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精神维度之缺失与重建

2013-08-15 00:43郑国玉
党政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全球化理性资本

○郑国玉

随着“方兴未艾”的全球化问题的讨论逐步深入,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对于自身的发展来说,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本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对本国人民的精神生活的影响,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资本全球化使得社会成员实现了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克服了人的自然局限性,割断了人与自然血缘关系的依赖关系,消弭了人际交往的狭隘地域性、封闭性的影响,挖掘出了人的本质力量,为造就“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人”奠定了可能性,但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目前在经济全球化领域的弱势地位等原因,经济全球化对这些国家人民的精神生活的影响与冲击也是空前巨大的。本文拟探讨全球化对我国民众造成的精神维度之缺失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可能的重建途径。

一、全球化背景下人的精神维度之缺失

人的发展应是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步进行的。但当前,随着我国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极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民众的精神维度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尺度的模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中西方文化不断发生撞击,以伦理性和政治性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和以经济性和现代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其中,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包装着自身的价值观念,超越国界向全球渗透。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控制了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全球互联网中中文信息不足万分之一,美国电影产量只占全球电影的少量,却占据了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这种巨大的冲击和碰撞,使得我国人民赖以解释自己行为的文化根基,即延续几千年以来的以伦理、宗族血脉维系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分裂,人们的价值观被切成了一个个碎片,形成了历史理性尺度和民族情感尺度相互冲突、很难兼而得之的“背反”的文化心态,从而导致了价值衡量尺度的迷茫。

同时,消费文化在中国的滥觞,使得人们的一切审美需要,情感、情绪、诗意、想象乃至爱情、本能等的需要,越来越接近罗尔斯所描述的西方社会,都被精确地预计、设置和操纵,并“被编排为可以消费的范型”,以便被客观化、度量化、规模化地生产为可以销售的商品。于是,人们“安然浸泡”于“不断增多的物品/符号的凝视之中”,不再需要灵魂的震颤和“真理”,不再认可传统价值,只愿意享受“消费”。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衡量标准越发的迷茫,以致找不到一种可以让心灵依赖的价值尺度。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未能很好结合

马克思曾经把人的存在形态分为三种:个人的单个形态、群体的特殊形态、人类做为种属的一般形态,并且认为人类社会、群体和个人三者是统一的,只有三者完美的结合才是“完整的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个人与集体在社会中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完善的社会。长期以来,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我们国家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我们国家民众的心理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推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深入,资本主义推崇的个人主义精神日益侵入并一定程度上泛滥于我们的社会,我们发现,很多人把集体主义精神抛到了九霄云外,强调人与人之间是竞争对手关系,主张人人为自己,只关心自己,而对别人的危难,则袖手旁观、麻木不仁。这些现象,造成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的极度分离,个人主义的过分泛滥和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漠视和冷淡,构成了对“一个完整的人”的极大伤害,根本上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3.理性、科学和民主精神的缺失

一提起理性、科学和民主精神,人们自然会想到这是西方人的话语体系。这些精神是否存在于中国,一直是学界颇具争议性的问题。纵观中国历史,虽然这些精神从未成为中国的强势文化,但实际上中国从古至今都存在理性、科学和民主精神的因子。例如,我们可以从王阳明以良知作为是非标准的“致知观”中找到理性精神;可以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的思想深处挖掘出科学精神;可以从民国时期“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辩论中捕捉到科学和民主的痕迹;在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中,我们更是感受到了科学和民主的力量。虽然如此,但不可置疑的是,理性、科学和民主精神在中国社会确实从未真正发展壮大过。而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今天,我国民众对理性、科学和民主精神的关注非但没有加强,反而似乎还减弱了。

我们随着世界的脚步迈入了全球化时代,“时空压缩”造成“倒错重叠”,中国民众置身在了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互相混杂的特殊历史时期,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各种思潮同时涌来,交织存在并冲击着他们的各种固有观念,表现出的便是大量的理性与反理性、科学与反科学、民主与反民主的思想之争,还有理性与价值的矛盾、科学和生态的调和、民主和政治的分化等问题,所有这些造成了人们在价值选择上的迷惑,加之甚嚣尘上的经济利益至上、金钱和权力至上的思潮的侵蚀,使得人们逐渐把视线聚焦于如何让资本增值和攫取更多的物质财富上。

