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超
目前临床上主要选择药物治疗的方法治疗颅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但是有研究认为,药物治疗后仍有约10%的患者可能发生椎基底动脉区的再次中风,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是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可有效的预防治疗后动脉再狭窄的发生[2]。本研究对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狭窄20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7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共20 例,其中男16 例,女4例,年龄45~83 岁,平均年龄(68.7±5.2)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不同程度的眩晕、黑蒙、复视、共济失调、感觉和运动障碍、单侧肢体肌力明显下降等。所有患者经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治疗均无效。所有患者均符合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单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症状性狭窄>50%;椎-基底动脉无症状性狭窄> 70%。
1.2 治疗方法 手术前3~5 d给予患者300 mg/d阿司匹林和75 mg/d氯吡格雷口服,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的患者将氯吡格雷剂量增加至225~300 mg/d。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球囊支架:金属裸支架或者药物洗脱支架。
局麻下对患者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主动脉弓、椎-基底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等,观察患者颅内外血管形态与走行是否出现异常,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测量患者狭窄段血管的长度、狭窄率以及管腔直径。手术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并给予患者持续性吸氧、持续肝素化:术中第1 小时给予0.70 U/kg肝素钠、第2 小时减至0.35 U/kg,第3 小时减至0.175 U/kg,此后均与第3 小时相同。单纯支架治疗:在狭窄近端约2 cm处安置导引导管,使支架顺利通过狭窄段,扩张支架,通过血管造影观察支架的展开情况;动脉溶栓辅助支架治疗:对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患者,在动脉溶栓治疗后,若发现血管存在器质性狭窄则进一步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0 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治疗前血管平均狭窄范围为50%~95%,血管平均狭窄率为81.33%,施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平均狭窄范围为0%~15%,血管平均狭窄率降至6.28%,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20 例患者中16 例(80.0%)患者症状明显缓解,3 例(15.0%)患者症状部分缓解,1 例患者治疗后出现复发,给予再次血管成形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血管开通良好。
椎基底动脉的血液负责供应人体的小脑、脑干、丘脑、颞叶和枕叶皮质等部位,椎基底动脉血管闭塞会导致患者严重的致残甚至死亡。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椎基底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可造成椎基底动脉狭窄和闭塞。即时给予患者华法令或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患者仍然有较高的可能发生脑卒中[3]。选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可有效的减少动脉内膜撕裂,提高远期开通率,药物洗脱支架可有效的预防再狭窄的发生[4]。
选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时应注意:加强导引导管支撑力,如有需要可选择双导引导管技术,选择冠脉导丝、脑血管微导丝作为引导丝,避免损伤血管、避免脑出血,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手法轻柔,尽可能的多采取旋转的方法,切不可盲目推送[5];选择合适的支架,以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远心端作为参考,支架直径与血管直径的比例为1.1∶1;选择支架边孔较大的支架可避免对穿支血管的影响[6]。
综上所述,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手术安全、有效,其中,药物洗脱支架可有效的预防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术后辅以抗血小板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魏秀娥,荣良群,陶中海.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2):1-3.
[2]赵林,刘增品,王铁刚.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支架治疗[J].临床荟萃,2006,21(12):877-879.
[3]迟路湘,史树贵,陈康宁.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疗效[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27(22):2280-2282.
[4]洪波,刘建民,许奕.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2(3):189-192.
[5]曹坤利,李艳敏,姬会霞,等.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脑缺血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35):660-661.
[6]田方起,李斌,苏兰.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3):3799-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