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印
(临沂职业学院 中文教研室,山东 临沂 276017)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群中,朱自清先生以其高洁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为世人所称颂,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仔细透视朱自清的文格和人格,便会发现其中的精髓——“清”,朱自清做人做事作文,无不彰显一个“清”字。
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新文化革命的旗帜和先导。朱自清打破了当时的许多文人、作家认为白话文难登大雅之堂、无法写出美文来的迷信,用真正意义上的口语写出了胜过文言的美文。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①朱光潜也高度评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这方面的成就要和语体文运动共垂久远的”。②
朱自清提倡文章的“谈话风”,认为文章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③。如,《儿女》一文这样描写孩子们吃饭前后的情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开始吃饭了,“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吃完后,“桌子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可以说,这里没有半点修饰,却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了孩子们吃饭时你争我夺、说长道短、十分热闹的情景。《威尼斯》中写道:“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德国德莱司敦画院中有几张,真好”“出于名手的还有味”,朴素、自然、亲切,宛如作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
朱自清后期的散文,越来越追求这种朴素自然的境界。“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一点文言成分,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④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字,“多数是不尴不尬的 ‘白话文’,面貌像个说话,可是决没有一个人的口里真会说那样的话”。朱自清用口语写出的白话文,句句明白如话,为时人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作者追求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又绝不平板,这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是博大精深后的平易浅近。他的文章在朴素中寓情感,以真情打动读者。“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⑤,杨振声评价朱自清的散文“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⑥,极是。
朱自清在《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中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意境的产生靠观察和想象。”⑦他曾这样谈论过创作的奥秘:“于每事每物,必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⑧他用自己那双“显微镜”般的眼睛,仔细审视周围的社会和景物,通过精确和缜密的观察,进行细腻和深入的描写,“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⑨,从而塑造出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创设出一种清幽、独特的意境。
漫步荷塘池边,月色淡淡,荷叶田田,荷香缕缕,流水脉脉,青雾薄薄,再加上闪电般的荷波,蓊郁的树木,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素淡朦胧、美轮美奂的图画,怎不令人陶醉,产生一种喜悦之情!虽然这喜悦是淡淡的。(《荷塘月色》)
泛舟秦淮河上,桨声汩汩,在漾漾的柔波里徜徉;灯影点点,在朦胧的烟霭里遐思。朱自清用他那针脚细密、妙笔生花的文字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绝美的 “秦淮月夜图”:月儿“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垂杨树“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作品通过旁笔、侧笔,层层渲染、映衬,把秦淮河月色的特点描绘了出来,同时,也把自己的感情和思绪,巧妙地融注进他所创造的意境里,使文章升华到了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驻足音乐厅里,聆听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作者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歌声,通过移觉的手法,转化成能够触摸得到、看得到、闻得到的意象,带领我们走进了歌声的世界:仿佛来到了一个宁静的花园中,享受着春雨的滋润、轻风的轻抚,感受着花朵的黯淡带来的淡淡哀伤,呼吸清新的花香和泥土的气息。意境是何等幽美!(《歌声》)
总之,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水、白马湖妩媚的桃花、台州城繁华的紫藤、威尼斯迷人的风光,就连朋友马孟容送的一幅小小的画,在作者的眼中,也溢满了一种温馨、恬静而略带点神秘的色彩……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使读者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比较短小,多则一两千字,少则三四百字,但他却十分善于在极其经济的文字中经营构思,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提炼和选择,从而构筑出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文章结构。
《背影》是朱自清影响最大的散文名篇,全文不足1500字,但结构却独具匠心。作品以父亲的“背影”作为艺术抒情的突破口,先后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第一次,开篇点题,“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详写父亲为给自己买橘子而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背影,这是全文的重点;第三次略带一笔,写父亲离开车站、混入人群时的背影;第四次是作品的结尾,作者读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篇末的“背影”把作品的情感推向高潮。全文在这浓浓的父爱子、子爱父的感情旋律中戛然收住,令每一位读者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不仅笔触雅致委婉,而且全文秾丽纤细,结构严谨。本文篇首便设文眼,那“汩—汩”的桨声,预示着作者在追怀历史艳迹的同时,追求一种美妙的梦境,企图暂时逃遁现实的骚扰,“偶然润泽一下”枯涩的心灵。篇末“汩—汩”的桨声,声声带着失望,“船里便满载着怅惘了”,此刻“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首尾相应的文眼,显示出富有个性的感情变化的轨迹,也起到卒章显志的妙用。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传世之作。这篇文章之所以使人百读不厌,不仅在于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致,情景交融地抒写了他特定时期的心绪,还得益于文章独特的圆圈式结构。从外部结构看,这篇文章从作者“带上门出去”、路上背着手踱着、荷塘边欣赏荷香月色,到最后“轻轻地推门”回家,以空间为序,移步换景,结构缜密,脉络清晰。从内部结构看,作者的感情从淡淡的愁绪 (“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 (品味荷塘月色美景、联想到江南采莲的事情)—淡淡的愁绪(被蝉声和蛙声聒噪,“无福消受”、“不见流水的影子”),最后回到现实中来,依然心头笼罩着一团愁绪,也是一个圆形。内外结构完美一致,天衣无缝。
