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建龙
人工耳蜗植入术是目前医学上治疗重度神经性聋的最佳方法。近年来,人工耳蜗植入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治疗儿童聋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术后结合系统的语音训练,能够促进聋哑儿童的听力及语言能力的恢复,临床操作效果较好[1]。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影像学检查能够判定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并确认耳蜗中电极的形态、位置及数目。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分别采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观察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的术后情况,但结果均确切无法显示出植入电极的形态、位置及走向,但CT三维重建技术却可以弥补这一缺点。本次研究,笔者采用CT三位构建的方法来观察5 例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形态、位置及走向等情况,现将部分研究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2010年2月九江学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5 例(男4例,女1 例),年龄1.2~3.0 岁,平均2 岁4 个月。5 例患者在术前均进行评估并确认符合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手术标准,评估结束均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1.2 方法 术后1 周对5 例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耳进行CT扫描检查。具体扫描方法:让患儿取仰卧位,使用螺旋CT扫描仪对患儿进行横断位扫描,扫描的范围从患儿的乳突出开始,至岩尖上缘结束。扫描结束,对患儿CT检查的原始图像分别采用平均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及多层面重建的容积再现3 种方法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患者的术后电极位置及形态等并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
CT扫描后的三维重建图能够将患儿的耳蜗内部形态清晰的显示出来,采用3 种方法进行的三维重建十分清晰的现实植入电极的形态以及走向,并可以显示出其与内耳以及中耳的空间关系。而且更加直观的现实植入电极在手术中所植入的深度以及在耳蜗内有无发生折叠扭曲。同时三维重建图还可以清晰识别电极对,判断出准确的电极数目。本次研究的5 例患儿在术后1 个月进行开机调试,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所有患儿的听觉能力有了较大的改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争相报道采用不同体位的影响摄片来观察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结果。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影响摄片在观察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的电极植入情况时,虽然具有经济、简便易操作等优点,但因为应用的是平面影像技术,实际操作中很难对电极的植入深度以及形态、所处位置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无法显示出植入电极与内耳及中耳的关系,但依靠CT三维重建技术却可以解决上述难题[2-3]。
本次研究,笔者采用平均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以及多层面重建的容积再现三种方法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患者的术后电极位置及形态等。研究结果显示,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晰的反映出植入电极的位置,并判断手术的植入情况是否达到的预期的要求。通过对三种不同重建方法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与绝大部分摄片相比,能够更为直接的反应植入电极的形态、走向、位置数量等等情况,并且能够对单一电极做出识别。
人体耳蜗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在手术时只有在耳蜗底转手术才能取得最佳的手术效果。本次研究,通过CT三维重建清晰的显示出患儿耳蜗内的术后情况,植入电极无任何折叠扭曲,基本达到了手术的预期要求。因此,CT三维重建的方法是观察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情况最为有效的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术后电极的开启及调试有重大意义。
[1]姚艺文,张道行,张源.X线平片与计算机X线摄影术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效果的评价[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7):302-303.
[2]朱俭,温志波,聂世琨,等.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影像评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6):774-777.
[3]杨仕明,张德秀,郗听,等.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耳蜗X线显像[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3,1(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