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汇歧义的测试方法

2013-08-15 00:50向小蕊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词项测试法歧义

向小蕊

(南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论词汇歧义的测试方法

向小蕊

(南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从歧义测试的角度出发,指出了以往间接测试法在对词汇歧义进行判断时存在的弊端,并通过具体的语例论述了直接测试法在词汇歧义测试中的运用以及应该遵守的原则,以使我们能更准确地判断英语中的词汇歧义,并将其与词汇的概括性区别开来。

词汇歧义;间接测试法;直接测试法;原则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句子中歧义的产生有许多不同的原因,我们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纯粹的句法歧义(pure syntactic ambiguity)。如:old men and women;Chinese silk dress.

第二种,类句法歧义(quasi-syntactic ambiguity)。如:a blue ball-point pen.

第三种,词汇—句法歧义(lexico-syntactic ambiguity)。如:I saw her duck;I saw the door open.

第四种,纯粹的词汇歧义(pure lexical ambiguity)。如:We reached the bank.

纯粹的句法歧义,指对一个句子的不同理解完全源自对句子组成成分组群划分方法的不同,而构成句子的词汇单位却是完全相同的,如上面提到的“old men and women”中old既可以只修饰men,构成(old men)and women组群,又可以同时修饰短语men and women,构成old(men and women)组群。类句法歧义与词汇歧义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又不是词汇歧义,因此我们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我们无法从句法层面为其提供直接的解释,尽管两种意义不同,但词汇构成完全相同,句法组合也一样。但它们却不是词汇歧义,因为歧义的产生不是由同一个词语的不同意义产生的。如a blue ball-point pen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表面涂成蓝颜色的圆珠笔,即a ballpoint pen painted blue;一种是写出来的字是蓝颜色的圆珠笔,即a ball-point pen that writes blue。在第二种解释中,我们可能会认为a ball-point pen指的仅仅是笔芯,其实不然;无论在哪种解释下,a ballpoint pen都应该指圆珠笔这个整体,blue一词既可以修饰和它共同出现的名词整体,也可以修饰整体中最凸显的部分或者功能。词汇—句法歧义,指歧义的产生是词语的不同解释和句法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纯粹的词汇歧义,顾名思义,就是指句子的不同理解是单纯由歧义造成的[1]。

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第四种歧义——纯粹的词汇歧义,以及对这种歧义作出判断时涉及到的测试方法。

1 歧义的间接测试法

当一个词项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出现时,要判断这一词项是否具有歧义性,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找出它与其他词项不同的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可以是聚合式的,如近义词、反义词等;也可以是同源的,即两个词的词根相同,词性不同,如compel,compelling;demand,demanding[2]。我们把这种对歧义进行判断的方法称作“间接测试法”。下面我们将通过三个测试来说明这种方法在对“歧义”进行测试时存在的缺陷。

1.1 近义关系

如果某个词项有一个对应的近义词,而这个近义词与在另外一种语境下和这个词语在词性、词形上完全相同的另外一个词语不构成近义关系,那么这个词语就是有歧义的。例如“matchstick”,是下面例(1)中“match”的近义词,却和例(2)中的“match”不构成近义关系;同样,“contest”是例(2)中“match”的近义词,却和例1中的“match”不构成近义关系。

(1)She lit her cigarette with a match.

(2)It is a wonderful football match.

根据间接测试法的原则,“match”一词是有歧义的,因为在两个句子中同一个词语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意思。

1.2 反义关系

如果某个词语有一个对应的反义词,而这个反义词与在另外一种语境下和这个词语在词性、词形上完全相同的词语不构成反义关系,那么这个词项就是有歧义的。例如“dark”一词,是下面例(3)中“light”的反义词,却和例4中的“light”不构成反义关系;同样,“heavy”是例(4)中“light”的反义词,却和例(3)中的“light”不构成反义关系。

(3)It is a light-colored dress.

(4)The case is surprisingly light.

同样,依据这种方法来判断的话,“light”一词是有歧义的,在两种不同的语境下它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意义。

1.3 同源关系

如果某个词项有一个对应的同源词语,而这个同源词与在另外一种语境下和这个词语在词性、词形上完全相同的另外一个词语不存在同源关系,那么这个词项就是有歧义的。

(5)My horse is ill so I can’t race it.

(6)The law forbids discrimination on the grounds of race and religion.

动词“race”和名词“racing”与例(5)中的“race”在词源上是相关联的,但和例(6)中的“race”不存在词源关系;同样,形容词“racial”和“racist”与例(6)中的“race”是相关联的,却和例(5)中的“race”不存在词源关系。按照上述测试方法“race”一词是有歧义的,因为在不同语境下形式相同的同一个词语的词源关系不同,表达意义也不同。

但这种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因为如果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近义词、反义词或同源词,歧义只是众多可能解释中的一种。假设有一个词语W,在语境1中和另外一个词项A(1)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关联,但在语境2中却不再和A(1)有关联,而是和另外一个词语A(2)存在语义关联,对于W在语境1和语境2中存在不同的对应关系词项,至少有三种原因。其一,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歧义。其二,是语境1和语境2对词项W的意义进行了调整(modulation),突出了它的某些语义特征,却弱化了另外一些。例如:

(7)The monarch of the small country is pregnant.

