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文均
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企业要结合国务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重点,着力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等工作。在建设节约型企业的过程中,节约与安全的矛盾会更为突出,安全生产在各类节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更加明显。本文针对“安全不是生产力,与建设节约型企业无关”的错误思想进行批驳,帮助人们正确判断安全生产在建设节约型企业中的特殊贡献,把安全生产作为创建节约型企业最有效的途径,在建设节约型企业的过程中自觉抓好安全生产。
不少企业认为,安全生产不直接创造财富,与企业生产成本无关,与企业效益无关,与节约型企业无关,与经济发展更是毫无关系,这种思想是极其荒谬的。实践证明: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据统计,世界各国平均每年支出的事故费用约占其生产总值的6%,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国际劳工组织编写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百科全书》中提出,“事故总损失是防护费用和善后费用的总和。善后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至3%,而事故预防费用至少等于善后费用的2倍”。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安全管理手段降低事故发生率,从而达到减少损失,节约开支的目的。
企业用于安全生产的费用以多少为宜,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美国用于安全生产的费用占工业总投资的2.6%,日本用于安全生产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我国规定企业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应占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2%。有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是1∶3.65,90年代则达到1∶5.83,显然,安全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扩大。因此,各级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应转变长期以来将安全投入当作“包袱”或“无益成本”的不明智观点。
安全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减少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损失、政治损失,而且还表现在对经济的贡献特殊率。经理论研究和数据实证研究表明,安全生产对社会经济(GDP)的综合贡献率是2.4%。实际上,安全生产对于不同危险性行业的经济贡献率也是不同的,一般危险性行业约为2.5%,高危行业约为7%。
基于此,笔者认为安全生产与节约成本、增加效益、发展经济均有密切关系,安全生产也是生产力,企业应该用有效的投入去实现企业的安全水准;反过来,企业在可接受的安全水准下,又应该尽力去节约安全投入,不能借安全为名浪费安全投入,这是摆在每一个安全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安全经济命题。
要确保安全生产,必要的安全投入是不可缺少的。
从经济学角度看,安全投入一是活劳动投入,即专业人员的配备费用;二是资金的投入,即用于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措施以及安全创新的费用。从安全活动与实践角度看,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管理活动、安全培训、安全技改以及安全科技开发与应用都需要安全投入作为保障,科学的投资原则和机制,合理的投资比例和结构,既是发展安全投入保障战略优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构建节约型企业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环节。
作为安全投资的主体,企业要按规定成本中列出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各类安全活动与实践。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要加强财务监管和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同时,要努力寻求国家和地方对企业安全设备、技术改造、管理创新的支持,积极建立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机制,使安全投入保障有多种方式和渠道。在不影响企业安全生产总投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支出,也就是说,减支出不减投入。
目前,我国安全投入的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在人员配备方面,美国的安全监察(包括管理人员)万人配备率是我国的10倍,英国的配备率是我国的22倍;在安全经费投入方面,美国的万人投入率是我国的3倍,英国的投入率是我国的5倍,这种低水平投入是造成我国近几年伤亡人数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我国 “五小”企业尤其是小煤矿屡禁不止,爆炸声不绝于耳?因为能赚钱。为什么能赚钱?因为开采成本低。为什么开采成本低?因为安全投入低,甚至基本没有安全投入。仅煤矿安全欠帐就达505亿元,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惊人,一次性死亡几十上百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损失)。我国目前小矿林立爆炸频繁,类似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后来,美国政府要求矿主先交纳足够的事故处理保证金,每死亡一人要赔付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使得矿主再也“死不起人”。美国的这种高缴死亡保证金的做法已被我国的许多省区效仿,纷纷出台政策收取数十万元的高额安全事故风险抵押金,以此来提高事故的安全成本,预防事故发生。
应当提出的是,企业在研究安全投入时,必须要考虑其效益,对安全管理所产生的效益研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对安全管理所产生的效益进行量化衡量,或者说如何使用一套完整科学的数据来考核企业的安全生产业绩,是安全科技工作者和安全管理人员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有了安全投入作保障,企业的各类隐患就能得到有效治理,各类事故发生率就会降到最低,企业就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顺利生产,以最小的安全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企业里,一起安全事故所增加的经济成本不仅是它给企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赔给工人多少钱,交了多少罚款,损坏了多少机器设备,耗费了多少材料,花了多少医药费,误了多少工;无法估量的损失还包括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围绕一起安全事故,要解决一系列诸如生态恢复、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问题。一起安全事故所增加的成本。(包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政治成本)是它本身经济损失的8至36倍,因此,安全生产对社会而言是最大的节约。
从安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安全事故前安全的投入产出比远远低于安全事故后安全惩戒的投入产出比,因为安全事故前的安全投入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往往被企业所忽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安全事故,小则使企业和个人遭受经济损失,大则违法犯罪;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事故频发的企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不能持续发展的企业,连职工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的企业,还谈什么节约成本和效益福利。安全生产是企业职工的最大福利,没有哪一种福利比得上,也没有哪一种节约比生命健康更直接、更具体。因此,安全生产是企业最大的福利。
为了安全工作在构建节约型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必须着力解决以下几个安全问题。
一是把安全管理机构列入各级各类企业的一级序列,直接对企业负责。这一举措可以配合中央党校安全监管体制研究课题组提出的 “安全生产应成为基本国策”的建议,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高度,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发展规划,运用经济、文化、制度和管理等一切手段调动资源,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以最小的安全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效率。
二是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对在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工作中相关的项目和人员按效率进行奖励。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安全事故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安全投入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造成安全人员创新不足,安全科技落后,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从事安全经济研究,以实现安全生产低投入高产出。
三是确保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投入资金比例。这个比例是国家根据国内外理论研究和数据实证研究算出来的,是一种合理有效的安全投入。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管理的不断深入,安全生产成本将会越来越高,死亡赔付金、工伤赔付金、安全风险金、安全评价费、应急救援费,工伤保险费以及安全措施投入等都将造成安全支出的增大,而避免工伤事故是减少这方面支出的最好办法。
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金融、税收、保险扶持政策,依法获得安全生产隐患整改资金,加强企业安全技术改造,完善安全生产设施,减少企业安全技改资金投入比例。
五是引进国内外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安全需要科技支撑,科技兴安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出路。安全科技应用必须注重实效,要与事故预防、工伤保险、安全风险、应急救援、安全评价结合起来,确保企业在同行业中事故发生率最低,安全费支出最少。
此外,企业在安全生产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生产节约与安全节约的关系,安全是节约前提和基础,没有安全,节约就无从谈起;生产节约则是灵魂,是根本目的,没有生产上的节约,就不可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节约型企业。国外有句谚语:“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一颗小小的有问题的螺丝钉,就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倒闭,肉眼看不到的瓦斯往往是煤矿的大敌,是导致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所以,安全生产来不得半点虚假,切不能因小失大,否则,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甚至犯罪。
综上所述,安全生产在构建节约型企业中居于中心地位,是神经中枢,是构建节约型企业最有效的途径。在构建节约型企业中,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安全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改革、安全与稳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节约、安全与效益以及安全生产本身所涉及到的各方面投入与支出的关系,全面强化职工 “安全就是节约”、“安全就是降耗降成本”、“安全就是减少支出”、“安全就是效益”的科学安全观。通过层层落实安全经济责任制,抓好安全经济指标的有效分解落实,确保企业在工序成本控制,资金融合与投放控制过程中,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得到有效控制,使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