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教工幼儿园 黎 清
区角活动给了幼儿更多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和玩伴的机会,使不同智能倾向的幼儿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进行活动,这就使他们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活动的快乐。然而当我们从“互动”这个角度来审视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表现时,发现存在以下的问题和困惑:
其一,幼儿更多的是独自活动,与同伴的交往合作相对不足。活动中,幼儿的关注点往往只在自己的操作上,而不太在意其他幼儿的活动。有时候看似几个幼儿在一起进行着同样的活动,但实际上幼儿也只是在同伴旁边玩,并没有积极有效地互动。还有一些幼儿由于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活动材料,就独占、争抢玩具,同伴间的冲突时有发生。
其二,幼儿似乎更喜欢与老师交流,而同伴间的对话则相对较少。在区角活动中,幼儿一旦有了新发现或是完成了某项作品,总是最先告诉老师:“我的豆子发芽了。”“老师,看我的画”……经常出现多个幼儿争着与老师交流的现象。而且不少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纠纷时不是告状就是以“武力”来解决,遇到困难也只知求助于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当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帮忙。
其三,幼儿似乎不喜欢做“听众”,同伴间缺乏互动式的交流。观察幼儿在交流分享环节中的表现,可以看到,幼儿要求“发言”的愿望很强烈,但是当某个幼儿在讲的时候,很多幼儿往往不注意倾听,或显得心不在焉、无所事事,或东拉西扯,多违规行为。即便是在自由交流时,幼儿也只是选择身边的幼儿或是自己的好朋友,互动交流的范围很局限。
上述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一方面幼儿之所以选择与老师而非同伴互动交流,其目的无非是更期待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尽管老师的回应可能只是诸如“你真能干!”“你真聪明!”之类的空洞又毫无个性的夸奖之词,但幼儿仍会视为莫大的荣耀。另一方面,幼儿的确缺乏与同伴交往互动的意识与能力。现在的孩子都是祖辈、父辈围着转的小太阳,他们常常处于“中心”地位,身上或多或少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社会化进程的表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幼儿同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有利于摆脱老师包办或幼儿各自为阵的局面。这不仅对区角活动的开展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而且还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为此,我们应重视幼儿同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探寻幼儿间的有效互动行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有想法才有行动,因此激起幼儿与同伴交往互动的愿望是非常要紧的。
我们在幼儿区角活动的创设上突出了“开放性”、“丰富性”。比如根据主题的内容,要求创设语言区、数学区、音乐区、美工区、健身区、表演区、科学区等活动区角。为了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空间,我们根据活动的需要、空间大小、位置高低分割活动区角,以便幼儿选择、取放和交往。并充分利用活动室、午睡室、走廊或楼梯拐角、室外场地等场所,因地制宜设置开放性的环境,使幼儿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引发与同伴一起玩的意识。
我们力求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活动心理氛围,这样有助于幼儿产生乐于交往、主动交往的倾向。区角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以及玩伴等,还可以自行安排活动空间,这般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同伴间互动的产生。
作为活动支持者、引导者的老师,当幼儿表现出互动意识,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们能商量着玩,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不错!”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以及轻抚幼儿的脑袋、对幼儿微笑、翘起大拇指等行动,都能让幼儿感受到极大的鼓励,从而进一步强化互动的动机,并且愿意更多地、自觉地表现出互动行为。
愉快的交往互动经验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被同伴接纳、喜爱的快乐,提高幼儿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互动的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要让幼儿更多地、更充分地体验到同伴交往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比如班上的涵涵,她会讲很多故事,可是她又是一个比较内向、胆小的女孩,只喜欢自顾自地在语言区看书,而不参与同伴间的讨论。但是在一次以“牛奶多多”为主题的区角活动中,涵涵在同伴恳切的邀请声中,鼓起勇气,讲了一个《彩色牛奶》的故事,逗得同伴笑得前俯后仰的,还吸引了很多原来在其他区角玩的幼儿也来请她再讲一遍。自此以后,在语言区常常会看到涵涵在给小朋友们讲故事。
在区角活动中,常常会看到,幼儿双方会因一个玩具或是意见不一致产生矛盾冲突,导致活动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帮助幼儿提升与同伴交往互动的能力势在必行。