二、全球化背景下人的精神维度之重建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国别、地区和历史的局限性,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可以弥补他们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不足,可以帮助他们加快实现制度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我们就有效地利用了这些优势促进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在经济全球化当中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但全球化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价值信仰危机等。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国民众当前精神维度的缺失也与全球化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如何解决我国人民的精神维度缺失问题,使得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矛盾越来越缓和,而不是越来越尖锐呢?我们以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合理利用资本全球化带来的成果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预言了资本全球化的实现,他当时就提出要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资本的两面性,提醒我们在提倡和发展资本全球化的同时,必须得学会控制和驾驭它,以避免其消极后果。因为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没有物质基础是不行的,而资本全球化则是实现这一物质基础的必经道路。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应该积极利用这一文明成果来加快实现自身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非常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的确,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就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资本的积累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和发展资本,积极推动资本全球化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快速且充分的发展,为全面促进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我们在承认和发展资本,推动资本全球化的同时,必须得警惕资本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马克思认为,在“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的未来社会中,资本是会被消灭的。因为他清晰地看到了资本运动的严重负面作用是将引起社会动荡和出现大量的异化现象,因此,在未来以自由时间为财富尺度的社会里,必须消灭资本。但现阶段,财富的尺度是以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不能消灭资本,惟一的办法是适应它,并尽量想办法驾驭和控制资本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可通过诸如以下途径来减轻和控制其副作用: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参与国际分工,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等。

2.借鉴吸收西方精神文化中的进步因素

近年来,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要想真正解决中国民众当前的精神维度之缺失问题,必须得批判吸收和借鉴西方精神文化中的进步因素。因为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要想保存其强大的生命力,就绝对不能囿于其传统文化之中,而是必须锐意进取,大胆吸收别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正如张世英所说:“一个民族的精神、思想或民族性,是由无穷多的周边因素如经济、政治、社会等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中心。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民族的精神、思想或民族性也不得不做些调整,特别是发生在剧烈震荡的时代,构成一个民族的周边因素相应也要发生巨大的调整。”中国目前正处于全球化浪潮的风口浪尖上,我们不能再纠结于传统的文化巢穴中,而是要大胆汲取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然而,我们在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优秀精神文化的同时,却也必须警惕西方文化霸权的控制。所谓西方文化霸权,就是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利用自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绝对优势,结合新媒体和资本的整合力量,西方国家正在把它们的各种价值理念强行灌输给处于劣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以促成一种“全新的帝国主义”,即以更隐蔽的侵略方式达到其扩张意图。作为强势文化的代表,美国多年来就一直在利用自己强大的经济、科技和教育领先优势,力图主导全球文化。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清楚地认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并不等于盲目趋同而丢弃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而是应当在吸收借鉴的同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精神文化体系。

3.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维度

要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的精神维度缺失问题,我们以为最有效的途径是在充分考虑世界大环境并深入研究中国本土特色的前提下,建构起具有现代视域的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维度。这种建构可着重从以下方面开展:

首先,培育以自我意识和个体主体性为核心的主体性意识。个体主体性意识的生成和发展是现代人类文化精神的基础和载体,也是理性精神的必然内涵。只有当个体超越纯粹的自在生活的局限,自觉地同理性、科学和技术精神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解开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纽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虽然偶尔也曾提到过个体主体性,但却从未把自我意识和个体主体性提到比较高的地位,人们长期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要培养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具有主体性意识的中国人,应该努力培育和创造以下有利条件: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主体创造性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不搞生活形式行政化,大力发展政治民主,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开明的政治环境;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改造不健康的附和、中庸、无为和嫉妒型人格,构建塑造现代健康型人格的教育体系等。

其次,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理性消费观。金钱作为一种货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激励和调动广大民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因此,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部分人在金钱的认识上走进了两个极端,一种是憎恨仇视金钱的“仇富”心理,一种是“金钱万能”的拜金思想,这是人的异化在金钱观上的现实表现。其实,金钱作为一种客观的价值衡量尺度,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是否合理合法地运用它,不会因为它而发生性格或道德失范等问题。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最关键的就是不走两个极端,而是仅把金钱当做对人们劳动和创造的一种合理报酬。此外,我们还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除了要警惕金钱对人的异化,还要注意在消费领域对人的异化和物化现象,即消费异化。消费异化是享乐主义的现实表现,它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促进高消费,生产者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漠不关心,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理性消费观,防止人们在消费领域的物化和异化。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球化使全球正日益融合为一个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的背景,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容,它是对世界各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的一次全新锻造,但它也对各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民族性格的缺失、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缺位和个体价值选择的迷茫等方面。一方面,在全球化所传播的大量资讯和信息面前,人们沉浸于网络虚拟世界中,只想追逐感官愉悦和消费快感,价值观逐渐偏离了价值体系的束缚。另一方面,资本全球化下,“效率”与商业利润紧密挂钩,商业消费逐渐世俗化、大众化,在感官文化的节节紧逼下,合乎理性的传统的观念文化已经不复在了,加之东西方价值观的矛盾冲突,更加深了人们在价值选择上的困惑与怀疑。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东西方文化链接的纽带,对于提高文化认同感,巩固价值选择的坚定性,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如何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人的精神维度缺失的问题,是关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猜你喜欢
全球化理性资本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资本策局变
全球化陷阱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