也都不约而同地在传统演进中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道。这些革命,不论长久与否,胜利与否,彻底与否,其结果都毫无例外地加速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在急剧变化了的世界面前,康雍乾三代君主却表现出惊人的麻木、极度的愚昧和盲目的自负。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曾以《落日的辉煌》为题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文章指出康乾盛世走向衰微的原因在于: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特别是限制工商业、蔑视科学技术、闭关锁国、加强集权、禁锢思想的做法,愈加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
1840年,鸦片战争注定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自此,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以翔实的数据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近代中国的衰微轨迹:在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中,1750年欧洲为23.2%,中国为32.8%,然而到1900年,欧洲为62.0%,中国为6.2%,如此落差,的确令人震惊。近代中国经历了从盛世到危机四伏、从天朝到积贫积弱的刻骨铭心的历史,严酷而酸楚!
然而,中华民族没有屈服,仁人志士起而抗争。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一)师夷长技。1840年的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带着深深的屈辱开始在近代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而行,上下求索。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正视现实,进而掀起了“开眼看世界”和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被迫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聘请翻译为他译介海外有关情况,编译成了《四洲志》。1842至1843年间,林则徐的好友魏源受林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海国图志》对世界各地,特别是西方各国作了相当详尽的介绍。魏源宣称,本书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这在近代史上正式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和救国图强的重大课题。“中国梦”从一开始就与民族、国家和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二)自强中兴。面对坚船利炮,面对西学东渐,1860年3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催生了以近代化和现代化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风生水起。然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未能御敌于海上,这支在洋务运动中装备起来的舰队最终全军覆没。北洋水师的惨败从一个方面宣示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三)变法改制。甲午战败对国人的刺激前所未有。这为改良的新社思潮滥觞提供了契机。1898年的“百日维新”中,维新派们变法改制,减汰冗员、裁撤机构,设立制度局等。然而非常“温和”的“戊戌变法”最后却受到“激进”手段的对待,“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等被迫流亡海外,新政尽废。戊戌维新在血泊中宣告失败。
随后中国发生了义和团“扶清灭洋”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被迫于1901年至1911年再行“新政”。然而清王朝大势已去,民主共和的大潮如洞庭湖水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
(四)创立共和。早在1900年2月,戊戌维新的主角之一梁启超就写了回肠荡气的 《少年中国说》,与“老大帝国”相对,称“我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1911年,“少年中国”这个爱国知识分子的梦想,迎来了由理想建构转入现实创造的新阶段。随着武昌起义的第一枪,1912年1月1日,承载着国人复兴民族的希望,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辛亥革命完全终结了帝制,沉重打击了专制势力,使国民思想获得巨大解放。从此,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中国沿着新型现代民族国家轨迹艰难前行。
从“师夷长技”到“自强中兴”,从“变法改制”到“创立共和”,林则徐、张之洞、康有为、孙中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学习英国到效仿美国,从技术引进到制度变革,然而长夜难明,“中国梦”路在何方?
(五)以俄为师。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古老的中华大地呼唤“新鲜活泼之青年”的磅礴出世。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正是一群新青年,顺乎潮流、上下求索的时代产物。早期的共产党人以新的指导思想筹建新的组织队伍,运用新的革命方法凝聚新的革命力量,朝着新的奋斗目标开启实现“中国梦”新的伟大航程。
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宣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共产党人身体力行,从国共北伐到井冈星火,从共赴国难到解放大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向着目标艰难前行。
这个目标就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935年5月,共产党人方志敏虽身陷囹圄,仍以诗样的笔触描绘了未来的“可爱中国”。1940年2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纲领,勾画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由此,“中国梦”再也不是虚无缥缈,再也不是遥遥无期,借用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表述的那样: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段历史时期里,为了实现“可爱中国”这个梦想,李大钊、夏明翰、杨靖宇、刘胡兰、江竹筠等千千万万个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实现“可爱中国”这个梦想,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革命者,他们殚精竭虑,奉献了一生,书写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之情。
(一)浴火重生。从《新民主主义论》到党的七大,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成功后的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索。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推进,这种思索即表现为从理论思考到制度安排的成功转变。七届二中全会及时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变和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新政协通过的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则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和外交原则。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本历史任务胜利完成,开始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任务而奋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长期执政的党。
1950年6月,面对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严峻局面,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目标。到1952年新中国把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和超过了1936年的战前水平。
(二)凯歌行进。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毛泽东于1953年8月向全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实施和三大改造的急速推进,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过渡,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工业化梦想,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手中正逐渐变为现实。