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清朗,灵活多变,真正做到了既精心考虑,周密布局,又流畅自然,不露痕迹;既简洁凝练,立意集中,又能放能收,飘逸多姿,充分显示了作者纯熟驾驭文字的功力。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⑩,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可用“清纯”一词概括:写景抒情类散文,大多语言绚烂多彩,精于遣词造句,突出清丽特色;叙事议论类作品,多数风格朴素无华,平实自然,突出纯朴本色。
朱自清的一些写景抒情散文,喜欢用叠字叠词,构成文章的音韵美;喜欢用动词,渲染景物的精妙美;喜欢用博喻通感,铸就作品的想象美。《绿》是一篇千字小品,却出现了“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等17处叠字叠词、梅雨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等9处比喻。动词的选用生动传神,例如,“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但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一句中的“送”“钻”字,把水花人格化,既写出了水花之小、水花之细,又写出了水花随风飘散到人身上亲切的动态,可谓笔调细腻,情趣盎然。作者还运用了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描写梅雨潭水“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把梅雨潭水的“绿”比喻成“少妇的裙幅”“处女的心”“最嫩的皮肤”“温润的碧玉”,从视觉、触觉、感觉等方面,写出了梅雨潭水“奇异的绿”的“着实可爱”。另外,据统计,《荷塘月色》用了27处叠字叠词,8处比喻,1处博喻,2处通感,“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泻”等字用得传神;《春》中有18处叠字叠词,3处博喻,“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的“闹”等字用得别致。
朱自清的叙事议论性散文,语言大都明白、通俗、平易。《给亡妇》一篇是作者用“至情”写就的“至文”,全文语言明净素雅,既像和亡妻话家常,又像作者在喃喃自语,但就在如水般清澈的文字中,作者的深情跃然纸上,读来令人为之动容。“那一个夏天他病的时候多,你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儿睡过。那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我们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养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你!谦,好好儿放心安睡吧,你。”《谈抽烟》中这样写抽卷烟的动作:“你打开匣子或罐子,抽出烟来,在桌子上顿几下,衔上,擦洋火,点上。这其间每一个动作都带股劲儿,像做戏一般。”像作者在和你面对面坐着,盘膝拉话,亲切有味。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无论是委婉细腻,还是朴素自然,都有新意,见神奇,富有创造性,这一点是最为人称道的。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厉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朱自清以屈原的话为名而自勉,确实做到了一生清正、清白,一身正气。
朱自清是一名 “不必定以斗士姿态出现而仍不失为斗士的人”。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47人,伤200余人。朱自清亲身参加了清华学校的游行,亲眼目睹了这场血腥的屠杀,并在惨案发生后第五天,写下了《执政府大屠杀记》一文。文章详尽地披露了惨案发生的经过,以大量血写的事实揭穿了当局的谎言,记录了“自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语)的现实。
大革命失败以后,朱自清也和当时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一样,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和彷徨之中。他迫不得已,做出了无奈的选择——躲进书斋。尽管如此,但他在乱世中仍保持着自己的节操。他委婉地拒绝了栗君要他加入国民党的劝诫;他鼓励青年:“在这国家多难之期,更该沉着地挺身前进,……或做自己职务,或做救国工作,或从小处下手,或从大处着眼,只要卖力气干都好。 ”⑪1948年病重逝世前,他还嘱咐夫人陈竹隐:“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这样高度赞扬朱自清。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曾将朱自清誉为 “狷者”,朱自清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狷者,狷介自守,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诠释了中国传统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优秀品格。
作为一名文人、学者和教师,他“思不出其位”,工作尽职尽责,恪尽职守。他“授课以前总要剖析揣摩,把必须给学生解释或提示的记下来。一课完毕,往往满头是汗”,他“督责功课是严的,没有理由的要求是不答应的”;他作文、作诗、编书“极其用心”,“非自以为心安理得的意见决不乱写”,“文稿发了出去,发现有些小节目要改动,乃至一个字还欠妥,总要特地写封信去,把它改了过来才满意”。⑫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⑫江泽民同志在朱自清100周年诞辰时的题诗,正是朱自清文格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注释:
①④⑫叶圣陶.朱佩弦先生[J].中学生,1948,(9).
②朱光潜.回忆朱佩弦先生[J].文学杂志,1948,3(5).
③朱自清.内地描写[J].太白,1929,20(6).
⑤朱德熙.谈朱自清的散文[A].辞章与技巧[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
⑥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J].文讯,1948,9(3).
⑦朱自清.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A].朱自清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⑧⑨朱自清.山野掇拾[A].蔡清富编.朱自清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⑩朱自清.经典常谈[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⑪朱自清.赠言[A].朱自清散文名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
⑬英子.狂狷之间[J].江苏地方志,2004(3).
[1]吴周文.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J].文学评论,1980(1).
[2]郭良夫.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