(8)The boy’s uncle is the reigning monarch.

例(7)中“monarch”的近义词是“queen”,而不是“king”;例(8)中的近义词是“king”而不是“queen”。显然上述情况并不是由于歧义引起的,而是源于语境对意义的调整,前者突出了女性的特征,后者突出了男性的特征。其三,是词项A(1)和A(2)分别受到语境1和语境2的限制,而W却在两种语境下都可以使用。例如“thin”一词,在词组“a thin woman”中的反义词是“fat”,而在“a thin tree-trunk”中的反义词却是“thick”,但这既不是由于“thin”的歧义性引起的,也不是由于语境对词项的不同意义进行调整造成的。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若一个词项在不同的语境中存在不同的语义关系,并不能说明它是有歧义的,而且这种方法有时会导致悖论,因为有些词语即使在不同的语境中和同一个词语存在某种语义关联,它本身仍然是有歧义的,例如“thin”一词在“a thin soup”和“a thin tree-trunk”中的反义词都是“thick”,但这个词语本身是有歧义的,因为前者表示“稀的”,后者表示“细的”。因此我们应该寻找独立的论证方法对一个词项的歧义性和概括性进行判断[3]。

2 歧义的直接测试法

对歧义进行测试时有三条基本原则,若一个词项是有歧义的,它应该满足三条基本原则中的任意一条。

2.1 原则一:不完全受语境控制

一个歧义词的意义不像对一个普通词语的解释那样源于语境调节,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受语境控制的。也就是说,处于一定没有歧义的语境中的歧义词,传递的不只是这个词语独立于语境的意义和语境的语义特征。相反,源于语境调节的词语的解释,其全部信息都来自它独立于语境的意义和语境的语义特征。如:

(9)I washed and polished the car.

对于例(9)的解释是“washed”和“polish”这两个动作的对象只能是“车的表面”(即the surface of the car),而不是车的各个部分,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car”一词的概括意义和语境的语义特征,在这里关于“car”的基本常识内嵌于“washed”、“polish”和“car”等词传递的意义。在上面例(7)中,由于语境对“monarch”一词的限制作用,我们可以完全肯定这里的“monarch”就是“queen”,如果用“sovereign”、“supreme leader”等词语来替代它的话,我们仍可以对这个词语作出类似的解释,不存在意义的丢失。下面我们用对例(7)解释的方法对下面的句子进行分析:

(10)My husband works in a big bank.

(11)I can swim over to the opposite bank of the river.

首先,我们要选择“bank”一词不依赖语境的近似表达方式“place”,然后用“place”来代替“bank”,与原句进行对比:

(10*)My husband works in a big place.

(11*)I can swim over to the place of the river.

经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后面两个句子存在明显的信息丢失,因此我们就不能说对“bank”一词的解释源于对其概括意义的语境调节,而是由于不同的语境选择了它的不同意义。从原则上讲,所有有歧义的表达方式都应该具备这一特征,即语境只是激活了事先就已经存在的诸多语义特征中的一个,而且被激活的语义特征不是完全受语境控制的,这一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认识到这一点对歧义词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3]。

2.2 原则二:具有独立的可最大化的特征

第二条判断歧义的标准是:歧义词的不同意义具有独立的可最大化的特征。如:

(12)Mary likes mares better than horses.

根据语境我们可以作出推断:“horses”指代的应该是“公马”(stallion),但实际上这种解释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按照最大化标准“horses”包含了“mares”,这种解释方法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这一词语的前面加上限定词,变为“those horses”、“my horses”等,这种矛盾性就会消失,因为此时的“horses”代表的就是“公马”(stallion)。但下面将“horses”与“dog”这两个词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两者的区别:

(13)Mary loves dogs.

在这个句子中,“dog”一词代表的是它的概括意义,若硬要把它理解为“male dog”或“female dog”都是不合常理的;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dog”一词是有歧义的,正是由于“dog”存在两种独立的意义,而且每种意义都具有可最大化的特征,才导致了下面对话歧义的产生:

(14)A:Is that a dog?

B:(ⅰ)Yes,it’s a Beagle.

(ⅱ)No,it’s a bitch.

如果现实中的“dog”是只母狗,B的两种回答都是正确的,关键在于他选择了“dog”的哪种意义,如果选择了“dog”的概括意义就会用“Yes”来回答,选择了它的具体意义“male dog”就会用“No”来回答。下面例(15)中的问题就不能同时用“Yes”和“No”来作答:

(15)A:Is the subject of the novel a monarch?

B:(ⅰ)Yes,it’s a queen.

(ⅱ)*No,it’s a king.

