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蕾
(许昌学院 文学院,河南许昌 461001)
现阶段,中国政府不仅加大力度在国际范围内广建“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教学,也实行中国政府奖学金等政策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按照教育部关于“留学中国计划”,“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1]。语言根植于文化,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一种交际工具的过程。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学会使用汉语说话,并通过语言渗透文化。而其中最能引起留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目的的主要就是中国文化。
河南省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全国的八大古都河南省就有四个。河南省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度孕育了灿烂的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时,中原文化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最能凝聚海内外华人,最能适应中国崛起。”[2]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探索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河南省留学生教学意义重大。
汉字蕴涵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它在中原文化得以传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留学生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文字发展进程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最早的契刻符号发现地在河南漯河舞阳,汉字源头甲骨文的发现地在河南安阳,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是河南漯河人,创造出五笔字型电脑输入法的作者在河南郑州。可见,整个汉字的诞生、演变、规范到现代化都没有离开中原河南这片沃土。”[3]在留学生汉字教学中进行中原文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全书在《历代名人与嵩山》中说:“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缩影,嵩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精髓。”其所谓的“嵩山文化”以少林的禅宗、武术、医学为核心,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以少林武术的知名度最高。一部分留学生就是因为心怀对少林功夫的极大热情才来华学习汉语的。那么在河南省的留学生教育中积极开展中原文化教学,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的留学生办学模式,为吸引更多留学生选择来豫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豫剧为主要代表的中原戏曲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戏曲传承了中原传统文化,比如说经典曲目《花木兰》《程婴救孤》《穆桂英》等,这些曲目都是以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为主要选题来源,弘扬其中厚重的中原人文精神。在留学生教学中,通过这种带有强烈中原文化色彩的教学手段,在留学生中就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特色教学方法,可以把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更加轻松愉快。
民间素有“金不如玉,玉不如瓷”的说法,这说明从某个角度上来说,瓷器的价值远在金玉之上。河南的钧瓷文化内容丰富,把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挖掘、整理出适于留学生教学的内容,让来豫留学的学生们能够接受本土最具特色的钧瓷文化的熏陶,甚至能够有机会亲手设计、制作一件钧瓷制品,使得中原文化能以这样一种崭新的方式更好地得以传承。这不仅仅是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新途径,对于改变河南省留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据考证,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开始才有了“姓”,此时,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集中在河南。这段时期文化的主要代表就是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的“仰韶文化”。而“氏”起源于父系社会,而中原地区氏族、部落密集,是“氏”产生的基础。因此,在《百家姓》的姓氏中,有100多个姓氏就源于河南。留学生在最初接触汉语时,最想知道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用汉语怎么说,或者起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那么,具有深厚“姓氏”文化底蕴的中原文化教学,在留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就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
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留学生教育相比较,在目前河南省现有的师资条件和教学环境下,河南省的留学生教育想做到“人有我优”,是不太现实的。那么,探索一条“人无我有”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留学生办学模式就可以为河南省的留学生教育发展打开一条新的路径。那么,要在留学生教育中切实做好中原文化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探索。
立足河南省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河南省内若干开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学科力量,在留学生教学中开设一些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课程,比如钧瓷、武术、戏曲等课程,为打造中原文化特色的办学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钧瓷为例,钧瓷自古就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文化载体。许昌学院就有“钧瓷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有关钧瓷的设计和研究。一部分学生对中国的瓷器十分感兴趣,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势,让具有相关知识的教师给留学生授课,让学生通过对钧瓷的学习,理解中国文化对于“端庄大气、质朴自然之美”的认识,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机会能够亲手设计,甚至烧制一件钧瓷制品,这样的课程一定会受到留学生的广泛欢迎。
