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生
(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大连 116605)
自满学研究再兴以来,陆续出版了一批相关的学术研究著作与论文,并且出现了大量有关满族和清朝历史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涉及清太祖名讳的汉字写法处甚多。学术著作或写作“努尔哈齐”,或写作“努尔哈赤”,而文学艺术作品则一律写作“努尔哈赤”,甚至一些词典如《中国历史人物词典》等也写作“努尔哈赤”。因为文学影视作品和词典流布更为广泛,故而“努尔哈赤”之写法广为人知,写作“努尔哈齐”反不知其为何人。在学术界,写作“努尔哈赤”和写作“努尔哈齐”的学者各执己见,各自坚持自己的写法,致使清太祖的汉字名讳不能统一,而更多的人没有认识到正确书写清太祖名讳的重要性,认为如何用书写清太祖名讳无关紧要。这两种写法看似仅有一字不同,实际上并非仅一字之差那么简单,从这两种写法出现的时间看,都不是最原始的写法。简而言之,“努尔哈赤”源于汉人的译法,“努尔哈齐”则源于满族人的译法,两者的出处和来源不同。不过这两种写法都有率意为之之嫌,无论从语言角度还是历史角度看,均不具有严谨性和权威性,都算不得规范,故对这一问题无论是从史实角度,还是从学术的角度尚有辨清的需要。
清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对他名讳的汉字写法自然不能等闲视之。汉字所记清太祖名讳是从满语转写而来,满语的罗马字母标音一般写作“nurhaci”,那么如何用最接近满语读音的雅致的汉字书写就显得非常重要。自明清以来一直到今天,清太祖名讳汉字书写方式有多种,研究清史或满族史,甚至进行文学影视创作都避不开书写清太祖名讳,弄清其名讳的汉字书写方式怎样才算最为规范,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应该说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尊重历史的问题。
关于清太祖名讳的汉字写法,自有记载以来便有不同。清太祖1583年起兵,不数年间势力即逐渐强大,他对女真诸部的频繁征伐,引起了明朝和朝鲜的关注,清太祖的名讳开始出现在明朝和朝鲜官私史书中。他名字的汉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明实录》中,而后朝鲜人、满族人记其名讳的汉字写法开始出现,但各自的汉字书写法均有不同,其中满族人的汉字写法最应受到重视。这不仅因为满语是他们的母语,也因为对他们来说清太祖是整个民族最崇敬的领袖,对他名讳的汉字书写方式绝不会率意为之,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至于外族人书写其名讳,则不会如此认真,甚至会采用带有贬义的汉字。
在今天能查到的中外史料中,记载的清太祖名讳汉字写法,归纳起来至少有6种。这6种写法虽然读音相近,但用字多有不同,距满语本音亦有远近之别,参照满语本音,仍以满族人的转写最为贴切,也最为恰当,他们对清太祖名讳的汉字转写方式与态度,也表现了自清初以来满族对清太祖名讳汉字译法的重视与慎重,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
现将清太祖名讳的6种汉字写法情况,按出现的时间顺序条述如下,从中可见这些写法的同与不同,以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
其一,写作“奴儿哈赤”。
在汉人史籍中,最早记载清太祖名讳的史书是明朝的《明实录》,其中将清太祖名讳写作“奴儿哈赤”。
《明神宗实录》卷190,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丁丑”中,记载了明朝欲剿灭清太祖之事:
部复:逆酋结连丑类,明肆侵凌,而东夷奴儿哈赤且同北关之谋,在歹商为木之有蠹,在二逆为虎之有翼,王缄应降调以为他备之戒,其猛骨孛罗封赏合行尽革,并将其母温姐及奴儿哈赤、那林孛罗等,行抚镇便宜相机剿处。上命逮治王缄,余如议[1]。
清太祖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至万历十五年(1587)已经基本统一了建州女真部,并于佛阿拉筑城称王,正是其势力渐张之时,故特别受到明廷的关注并被记于《明神宗实录》之中。在此之后,《明实录》中凡涉及到清太祖名讳处,皆写作“奴儿哈赤”。这种汉字写法与满语读音相近,唯“奴儿”二字含贬斥之意,“赤”之读音更适合汉语发音。此外,明朝的其他官私史书著述亦皆写作“奴儿哈赤”,或简称为“奴酋”,这种写法在朝鲜史料中也可以见到,作为属国大约是受到了明朝书写方式的影响。
其二,写作“老乙可赤”“老可赤”或“老罗赤”。
“老乙可赤”“老可赤”“或”老罗赤“的写法主要见于朝鲜官私史书。
朝鲜《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万历十七年(1589)“七月丁巳”中,记载清太祖名讳为“老乙可赤”:
