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野下的“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新

2013-08-15 00:51姚晓琳彭晓英卜东东彭璐璐
关键词:价值观情感心理

姚晓琳 彭晓英 黄 卫 卜东东 彭璐璐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价值观是支配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新一代“90后”青年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思想价值取向更趋向于多元。因此,对“90后”大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是引领他们完善自我、担当重任的保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诸多教育者也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进行探讨,但基于价值观形成有其特有的心理基础,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了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一些心理学思考。

一、心理学视角中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标准,是人们用来区分是非好坏并指导其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1]。价值观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信念、理想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

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主要表现为[2]:首先,需要与价值观紧密相连,它是构成价值观的心理基础,是个体进行价值判断的感性基础。一方面,价值观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没有个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及价值观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又对个体的需要起着调控作用;其次,认知是构成价值观的又一重要成分。从根本上说,价值观主要是要求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既是一种认知活动,又要求获取足够的信息。而要获取足够的信息又必须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这一切都是个体心理系统中的认知成分。最后,价值情感体验是影响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价值观的认知成分同纯知识性的认知是不可等同的,因为价值判断,无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都伴随着一定的价值情感体验,正如与信念相伴的确信感,与理想相伴的憧憬感,与信仰相伴的神圣感等等都是价值情感体验。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久且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在其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价值观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尤其在全球化时代和急速变迁的社会背景下,大学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在面对人生考验时作出适当的判断和应对。

二、“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有研究者通过对在校的“90后”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价值观具有群体性特征,价值观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政治观念淡薄,理想追求淡化、关注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重视知识才能,轻视道德品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兴起[4]。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不仅只是与“90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环境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目前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有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

1.价值观教育方式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它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它是构成价值观的心理基础,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选择。“90后”大学生是在新兴电子产品及互联网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富于创造、学习能力强是他们普遍的特点。对于现状,通常认可度较低,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5]。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中的价值观教育与“思政课”(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紧密相连,常常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及基本理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方面。这些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和正确性是无容置疑的,然而在内容安排上却有失偏颇,忽视了层次性,急于求成,甚至出现内容序列的“倒金字塔”现象。此外,内容长期不变,排斥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价值观,甚至对于流行于青少年生活中的那些已具较大影响力的价值观视而不见;这种价值观教育方式显然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抵触情绪较重,从而致使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的实施途径。

2.价值观教育没有顺应90后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

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综合作用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内化过程即是人们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就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自我意识与自主意识显著增强,可是其思想和认识还不够成熟,心理的发育正趋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这种不平衡性影响着其心理和认知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仍然是以讲述为主,从理论到理论,只注重观念、命题、体系的阐释,以抽象空洞的概念为满足,大学生对其还是死记硬背、抽象记忆。主要实施方式仍然是灌输,在学校则主要通过教师、教材,以知识传授、计分考试等形式自上而下的灌输。与此同时,舆论宣传部门还常常辅之以运动式的价值观教育活动,来强化价值观教育、强化主流的价值观。这样的方式没有考虑到对象的接受规律,仅是施教者的一厢情愿。教师大多还是“我说你听,照本宣科”,学生仍然是“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显然,高校采取的纯粹灌输式教育和以教材为本的教育方式是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

3.教育者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不足

情感作为一支强大的、能够影响人们身心的精神力量,在人们的现实和精神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价值观教育来说,也是一种主要的非智力因素。90后学生,由于环境优越,加之独生子女多,家长千依百顺,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独断专行等不良个性品行。而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国大学管理具有功利主义倾向,大学的教育也呈现实用主义的倾向。一些大学不断向教师强调“产出”和“成果”,导致了教师的实用化倾向,不能一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不主动关心学生,缺乏强烈的责任心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对学生情感投入不足。而且,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并没有把如何培育发展学生的情感作为核心目标,忽视了价值观的情感内化能力,往往以教多少知识,培养多少行为,参加多少活动为满足。然而,价值情感体验是影响价值观的重要因素,缺乏情感的价值观教育实际是苍白的。此外,目前我国高校不同类别的教师各司其职,专业课教师通常认为已有辅导员等负责道德教育,因而把价值观教育从自身的学术责任中剥离,甚至忽略自身在道德上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而一些本科生导师更是对自身职责相当模糊,最后变成走过场。总的来说,高校在大学教师发展上做得远远不够,教师对自己在价值观教育上能做什么缺乏共识,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不足。

三“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

1.价值观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并提升潜在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从需要层次理论去探究教育方式应首先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才能被其内化为道德价值观念。“90后”只对那些能够真正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信息和领域感兴趣,他们在思维领域发生的种种变化无一不是和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的现实需要密切相联。心理需要不仅决定着“90后”大学生的行为方向和追逐目标,而且还是维持具体行为的动力源泉[6]。因此,90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并提升潜在需要。在价值观教育内容上,要贴近“90后”大学生的生活,符合其主客观需要。“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思想活跃和开放,追求新奇和独立,竞争意识和选择意识增强,注重实际和个性发展,因而这就要求价值观教育必须适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将“教师言传口授”与“学生能动思考”有机结合,贴近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思维习惯,让真理为大学生从乐闻到信服;其次,必须不断地更新原来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吸收理论界和其他学科的新成果、新发现,并及时地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去,对于课本以外的学生及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要讲解,因为只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此外,还要注重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潜在需要,组织一系列创新性校园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际参与中获得自我提升。

2.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从心理发展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这一阶段大学生会迅速成长成熟,尤其是认知心理会迅速发展,并表现出明显的特征。首先,思维的独立性增强,他们不仅善于理解知识,而且善于获取知识,由于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成才需要和心理渴求,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未知领域。其次,辨正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他们用辩证逻辑思维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进行分析就能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面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最后,创造性思维逐渐确立,具有敢于求新、富有创造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必须适应当代“90后”大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特征,价值观教育方式要勇于创新。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传授和讲座报告,还应该契合当代“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网络等新媒体的育人功能,借助于BBS、QQ、博客、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加强主流道德价值观的传播,提升其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效应。只有把握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发展,适应和利用这种发展,才能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管理,促进他们的发展。

3.重视价值观教育中的情感性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沔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情感上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在价值观教育中要重视情感性因素。首先,在价值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教师的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真诚地关爱学生,对学生抱有信任感、期望感、责任感。这样,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在专业课教育中,要贯穿价值观教育,教师要把培育发展学生的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要将价值观教育与自身的学术相结合。价值观教育不仅仅只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专业课教师要改变“上课教学、下课走人”的现状,要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甚至生活,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学生,关心学生。再者,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状态。积极的情感状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充满自信,对学习有兴趣,自尊心和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有正常的归属感,安全感等等。这些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培养积极的价值观的基础。总之,重视价值观教育的情感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消除价值观学习过程中的不屑态度,从而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1] 黄希庭,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2]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3] 蔡敏娟.浅析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9).

[4] 韩巍岩,论高校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对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2(8):280-282.

[5] 舒卷.“90”后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成因及文化育人机制研究 [J].剑南文学,2012,10:386-387.

[6] 尹凯丰,等.“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2):136-138.

[7] 刘志坚.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德育低效反思[J].南华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8,1:76-79.

猜你喜欢
价值观情感心理
我的价值观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心理感受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