目前河南省的师资引进中,由于现有用人体制的影响,且部分高校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仍然存在“唯学历”的用人现象,这样选拔出来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多是应用语言学或相关专业毕业的硕士或者博士,他们一般具有相对深厚的专业知识,而对于其他知识却比较陌生。而我们现有的体制使得一些具有特殊才艺的民间艺人无法走上讲台,这对于开展中原文化特色教学非常不利。
尽管如此,我们要找寻一切机会,以开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让这些民间艺人走进学校大门,让留学生能够有机会零距离地接触到中原文化,能够有机会学习一种技能。还应该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甚至要求教师积极学习掌握一门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技能,变“单一型”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为“复合型”教学人才体系,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展示中原文化,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吕振华曾针对河南省对外汉语专业的部分学生做了一个“关于对外汉语与中原文化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在‘您认为给全省范围内所有的对外汉语的学生编写一本《中原文化概要》一类的教材的必要性多大?’的回答中,对《中原文化概要》一类的教材学生还是比较期待的。近一半的受访者(104人)表示热烈欢迎,另有48.8%的受访者(117人)表示欢迎,两项相加占到92.1%。目前,全省范围内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专门介绍中原文化的教材应该说还是一片空白。”[4]
并且据我们调查统计,目前在河南省留学生文化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多是应用于高级班的、从中国传统文化全局出发的教材,而初级班几乎没有学校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更谈不上教材的问题。那么,要想开展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留学生办学模式,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原文化教材的编写。河南省教育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一批长期从事留学生一线教学的教师、一些具有中原文化知识的社会各界人士,一起编写一些用于课堂教学的、介绍中原文化的教材,并且可以编写一些介绍河南方言、豫剧、少林功夫等的小册子,还可以编写一些更为实用的介绍学校当地的交通、特色小吃、购物、娱乐等的小册子。这些小册子不仅方便学生携带,而且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和一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材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原文化教材体系,为建设中原文化留学生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资金不足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这个条件下开展留学生教学,多数学校还是出于经济的原因,希望能够通过留学生招生追求经济效益,对于留学生教学资源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应该加认识到留学生教育对河南省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大对留学生教学的投入,从教学环境、图书馆书籍类型等方面入手,建设具有中原文化的特色教学环境,例如建设武术教室、加大购买留学生汉语学习相关书籍的力度等,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到河南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依托中原文化资源,加强实地教学。2008年9月,经国家汉办批准,河南省教育厅依托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建立了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成为全国19所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的其中一个。这就证明了“少林”已经成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一个部分。实际上河南省还有很多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为留学生教育文化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河南省每年举办的“黄帝故里祭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根亲文化节”、“神农文化节”、“仲景文化节”等,带领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中原文化氛围,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能够联系起来。
联系特色电视节目,打造中原特色品牌。河南省有许多较为成熟的特色电视节目,例如“梨园春”、“武林风”等;还有一些介绍地方特色小吃的节目,例如“香香美食”等。依托已有具有浓郁中原文化特色的电视节目,让留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有机会在这样的节目中出现,展示学习到的文化知识或者一技之长,这不仅可以为节目的宣传起到一定的作用,还可以更加积极有效地促进中原文化特色品牌留学生办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加强留学生学习期间医疗、安全保险等相关工作的管理。虽然河南省的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规模较小,但是留学生的安全和医疗保险等问题不容小觑。打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留学生办学模式除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展示教学效果,还要做好留学生的安全和医疗保险等管理工作,为建设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留学生教育做好保障工作。
中原文化对于留学生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且在留学生教育中形成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只要我们能够树立中原文化特色教学的办学思路,依托已有的中原文化资源,探索实践行之有效的中原文化教学方法,在不久的将来,中原文化一定会成为河南省留学生教育的一个“标签”,为促进河南省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EB/OL].(2010-09-2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50/201009/108815.html.
[2]刘同般.论中原文化的特点及继承和发扬中原文化的基本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64.
[3]王斐.论汉字艺术成为中原文化产业品牌的可能性[J].美与时代(上),2012(3):81.
[4]吕振华,田歌.中原文化推广的一个全新视角[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