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景昆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重庆 4013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其是否认同,能在多大程度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卓有成效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无论是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抑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都将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除了受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教育等因素影响之外,更与其生活体验和经验等有着密切关系,并直接受制于其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其先前实践活动和交往关系中留下的“前理解”。具体而言,在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有三个方面。
无论是马克思的宏观需要理论,还是马斯洛的微观需要理论,都折射出一种理论凝结——需要是人类全部活动的原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出现、不断自我超越的需要,“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做”[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中,青年大学生们能否产生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产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主要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展开所带来的实际效果。诚如马克思所言:“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大学生们只有在其生活的社会中随机可以发现大量的可以证明这种理论或促进深化理解这种理论内容的佐证时,才可能对该理论产生向往、服赝和追求。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依归,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力促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地分享改革开放成果,这些都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但是,也不可否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中也确实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腐败问题、诚信缺失、坑蒙拐骗等。上述问题虽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昭示的理想追求、价值许诺格格不入,但由于它们确实发生和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而“人民群众不会以高深精致的理论思维来简单地判断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以一种直接的基本价值判断来评判社会现实,然后直接指向这种现实背后的意识形态理论指导”[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此,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侵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渴慕。
大学生有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和需要的程度,只涉及其“愿不愿”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而大学生有无相应的理解、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需要的“前理解”,则是一个关乎其“能不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们并不是任人加工和型塑的白板、空的容器,总是带着在先前实践活动和交往关系中留下的“前理解”进入到活动中,并运用已有的“前理解”去过滤、择取对其施以的各种影响,只有那些与自身“前理解”性质相同、相近、相适应的影响才会被接纳于个体意识之内,并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外化出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价值类认识成果,它和知识类认识成果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人类认识成果。知识类认识成果以发现真理为旨趣,其实质和核心是提供一套关于客观对象本身的真实面貌和规律的知识,这类认识成果的习得主要仰赖于人们“前理解”中和这类认识成果相关的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涉及信仰、理想和真善美等的价值类认识成果,而信仰、理想和真善美是不能通过“被告知”和概念之间的逻辑演绎铸成,只有根植于丰厚的人文素养沃土上,通过人们主动建构和理解才能获得。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青年大学生认同,还仰赖于其“前理解”中人文素质的高低。当前,由于大众文化价值引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人们对市场经济讲求功利、注重实效的过分解读和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消弭殆尽,不仅人文知识贫乏,而且理想缺失,信念动摇,精神贫困甚至道德沉沦。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缺乏基本了解,耻言理想,逃避责任,躲避崇高的人,自然难以产生敬仰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外于个体意识的抽象的理论体系,要使大学生认同该理论体系,就要求宣传教育者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针对社会热点和教育对象普遍关注的问题,采取生动活泼而又朴实亲切、旁征博引而又通俗易懂、情理交融而又深入浅出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语言,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有效的渠道途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阐发,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才能使该理论体系成为青年大学生们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外化出来。
在高校,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化、公式化、说教化的倾向,一些宣传教育者远离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用枯燥乏味、言之无物的大话、空话,采取我打你通、我说你听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结果只能引起学生的冷漠和排斥。据笔者在重庆部分高校开展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和践行情况”的调查,当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时,78.8%的人选择了“宣传形式化”,位居五个候选项的首位。由此可见,宣传教育形式化,实效性差,也成为阻滞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源之一。
消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障碍性因素是一个系统工程,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社会分配的相对不公、贫富差距、部分党员干部的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包括制度设计的不公平、制度实施中的缺乏监督等。诚如邓小平所言:“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因此,创设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基础,是当务之急。
1.以制度创新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制度选择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在经济制度的实际运行中却偏重效率,忽视公平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以致出现了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破坏了合理的利益关系格局,影响了社会和谐,也阻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为消解因社会分配不公而导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危机,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不仅要采取有力措施依法保护合法收入,依法取缔惩处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还要采取切实的税收制度、救济制度、福利制度和保险制度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合理的制度安排保障共建共享、共生共荣、友爱互助的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从而赢得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及其倡导的价值体系的真正认同。
2.以制度创新建构公共行政道德
腐败并不是我国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事实上,一切缺乏制度规约和有效监督的公权力都可能产生腐败,因此,必须从建立和健全完备的行政制度和有效的监督体系两方面入手予以消除腐败。行政制度应对行政活动的程序,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范围、方式、权力和责任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和健全对行政权力主体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国家公共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表达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许诺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展现,从而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
3.以制度创新引领人们德行的生发
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诚信缺失、坑蒙拐骗等现象,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就是收益成本高于违约成本。因此,要有效地制约上述行为的产生,既需要唤醒人们的道德意识,更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惩罚制度,并加大执行的力度,使不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行为成为事实上的“吃亏者”,才能让不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行为无生存舞台和栖身之所。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就要充分发挥文化以文化成的本源性价值,引导大学生从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汲取“成人”的养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家园,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其中所蕴涵的“仁者爱人”、“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止于至善”等基本思想,是涵养人们的人文素质,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因此,我们应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积极提炼有益于提升人们人文素质的思想文化资源,并使之有机地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引导青年大学生们从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汲取“成人”的养分,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其丰厚的人文素质沃土上得以滋养和生发。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认为,先进、科学的思想意识不会在人们头脑中自发生成,“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也不可能被大学生们自发认知,必须依靠科学的灌输这一中介。科学的灌输不同于强制性、“填鸭式”的硬灌,它要求灌输者既要以“理论家”的身份,又要以“鼓动员”的身份引导人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理论家”的身份,就要求灌输者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上能够说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中共中央对其基本方面和基本方向进行了阐述,但仍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如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起点,进一步提炼出能够凝聚全体人民群众的思想、内涵深刻、指向清晰明了、表达简洁通俗且朗朗上口易于传播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广阔背景,从历史和逻辑、现实和理论的角度,从理论上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以什么样的精神特质”、“标度什么样的行为规范”等作深刻的理论解读,使青年大学生们在信服的基础上达到对理论的敬畏和文化的自觉,等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给予深入系统并有说服力的回答。以“鼓动员”的身份,就要求灌输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适宜的宣传教育策略和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力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通俗化和生活化。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而“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抽象的理论体系“入脑入心”,成为人们的价值自觉和行动自为,就必须针对青年大学生们的疑惑所在、情感所需、利益所求和关注的兴奋点,依据其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和接受习惯,采用贴近他们生活和心灵的、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和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有力回答的“批判的武器”,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有效解决的锐利工具。这样青年大学生们才能真正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涵的道德规范、精神信仰和价值理念,并最终转化为其的价值自觉和行动自为。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9.
[3]陆树程,崔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元问题: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一种理解[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8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5]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0.
[7]周景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立先进基层党组织[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