在这个问题中,无论小说的主人公是“queen”还是“king”,都只能用“Yes”来回答,因为“monarch”一词只有一个概括意义,当对它最大化后同时包含了“queen”和“king”两种解释[4]。

2.3 原则三:相互独立的意义彼此排斥

第三条判断歧义的标准是:一个歧义词所包含的相互独立的意义是彼此排斥的,因此这些不同的意义不能被同时激活。但有一种例外:若某一语境同时激活了一个词项的不同意义,就产生了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轭式搭配”(Zeugma),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两种意义同时都被激活,可以通过并列法和前指替代法来实现:

(16)Mike and his money is short.

(17)Mike is short;so is his money.

句(16)中的主语“Mike”和“his money”分别选择“short”一词的两种不同的意义;而句(17)中的“so is”是一个前指替代动词短语,也就是说,它的指代特征是通过前面提到的动词短语间接实现的,这一短语就是“is short”,但它分别与两个主语“Mike”和“his money”搭配,前者指“Mike身材很矮小”,后者指“Mike的钱很短缺”。但并不是说任何词语都能产生“轭式搭配”(Zeugma)这种表达效果,其条件是两种意义是不同的,而且又都是切合语境的:

(18)My cousin,who is going to have a baby,works in the same company as Tom’s,who is a father of two kids.

在这个句子中,Tom’s通过前指替代指的就是“cousin”,通过语境我们可以明确判断出两个“cousin”的性别不同,但这个句子并没有运用“轭式搭配”,因为“cousin”一词不包含“male cousin”和“female cousin”两种意义。

3 歧义测试中的特例

我们上面提到的歧义测试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往往会遇到一些特例,尤其是原则三中提到的不同意义的相互排斥性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遇到不少难题。在某些语境下,谓语的作用对象存在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蕴含关系,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不同意义的对抗性消失。例如,当我们触摸桌面的同时也触摸了桌子;当一个人清扫地面的同时,也清扫了房间。例如:

(19)Did the cat go through the door?

如果用Yes/No测试法,我们会发现这个句子是有歧义的,因为它既可以用Yes回答,又可以用No回答,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door”一词的出现,当用Yes回答时是因为猫洞(cat flap)在门上,从猫洞穿过也就是从门穿过;但确切地讲,猫洞(cat flap)并不是门,所以又可以用No回答。下面我们仍然以“door”为例来说明这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0)The door was smashed in so often that it had to be bricked up.

显然在这个句子中,第一个“door”指的是“门板”(door panel),而“it”代指的却是“门口”(doorway),但我们却不能把它当作“door”一词产生的不同意义,它们之间也不存在相互对立的关系,因为前者和后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对这类歧义进行测试时,语境不应存在蕴含关系,而应该选择将不同意义分离的语境[5]。

4 结语

我们从歧义测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以往对词汇歧义进行判断时采用“间接测试法”存在的问题,并举例论证了运用“直接测试法”对歧义进行测试时应遵循的三条原则。但是当对一个词语的歧义性进行判断时,如果它的不同意义之间不存在相互排斥的关系时,不能过早地下结论,把这种现象归结为由词语的概括性造成的,而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寻找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但在一般情况下,上述三条原则还是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对词语的歧义性作出判断。

[1]Muzzillo Jeanne Smith.Positive Effects of Ambiguity When Created By Rhetorical Devices:To Be Or Not to Be[J].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2010(67).

[2]王丽丽.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歧义现象[J].中州大学学报,2008(6).

[3]Bucaria Chiara.Lexical and Syntactic Ambiguity as a Source of Humor:The Case of Newspaper Headlines[J].Hum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2004(3):279-309.

[4]Areas Da Luz Fontes.Working Memory Influences on Cross-language Activation during Bilingual Lexical Disambiguation [J].Bilingualism:Language & Cognition,2011(14):360-370.

[5]Lauri Karttunen.Word Play[J].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7(33):443-467.

On Testing Methods of Lexical Ambiguity

XIANG Xiao-r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473061,China)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isadvantages of indirect testing method in judging lexical ambiguity,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direct testing method and the principles throughout this method,which aims to help us judge English lexical ambiguity more accurately and distinguish it from lexical generality.

lexical ambiguity;indirect testing method;direct testing method;principle

H313.2

A

1009-3907(2013)01-0051-04

2012-09-08

向小蕊(1980-),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与语义学研究。

责任编辑:

柳 克

猜你喜欢
词项测试法歧义
奥卡姆和柏力对简单指代划分的比较*
eUCP条款歧义剖析
自然种类词项二难、卡茨解决与二维框架
伊士曼展示其耐受医用消毒剂的新一代聚酯——四步测试法显示伊士曼MXF221共聚酯具有出色的耐化学性
English Jokes: Homonyms
新型混合材料咀嚼效率测试法
电气化铁路轨道电路绝缘电压测试法的研究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基于D-最优化理论的陀螺仪力矩反馈测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