要协商、要交流、要互动,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有时,幼儿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想法表达不清楚,而引起同伴的误解,造成冲突。因此,学习一些交往用语、促进幼儿间的言语互动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以幼儿喜欢的故事、儿歌、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幼儿学习一些交往的常用语言。如邀请语:“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我们一起玩,好吗?”……商量语:“好不好”“行不行?”“可以吗?”“还需要什么?”“能借我用一下吗?”“我们交换一下,好吗?”……在表示关心别人时,可以说“我来帮助你吧”;在拒绝同伴时可以说“我不想”、“我还是喜欢这样”等。在区角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用礼貌用语。久而久之,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多了,互不搭理的少了,协商讨论的多了,争执冲突的少了。
若幼儿没有安静地、用心地、仔细地“倾听”习惯,大家都乱插嘴、抢着说,那场面肯定特混乱,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为了帮助幼儿养成倾听的好习惯,首先要让幼儿明白随便打断别人的话是不礼貌的,而且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千万不要做“多嘴的八哥鸟”,因为它不管什么事情都要插嘴乱说,把事情搞糟,所以同伴们都不理睬它了;也不要学《小猴吃瓜果》故事中的小猴子,因为那只自以为是的小猴总是不认真听完小动物们的忠告,所以什么瓜果的美味也没尝到。此外,我们还在语言区专门开辟了“广播角”,当小喇叭广播开始时,“播音员”可以先藏起来,再说:“猜猜我是谁?”一来吸引听众,二来还可以考考小伙伴的听力。这个游戏孩子们乐此不疲,自觉地当个文明的小听众或做个能说会道的播音员。
帮助幼儿掌握一些观察的技巧,除了提高幼儿对“物”的关注力外,还要让幼儿知道可以从同伴的行为表现中“看出”他们的想法,并借此寻找最佳的互动方式。在幼儿同伴互动过程中,不论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都是幼儿,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产生互动行为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因为是孩子,他们是喜欢“凑热闹”的,也因此他们会为了同一玩具而争执、打闹,这时幼儿若善于“察言观色”,采取协商的办法,往往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如有一次,奇奇和阳阳在科学探索区玩“泥鳅搬家”的游戏,奇奇觉得阳阳手中的带有漏洞的勺子很好玩,也很想要,可奇奇正玩在兴头上,就是不让,这时候阳阳只能放弃了,等看到奇奇露出玩腻的迹象时,再提出“让我也玩玩”的要求就立马奏效了。
在双向互动中,要调动幼儿的情绪,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自然地交流、协商、合作,甚至自行制定规则,相互取长补短,以实现真实有效的幼儿同伴互动。
新颖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一些需要与同伴相互配合才能玩起来的材料则是驱使幼儿双向互动的原动力。例如,建构区中新投放了一组“火车”,幼儿可以自由拼搭。新玩具的出现很快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几个孩子一进入该区角就你一节,我一节,一下子就把一筐玩具瓜分了。结果他们的“火车”成了“汽车”,拼起来的铁轨也都只有一小段,车没开一会就翻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舍不得放弃自己手里的玩具,都希望别人把玩具给自己。在“我们一起玩”的提议下,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铁轨和车厢相互连接,这时一个环形的铁路就诞生了。孩子们跳着叫着,高兴坏了。可是矛盾再次出现了,大家都想先玩,怎么办呢?还是辰辰办法多,他说:“我们投骰子吧,谁的点子大,就谁先玩!”他的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几个人轮流着高兴地玩了起来。
每个幼儿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自然在同伴互动中的表现也就各不相同。就说男孩和女孩吧,他们的喜好就不太一样,男孩子喜欢在建构区、科学发现区里玩,而娃娃家、小舞台等区角常常是女孩们的天下,这些差异也就促成了男孩与女孩间互动学习的一个空间。如引导男孩子到娃娃家去“修理”家电,从而一起玩扮家家的游戏,相互学习。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野下,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智能强项或是弱项,这样就形成了孩子间互动学习的资源。充分利用每个幼儿的智能所长,让他们当“小老师”,如语言发展好的幼儿让他们来教同伴念儿歌、讲故事;善长运动的幼儿让他们当“教练”,教同伴拍球、跳绳……达到强弱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小老师们”各显其能,他们的作用不可小视,既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又可以让老师从分身无术的窘态中解脱出来。
冲突在幼儿同伴交往中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幼儿之间的一种相互对抗状态,其表现有攻击、争抢、吵闹等。有时冲突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消极的、破坏性的,但要是能在冲突发生的过程中,因势利导,鼓励幼儿相互协商,不仅可以平息冲突,还可以促使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尝试理解别人的想法,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
在幼儿自主活动过程中老师要避免过多的干涉,只要没有危险性,就应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处理矛盾与冲突,适当的争吵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接纳别人的意见,并最终达到协调的目的。
宽松自主、丰富多样的区角活动为幼儿相互间的交往互动创设了平台,提供了更多相互学习的机会。同伴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合作,是没有心理压力的互动,没有了过多的“干涉”与“不许”,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们总是乐在其中。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林佩芬主编.(2004).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宁波:宁波出版社.
刘晶波.(2000).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