平安兵使书状:满浦呈内,建州卫彼人童坪者等十八名,童海考等十六名,童多之等四十八名,归顺出来言内:“左卫酋长老乙可赤兄弟,以建州卫酋长李以难为麾下属。老乙可赤则自中称王,其弟则称船将。多造弓矢等物,分其军四运:一曰环刀军,二曰铁鎚军,三曰串赤军,四曰能射军。间间练习,协制群胡。从令者馈酒,违令者斩头,将为报仇中原之计”云云[2]。
此外,朝鲜《光海君日记》中有记“老可赤”之文,此书中“老可赤”应为“老乙可赤”之省文。此书万历四十二年(1615)六月中记载:
建州夷酋佟奴儿哈赤,本名东犭逹,我国讹称其国为老可赤,此本酋名,非国名。酋本姓佟,其后或称金,以女真种故也[3]。
“佟奴儿哈赤”是言其姓为佟氏,“奴儿哈赤”则取自明朝的译法,“东犭逹”似为东“鞑靼”之异写。
朝鲜史书中还有记为“老罗赤”者。如朝鲜佚名《北路记略》“清人始起”一节中记为:忽剌温所居十五日程,有老罗赤疆域,欲并忽剌温,以其女妻之。实际上在朝鲜语中“老乙可赤”“老可赤”“老罗赤”等,皆为一音之转,“忽剌温”即女真之扈伦部。总之这几种译法与朝鲜语发音特点有关,故与明朝史书的写法有所不同,与满语读音距离更远。
实际上在朝鲜语中“老乙可赤”“老可赤”“老罗赤”等,皆为一音之转,“忽剌温”即女真之扈伦部。总之这几种译法与朝鲜语发音特点有关,故与明朝史书的写法有所不同,与满语读音距离更远。
其三,写作“弩儿哈奇”。
“弩儿哈奇“的写法见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这是最早写成的一部清实录。此前成书的《满文老档》并无清太祖汉字名讳的记载。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于皇太极执政后的后金天聪年间开始纂修,成书于清崇德元年(1636)十一月,其中汉文写本在卷一记述清太祖家族谱系时,用汉字记载了清太祖名讳。书中记太祖之祖父觉常刚以下世系时云:
觉常刚第四子塔石,嫡夫人阿姑都督长女,姓奚塔喇,名厄墨气。生三子,长弩儿哈奇(即太祖——原注),号淑勒贝勒(淑勒贝勒华言聪睿王也——原注);次名黍儿哈奇,号打喇汉把土鲁;三名牙儿哈奇[4]。
此书成书之后,设大驾卤簿,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典礼,应该说这部书中清太祖名讳的汉字写法得到了太宗皇太极政权的认定,是清政权最早的官方汉字书写方式。这种写法与明朝和朝鲜史书的汉字写法都不相同。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此书撰写者除了汉军人罗绣锦、王文奎等之外,满族人也参加了撰写,其中有内国史院大学士希福、刚林,学士詹霸、胡球,员外郎苏开、札素喀、吴巴什等。由于有满族人参加撰写,一定会对清太祖名讳的汉字写法极为慎重,故而这种汉字写法应该是当时最接近满语读音的一种汉字标音写法了。
其四,写作“弩尔哈齐”。
八旗入关之后,建立了大清中央政权,清太祖名讳的汉字写法修正为“弩尔哈齐”,这种写法最早见于清朝玉牒、《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和康熙帝所撰《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
有清一代,皇族制作玉牒以记载历世历代家族成员人口,玉牒实际上是皇族爱新觉罗氏的家谱。此玉牒自顺治十八年(1661)创制,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止,玉牒中以汉字书写的清太祖名讳均写为“弩尔哈齐”。
自入关之后开始重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是为《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书中记清太祖为“弩尔哈齐”。清太祖之福陵所立《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为康熙帝亲撰,在此碑文中康熙帝也将清太祖名讳写作“弩尔哈齐”。碑文中有关部分的原文如下: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弩尔哈齐。先世发祥长白山之阳,祯符神贶,历著休徵。至皇始祖肇祖原皇帝,式廓旧业,寖炽寖昌。又五传至显祖宣皇帝。世济其勤,流长积厚,景运懋集,神器攸归,诞启我太祖高皇帝,显祖之长子也。(《清圣祖实录》卷138,第4页)
此碑文结尾记云:“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孝曾孙嗣皇帝玄烨谨述”。碑文中清太祖的汉字名讳与玉牒的写法一致,故这种写法是大清全国政权建立后朝廷确定的规范写法,应该最具有权威性。“弩尔哈齐”与“弩儿哈奇”用字有所不同,但读音一致,都最接近满语本音。以“尔”换“儿”,以“齐”易“奇”,从人名尤其是帝王名讳角度看,这种写法更为稳贴雅致。如果从政权性质角度看,入关前写作“弩儿哈奇”时尚属地方政权,写作“弩尔哈齐”时已经是全国中央政权了。在这个期间对其弟及族人乃至诸将的汉字写法也作了重新规范,如其二弟原写作“黍儿哈奇”,三弟原写作“牙儿哈奇”,后改写作“舒尔哈齐”和“雅尔哈齐”,如此等等,这是入关后制定和规范一系列制度,如职官制度、服饰制度、法律制度等等中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出于对祖先和先辈的尊重,同时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因此这种写法更为稳妥也应更具有权威性。
