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院集团龙南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急性阑尾炎在临床急腹症中处于发病率首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急性阑尾炎大多是从上腹部开始发展,而后再转移到右下腹,呈现出阵发性或者持续性的腹痛,早期还可能会伴有一些消化系统症状,如厌食、呕吐、恶心等,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阑尾炎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由于急性阑尾炎的病理改变和症状改变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病情发展迅速,发病率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多[1]。我院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并发症少、误诊率低、创伤小、探查范围广、术野清晰、恢复快等特点,并且,手术时间较短,费用低,汇报如下。
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所收治的85例采取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范围在20-80岁,平均年龄为(40.2±3.45)岁;25例为术中腹腔镜探查确诊,60例为术前明确诊断。术后证实,6例患者为穿孔性阑尾炎,9例患者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30例患者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5例患者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5例患者为慢性阑尾炎,其中合并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5例。
患者先取平卧位,术者与助手均站在患者左侧。3孔法:A孔,主操作孔,脐眼内下缘切口直径10mm。B孔,观察孔,正中线脐与耻骨联合中点置入直径10mm trocar。C孔,副操作孔,右麦氏点处,置入直径5mm trocar。然后将镜头从A孔退出并置人B孔,自A孔置人分离钳、电凝钩、施夹器等器械操作,自C孔置入无齿钳。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置入引流管。清除气腹,关闭切口。
本组资料中的85例阑尾炎患者中,5例患者施行中转开腹切除术,80例患者施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证实为一长约20mm直径5mm的阑尾,其系膜为脂肪垂,根部包括少部分盲肠壁有坏疽并穿孔。85例中,平均手术时间48min,术后6h后视患者情况可下床活动,术后6小时就进半流质饮食。所有患者手术后平均住院3.5d。因腹腔脓液较多术中放置引流管7例,术后2-3d拔管;坏疽性阑尾炎术后出现脐孔处感染1例,经换药处理痊愈;需镇痛治疗2例。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完善及术中器械的发展,应用腹腔镜治疗急、慢性阑尾炎,成为临床手术治疗阑尾炎的重要方法。LA也顺应了这一当今外科发展的 “微刨”潮流,从根本上改变了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LA有以下几个明显优点:损伤小,疼痛轻,一般不需注射止痛剂。腹壁最大创口10mm,对腹壁损伤小。本组仅2例术后使用镇痛剂。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瘢痕小,易被女性和肥胖患者所接受。随着腔镜技术的熟练,有认为LA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阑尾炎。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体会到需注意以下情况:体位取平卧位,脐部作孔进镜探查,证实有阑尾病变后,在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作孔,吸去右下腹及盆腔脓液后,再在右麦氏点处作孔,然后改变体位头低足高位15°-20°,向左倾斜20°,行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这样可防止感染的扩散和减少腹腔脓肿形成。寻找阑尾常见的困难有:右下腹粘连包裹;回盲部炎症水肿增厚;后位、腹膜后或浆膜下阑尾;肥胖。既往的腹腔手术或者阑尾炎多次发作可引起腹腔膜性粘连或瘢痕性粘连,阑尾显露困难,可用逆行法切除。回盲部粘连形式,炎性、膜性、瘢痕性粘连。炎性粘连容易分离,但膜性及瘢痕性粘连侧不易分离。因此中转开腹手术是必要的,特别是操作技术还不十分熟练,又遇到需要高难度操作时。我们3例中转开腹中,其中1例瘢痕性粘连明显,解剖层次不清;1例为阑尾根部及部分盲肠壁坏死;还有1例双阑尾畸形,其中一条阑尾根部及部分盲肠壁坏死。目前中转开腹除了瘢痕性粘连外,主要原因是以异位或腹膜后或浆膜下阑尾。标本取出方式经右下腹套管取出阑尾。对于有腹腔渗液或者脓液者,术中要吸净腹腔脓液,需要冲洗者先调整患者体位,将冲洗部位放在低位后再冲洗,每次冲洗的液体量不宜太多,以50-100ml为宜,且冲洗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冲洗液流向腹腔其他部位导致腹腔污染扩散。我们常用甲硝唑和/或稀碘伏冲洗盆腔及髂窝,必要时放置腹腔引流管,经右下腹戳孔引出。目前腹腔镜器械设备昂贵,而且静吸全身麻醉收费高,LA住院费用高,限制了LA的广泛应用。但我们采用阑尾系膜及根部大多予丝线腔内打结结扎,不使用超声刀,节约了1次性材料和高科技设备的费用,比开腹手术的费用仅略高出2000元左右。总之,LA手术具有并发症少、误诊率低、创伤小、探查范围广、术野清晰、恢复快等特点,手术时间较短,随着LA手术费用、手术材料、腹腔镜设备的进一步降低和改进,笔者相信,LA手术将会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
[1] 余俊英,冯泽荣,黄顺荣.46例困难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分析.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5):47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