(三)艰辛探索。三大改造的完成,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摆在了党和毛泽东的面前。毛泽东于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此作了初步的回答,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为党的八大准备了重要的思想前提,也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正确的纲领性文献。从一定意义上讲,《论十大关系》所描述的正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强国梦想。1957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直面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实际,从矛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入手,分析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进而论及一系列具体问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先导。经历了“大跃进”的失误,1964年12月,当国民经济逐步走向恢复之时,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并据此制定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四个现代化犹如一面旗帜,始终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对1949年至1978年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了客观、充分的肯定。指出:实现了祖国大陆的高度统一;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建立起巩固的国防;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党的组织日益发展壮大。
(四)凤凰涅盘。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美国学者傅高义在新著《邓小平时代》一书中指出:在1978年以前的将近两百年里,中国的其他领袖人物和邓小平一样,一直试图找到一条富民强国的道路。这从一个方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党的十二大特别是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经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和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中国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
新近播放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以一户普通人家的原生态纪实,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转型变化的大历史交汇同构,呈现一代创业者的智慧、意志和情怀。剧中,走在最前沿的温州商人义无反顾地走出家门、走出国门,他们的命运紧系时代的脉搏,无愧为市场经济大潮中勇敢的弄潮儿。“中国梦”也是千千万万个温州人、更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梦。
总之,在新时期,我们开辟中国道路,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接力探索,奋勇前行。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的共产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钱学森、孔繁森、郑培民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继承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基础上,当代共产党人又培育了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周恩来精神,从而弘扬和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就是彪炳史册的中国精神。
(五)宏伟蓝图。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部署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当时,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自此,“三步走”战略作为一个切实可行的构想,使现代化成为更加便于触摸和感觉、操作和把握的宏大工程。
1990年,“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顺利实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为实现第二步目标开始了不懈努力。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实现第二步目标提供了有力保证。1995年,提前5年实现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提前3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第二步目标的提前实现,促使我们党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并首次确立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至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新三步走”战略是对“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继承,是其在21世纪的具体化,这就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更为可行的时间表。
2000年,我们党提出:“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2012年11月,我们迎来了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目标。至此,从党的十二大以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们党发出豪迈宣言: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定能”重申了两个“百年梦想”,彰显出我们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清晰地告诉世界,实现“中国梦”的攻坚期和关键期到来了!
战斗正未有穷期,而今迈步从头越。
十八大以后,我们党顺应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明确提出并论述了“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一)时间跨度上的两个一百年。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一百多年,中华民族经历了“屈辱——抗争——革命”的苦难历程。近代以来的中国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中国梦”。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清末新政;从义和团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进行了种种探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能够真正实现“中国梦”的新民主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
从1949年到2049年的一百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探索——改革”的艰辛奋斗中,怀着民族复兴的梦想,沿着民族复兴的道路,新中国“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新世纪“强起来”了。
可以非常自豪、非常自信地说,近代以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接力探索中逐步走向实现。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中国梦”的最大担当者、最优描绘者、最高实践者。“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未来目标上的两个一百年。从现在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即2021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现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或者说到本世纪中叶即2050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这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强国富民的百年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人接力探索而为之不懈奋斗的“中国梦”,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今日中国,蓬勃向上;今日中国之影响,实乃世界经济复苏之发动机;今日中国之梦想,必将实实在在地造福世界人民。立足现实,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难得的清醒头脑和高度的忧患意识。十八大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新任总理李克强在回答施政目标的提问时明确表示:在我们离实现现代化越近的时候,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强调了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的三大目标。
回顾历史,“中国梦”萦绕心头;展望未来,“中国梦”催人奋进。中国共产党凝聚了“中国梦”的时代追求,推进了“中国梦”的逐步实现,描绘了“中国梦”的美好前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我们任重道远,我们责无旁贷!
[1]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N].学习时报.2000年6月19日.
[2]开眼看世界的中国、少年中国、可爱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N].北京日报.2013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