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校特长生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2013-08-15 00:54:04陈海洋马金海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艺体特长生特长

陈海洋,马金海,杨 军

(重庆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重庆 400054)

《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建立有利于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开展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建立一批改革创新试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学校、教学改革创新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基地。加强高等学校学生通识教育,深入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建立一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因此,高校特长生的培养,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立精神,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了推动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活跃高校的文化艺术氛围,切实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着力营造高校更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并且,高校特长生的招收,对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引导作用,真正能够做到“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对中学素质教育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特长生培养的现状

全市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市属普通本科院校中推出了特长生招生的专题项目。全市特长生总共分为三个大的类别。第一类是综合类特长生,这类特长生主要招收高中阶段参加以下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获得优异成绩者:1)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获得科技发明、科技实践活动和科技论文全国一、二等奖;2)获得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者;3)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含提名奖);4)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国际金、银奖和全国一等奖获得者;5)全国创新与实践活动大赛程序设计、机器人比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6)全国青少年电脑活动全国一等奖获得者;7)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者(如果是数人共同的发明,仅第一发明人有申请资格);8)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个人项目三等(含)以上奖项获得者。第二类是艺术特长生。主要招收:1)参加教育部批准的具有艺术特长生招生资格的高校组织的艺术特长生测试合格,且经教育部“阳光招生”平台公示者;2)高中阶段参加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市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表演类三人(含)以下项目获二等奖(含)以上,并在“重庆市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网”公示者。第三类是体育特长生。高中阶段参加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体育局联合举办的中学生体育竞赛在田径、游泳、篮球、武术、羽毛球、网球、艺术体操、健美操8个项目和市运会在田径、游泳等量化项目中获得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并经市教委、市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测试认定者(集体项目仅主力队员有申请资格)[2]。

自从市属本科院校招收特长生以来,各校的艺术体育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校园人文气氛更加浓郁。学校整体艺术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所招收的艺术特长生已成为学校开展文艺活动的主力军,对于推动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体育运动竞技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特长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全市特长生的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就目前来看,特长生的招收和培养面临诸多问题。

1)特长生的招收上数量极少。虽然有两大类别,但是,从整个重庆的普通本科院校来看,通过这几年实际招收到的学生来分析,绝大多数还是艺体特长生。全市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参加招收特长生的高校有10所,但三年一共才录取特长生198名,其中创新类只有11个人,仅占5.5%。创新人才录取的比例极小。再有,就拿目前的艺体特长生来看,虽然三年10所高校一共录取了187名,平均分到每所高校。一所只有18名,而且,还有这样多的项目,加上高校之间的知名度的高低,录取人数的不平衡。相当部分高校实际录取到的艺体特长生少得可怜,对校园的文化建设的影响带动作用有限。

2)特长生的招收对普通中学开展素质教育的带动作用力度不够。我们间接对一些高中学校进行过调查。全市的特长生招收工作,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全市相当多的中学教导主任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特长生招收项目,既然不知道,也就无从谈起如何在中学里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特长;二是对于部分基本了解特长生招收项目的中学,因为录取的数量太少,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在与他们进行交流时,他们说:“我们可以算算账,三年的时间,我们全市高考有60万人参加,特长生的录取才198人,仅占0.03%,这个比例,对于中学来讲,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确实,我们的特长生招收,如果没有新的突破,很难得到中学教育的重视,这样一来,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引导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3)特长生的培养机制不健全。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目前高考制度的引领作用造成的,因为各中学为了适应现行的高考制度,高中教育阶段目前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没有建立起适合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机制,更主要的是没有形成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氛围。其次,特长生招收的门槛比较高,目前创新类招收文件中列出的项目除了一项是市长提名奖外,其余都必须要参加全国竞赛获得的一等奖或二等奖才能达到报名的基本要求,艺体类特长生中,艺术特长生的门槛要求非常高,很多考生是望尘莫及。第三,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氛围没有形成,没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三、特长生选拔和培养的对策

