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晓梅 陈纯柱
“中国梦”的时代特征与实现的战略路径
□ 罗晓梅 陈纯柱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深入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揭示它的时代特征,研究它的战略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伟大梦想。
(一)“中国梦”科学含义的时代解读。“中国梦”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这是国家的梦,也是国人的梦。从“中国梦”的时代解读视角看:一是“中国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化;二是“中国梦”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具体的阶段性理想;三是“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都可以认同和追求的共同的理想;四是“中国梦”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中国人民追求的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梦想;五是“中国梦”包括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习近平同志在今年“两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二)“中国梦”实现的目标追求。任何梦想都有目标,“中国梦”实现的目标是中共中央提出的发展“三部曲”:[1]第一部曲,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初级目标,到2020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这一核心目标系统地设计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第二部曲,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中级目标,到20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部曲,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最终目标,即到21世纪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实现“中国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意义。“中国梦”对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是从历史来讲,“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二是从现实来讲,提出“中国梦”,是因为它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作用,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三是从未来讲,“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四是对世界来讲,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五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讲,实现“中国梦”是我们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崭新实践,会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文明形式演进提供新的范式。
(一)确立“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科学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确立“中国梦”也有一定的科学原则: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中国人民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的原则;始终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原则;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原则;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则;始终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和民主进步的原则;有利于维护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原则。
(二)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本质属性。
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本质属性,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制度建设和奋斗目标;“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体现了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迫切要求;“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体现了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和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的统一。
(三)“中国梦”呈现的重要时代特征。“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第一,屹立于世界富强民族之林的“实力特征”。“中国梦”必须以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中国梦”的实现会使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中国梦必须坚持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
第二,促进中国社会建设的“和谐特征”。“中国梦”只有在社会法制规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背景下实现;只有在社会的公德良好,社会人与人相互友爱和人民幸福的背景下进行。
第三,中华文明在民族复兴中的 “创新发展特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是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同时,整个社会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的务实精神要得到发扬。“中国梦”的实现会提升我国的文化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第四,促进中华民族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2]“中国梦”的实现:一是使我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改善、物质极大进步,使物质文明成为国家全面发展重要的经济基础;二是中国梦使我国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精神文明为国家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三是中国梦会使我国公平正义、民主发展、法制健全,政治文明成为国家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四是中国梦的实现会使我国社会和谐、管理规范、人民幸福,社会文明为国家全面发展提供和谐环境;五是山清水秀、绿色发展、生态良好,生态文明成为国家永续发展重要的自然保障。
第五,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和睦友善特征”。实现“中国梦”会使我国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同时,始终不渝奉行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在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一)实现“中国梦”的优势。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五大优势”:即巨大的理论优势、巨大的政治优势、巨大的组织优势、巨大的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3]这些优势决定着我们党能够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重要动力。一是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二是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三是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是振兴中华的精神支柱;四是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是中国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三)通过改革来为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提供动力机制。一是通过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发展民主;二是通过改革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强经济实力;三是通过改革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建成文化强国;四是通过改革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五是通过改革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五位一体”的建设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我们民族复兴之路:第一,坚定不移地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发展道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第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第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第四,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以搞好教育和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五,加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二)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一脉相承又坚持发展的关系;坚持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坚持发展的关系;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求真务实这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三)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坚持不懈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三是坚持不懈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即中国精神;四是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五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四)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二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三是要坚持和完善以民生为导向、以和谐社会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制度;四是要坚持和完善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五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建设。
(五)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一是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二是要有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改革创新精神;三是要传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正廉洁、乐于奉献的中国传统的优良作风和精神。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六)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力量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凝聚中国力量: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爱国力量;二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领导力量;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力量、理论力量和制度力量;四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力量;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力量;五是坚持改革来促进社会发展的创新力量;六是依靠中华各民族大团结来实现的民族力量;七是侨胞、同胞、爱国人士和宗教等方面形成的统战力量;八是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这一国防力量;九是我们的事业得到世界人民支持和拥护的国际力量;十是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聚正能量,以创造的精神开创中华盛世。
(七)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改革开放是创新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是改革开放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改革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途径,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内驱动力;三是开放是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外部条件;四是改革是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是处理好改革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程中的相互关系。
(八)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必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寻,“中国梦”的实现也一样,对“中国梦”规律的把握和研究是我们的重要责任。一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关系;二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形式的关系;三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和动力;四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五是探索“中国梦”的教育和“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1]胡鞍钢:世纪”中国梦” 伟大”三部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2月01日.
[2]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国梦”[N].经济日报2013年01月04日.
[3]廖国庚: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N].解放军报.2013-04-02.
本文系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道路研究》(批准号:11AZD041)
作者:罗晓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陈纯柱,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新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