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涛 姚静怡
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注重人文关怀,应坚持教育人性化原则、发展个性化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性原则、终身幸福化原则。并采取正确恰当的人文关怀措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取得应有的实效。
1.教育人性化原则。现代人最根本、最核心的需求是享受真正人性化的生活。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发展个性化原则。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人个体发展的差异,要把培养和发展人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目标,注重开发个体潜能,给每个人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
3.学生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形成思想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
4.心理健康性原则。新形势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高校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消除学生心理疾病。
5.终身幸福化原则。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人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幸福化的教育。通过教育,使人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备奉献幸福的品质,成为拥有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高品位的人,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重人文关怀就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过程的人性化。在传统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以及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存在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专业主义、唯科学主义、唯技术主义、唯市场取向的庸俗化现象,冲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冲击了高校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取“单向灌输”的办法,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合时宜。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方式,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做到真正理解大学生、关怀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从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转变,从教育人到关心人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教育方式应注意几点:首先,要真正理解学生,理解就是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进行换位思考,因为理解是进一步交流的基础。其次,教育者要投入情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他的全部情感融入其中,以期走近学生、关心学生、全面理解学生。再次,要求对话内容必须与现实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脱离现实生活的对话是没有教育效果的。最后,对话的实质应是师生双方精神、心灵上的交流,通过对话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促进双方在思想上、认知上向更高层次的转化。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身心发育的差异,尤其是自身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在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方面必然存在着一些差异,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差异性更为明显,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抓住学生思想的不同特点,尊重个性差异,区别对待。一是要加强针对性,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扣紧学生的脉搏,有的放矢;二是要突出创新性,即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适应当前形势需要。从内容上讲,创新性应体现出既有主导价值取向的先进性内容,也应包含适应社会现实的广泛性要求的内容。在方式方法上,要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双向交流,平等讨论。既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又要利用好校园文化等传统阵地,同时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形势,创造一些新的方式方法。要继续深入探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规律,把握这种发展趋势。从而把这一工作做得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更富有成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和老师同是高校的主体,在双主体的相互关系中,学生又居于中心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教育学生的自尊心,遵循以人为本,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
唤醒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唤醒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塑造人的独立人格。黑格尔说:“人格无条件地具有真理性”,强调独立人格的塑造,目的是要使人能够真正获得高度的主体自觉,领悟人生的真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所强调的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追求充实丰满的人生实践,确立独立自主的生命意识等等,都是构筑独立人格的精神内涵。
第一,要结合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心理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第二,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和心理咨询网站建设,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为载体,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和整体心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第三,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学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帮助大学生建构精神家园,引导大学生确立终极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文关怀的终极使命。建构精神家园是一个内涵深刻的人生哲学命题。从人的精神内核来看,建构精神家园的具体表现就是建构人生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倡导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突出精神家园建构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终极关怀是对人的最高需要——自由和幸福予以真诚的、有始有终的、彻底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视角来看,终极关怀实际上是人自身建设的最高层次的目的性本质。终极关怀作为人的精神支柱,作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作为人的终极理想,本质上也是人的一种价值追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引导人生的终极关怀,也就是要让人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体验到人生的无限意义与价值,达到精神自由、心灵自由的境界,实现真正的意志自律,理性自决,道德完善,人格独立。确立自己的人生终极指向,经过内心的自觉体悟来建构信仰,树立理想,使自己的生命成长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思想、精神和理念上的强大“支援意识”,更好地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