我们应认识到: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艺术家、奥运冠军等拔尖人才,仅仅用带有科举烙印的常规教育模式是培养不出来的。所以在学校教学教育中如果用统一的模式来培养学生,无疑是对学生特长的扼杀。每个特长生都渴望自己的特长潜能在学校中得到培养和发展,这是人生的本能的需求。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满足这种需求,为这些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认为,要真正建立起全市特长生的培养机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在特长生招收的政策上有较大的突破。重庆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很多政策是可以有所突破的,又加之有两江新区的优惠政策,应该可以在高等教育招生改革中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政策的导向往往能够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但是政策的力度太小,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认为,第一,市教委、市科委应该联合起来,制定全市特长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特长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熟阶段的特点,分别制定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特长生的培养和选拔要求。广泛开展一系列的特长生培养和选拔活动,真正做到多元化、多样化地培养人才。第二,高校招生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像艺体招生一样,全市应该成立特长生考核机构,鉴定不同类型的特长等级。市教委、市招委应该修订特长生的招生政策,适当地放宽特长生的选拔条件,扩大特长生的录取比例。

2)每所学校都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和特点来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因为特长生指的是在一定领域有特别才能、特别兴趣、特别专长并有可能取得成果的潜力的学生,学校要鼓励和支持特长生的发展,积极为特长生发展创造各种必要条件,培养特长生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每所学校都应该建立起特长生的培养机制,将特长生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开展有机结合,为特长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学校还应该建立起特长生培养的评价考核机制,把特长生的培养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普通中学阶段,学校应该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建立起适合特长生成长的兴趣小组。因为具有独特潜质的中学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不相同的。这些学生有的喜欢理科,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动脑,而且在同样的学习任务面前,其理解与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快慢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一听就懂,有的学生要花很多时间反复操练才能掌握。这些学生的特征非常明显,一是他们具有独特性,他们在自己所擅长的潜能方面,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于普通学生;二是敢于质疑,经常质疑,敢于对知识进行反思,不迷信书本和教师;三是敢于冒险,他们对自己喜爱的知识领域,敢于探索和实践;四是具有首创性,由于兴趣专注,他们所思考的问题、做出的判断、价值的取向,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如果对这些学生引导得好,培养方法得当,相信他们走入社会,就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或奇才。通过培养和选拔机制的建立,让更多具有特长的中学生能够脱颖而出,也为高校能够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选拔招收特长生奠定基础。

在高校阶段,第一要抓好特长生的选拔工作,高校应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仅以总分作为录取唯一标准就会埋没具有特长的人才。因此应改变现行的总分录取模式,实行(多标准)综合录取模式。目前特长生的选拔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现行的高校招生录取政策,制定相应的录取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特长生来报考学校。如重庆理工大学为了吸引特长生报考学校,对于获得科技发明奖或者符合条件的特长生,进校后可以任选专业,另外还给予5 000元的新生特别奖学金[3]。另一方面是制定特长生的选拔条件,在每年招收的新生中进行选拔。第二要建立起特长生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氛围。高校特长生的培养分为两个部分,对于创新类特长生的培养,最好采用导师制。如果采取导师制,必须做到三点,一是高校领导对实施特长生导师制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因为这种模式的成本是比较高的,经济上的支撑是该项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二是加强组织领导,特长生导师制是依靠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开展工作的,需要组织领导,明确管理责任,建立管理机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相关政策,在组织和制度上为特长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三是导师的选拔至关重要,特长生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校要建立起特长生导师的选拔和退出机制。对于艺体特长生的培养,要建立起适合他们成长的训练机制,高校特长生首先是某个专业的学生,其次才是某个方面的特长生。在培养和训练他们的特长时,还要保证他们具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到达毕业要求。

3)加大对特长生的宣传力度。首先要从招生宣传上下工夫,因为特长生的培养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基础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政策文件、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等途经进行广泛招生宣传。

四、结束语

时代在飞速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特长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来需要的人才是多规格化,这就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因此,对特长生培养,既是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制定《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意见[Z].渝府发〔2009〕4号,2009.

[2]重庆市大学中专招生委员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重庆市2012年市属普通高校招收特长生的通知[Z].渝教招考〔2012〕3号,2012.

[3]重庆理工大学2012年特长生招生章程[Z].重庆理工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艺体特长生特长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如何深化艺体教育创办特色学校
读与写(2019年17期)2019-11-27 07:03:32
星湾学校:艺体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44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中华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48
河南严格规范招生行为 小升初特长生比例降至5%
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5:55:04
让女儿快乐学“特长”
LED照明在井冈山特长隧道的应用
别让速成“特长生”损害高考公平
如何判断孩子的兴趣与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