其五,写作“努尔哈齐”。
“努尔哈齐“的写法见于《清史稿》。
《清史稿》于1914年开始纂修,至1927年完稿,1928年出版。《清史稿》“太祖本纪”开篇即言: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5]。《清史稿》中的这种写法明显的是源于前一种写法,读音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和《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的读音相同,但是用字不同,虽亦贴近满语本音,然不顾清朝官定写法定例,以“努”易“弩”,实无道理也无依据,且易造成混乱。《清史稿》应属官修史书,对清太祖名讳的汉字写法理应持严谨态度,遵照清代官修史书予以转写,但《清史稿》之纂修是在清帝逊位之初,且修史者中多有清朝遗老,改写清太祖名讳写法或有避讳之意亦未可知,然尽管如此,无论是出于笔误还是出于有意,均属不确。时至今日,这种写法仍被一些学者坚持倡导,虽明知清代对清太祖汉字名讳有规定写法,然仍然舍清代玉牒等官修史籍而认同出书甚晚的《清史稿》,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六,写作“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的写法起于现代,在这个时期国内外学术教育界的一些学者多将清太祖汉字名讳写作“努尔哈赤”,这种写法更是毫无根据的想当然产物,后被史学、文学和影视界采用,遂广泛流布。
这种“努尔哈赤”的写法与明代史书“奴儿哈赤”的写法读音相同,似为“奴儿哈赤”写法的变体,是汉语读音的典型译法,不过字面稍微雅致而已。但是“努尔哈赤”的写法不仅读音与满语较远,而且是最为晚出的一种写法,不仅极不规范,而且造成了更多的混乱,然不知何故,却一直被一些清史学者采用。如著名明清史专家孟森教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授课用的《明清史讲义》“合各记载所详之清世系”表中,就将清太祖名讳写作“努尔哈赤”[6]。其他一些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也多有采用此写法者,近年来颇为流行,以至于当今称清太祖为“努尔哈赤”者十之八九。
清太祖名讳的汉字写法虽然不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却也并非无足轻重,他被尊为开国之君,庙号“太祖”,历史地位十分重要,至今在学术研究和文学作品中也常被提到,故其汉字名讳应该有统一的写法。杂乱无章,莫衷一是,或者随意书写,毕竟不是应该有的严谨的态度。即使有人非要执意写作“努尔哈齐”或“努尔哈赤”,也应该知道这种当今流行的写法也是史学研究并不规范的写法。
在上述6种汉字写法中,最为规范、最为权威、最为恰当的的写法应该是“弩尔哈齐”。这种写法不仅来自于满族人自译,而且出自“玉牒”、康熙帝亲撰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和《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属于大清中央政权官定之规范写法。其他的汉字译法不仅随意性较大,各立门户而制造混乱,且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对清太祖认识的不同,故其他写法自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而从今人从今不从古的选择来看,多有失史家传统与风范之嫌。
[1]孙文良,陆玉华.明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第二册[M].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83:124.
[2]吴晗.朝鲜清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第二册:卷25[M].北京:中华书局,1980:1530.
[3]吴晗.朝鲜清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第七册:卷47[M].北京:中华书局,1980:2904.
[4]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1、3[M].北京:故宫博物院,1932.
[5]赵尔巽.清史稿: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98:58.
[6]孟森.清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
(责任编辑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