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中内涵发展的思考

2013-08-15 00:54果淑兰
未来教育家 2013年2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过程学校

果淑兰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长

未来10 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面临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艰巨任务。与此相应,教育界也应思考:如何将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开拓精神的优秀公民?作为优质高中,我们所思考的不应仅是一所学校的生存与竞争,而应是为了未来美好社会的发展,高中教育应该扮演一种什么角色,为未来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问题。

随着教育的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逐渐由“为高等教育入学作准备”转变为“为不断变化的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民”。随着文凭的经济价值不断弱化,教育所赋予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高成就动机、持续学习能力等,受到社会的广泛推崇,这实际上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意味着,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同样重视包括学习兴趣、成就动机、批判性思维等在内的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正如许多学者所强调的,中国高投入、高积累、高能耗的粗放发展模式已近极限,无论从经济持续增长的角度,还是美好社会建设的角度,我国都应该持续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共同的目标,但显然,我们过去对教育质量的追求与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存在差异。从2000年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在全球范围内发起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对15 岁的学生进行“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水平的评估。该评估反映了当今世界对教育目标的期待,即基础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对教育质量的追求最终落脚在“素质和素养”的培养上。可以说,今天的高中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根据某一任务要求,获取、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反思、批判、综合、建构的能力,以及持续不断地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进行自我组织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背后,是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好奇,以及运用合适的工具、概念去探索、解释周围世界的能力,而这些,恰恰就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学术素养。

从2001 年至今,十一中进行了十余年的“学习型学校”创建,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品质提升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进入“十二五”以来,秉承“学习型学校”的理念,学校提出了建设“学术性高中”的战略构想,并研究了具体的实施目标:一是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将教育、教学过程的探索建立在学术研究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科学性,逐步引领教师朝着教育专家的方向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受益于基本的学术素养教育。希望学生从这里毕业后,仍然能够用他们所获得的良好的分析能力、高成就动机和学习策略来理解周围的世界。围绕“学术性高中”建设的目标,学校将方方面面的工作以“学术性”为要求进行改革,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课程建设能力和评价方式改革能力,以学生的成长为根本,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实现学校改革与创新发展,让教育变成有灵性的、充满探索乐趣的过程。为此,学校主要从教师、课程教学和学校活动三个方面开展探索。

教师学术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学术能力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学术界一直强调教师“三位一体”的知识结构,即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关于学生和学习的知识、教师的修养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教学经验),教育部也颁布了《中小幼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这些都说明,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应具备关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知识,对学生成长、学习过程的干预能力,以及组织教学、家校沟通、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基于以上认识,在“学术性高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要从学科专家走向教育专家——教师学术能力的建构需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正确地传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转变为“选择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并同时形成学科能力,提高学习动机”;班主任工作从对学生、班级的常规管理,转变为提高师生、家校沟通,改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反思成长困惑,建构公民意识,助力学生的成长。

在学科教学中,要实现教师向教育专家转变,首先需要教师把关注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多地考虑知识传授的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当然,我们也反对知识和能力对立的说法,但是,过于强调知识而忽视能力,就是“买椟还珠”的做法。知识学习是为了培养能力,没有合适方法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且这种学习更容易忽视学科最珍贵的认识角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认识方法等因素的培养。所以,我们绝对不是要把知识重组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置于知识学习之上,而是要给教师留下一定的空间,去尝试用合适的方法和合适的内容,尝试对学生进行学术素养的培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收获了对世界的认识方法,找到了周围世界和知识世界的联系,这才是兴趣的主要源泉。

教师的学术能力,绝不仅仅指其学科教学和研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成长的教育能力。在中学阶段,学生经历着青春期的振荡,经历着与师长、与同伴、与社会的冲突。正是在众多冲突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他的社会意识、责任感和自我概念。因此,“不完美”是中学阶段学生的典型特征。我们教育者要从设定目标、设定规则让学生去达成,转变为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讨论面临的冲突和问题,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成长概念和意识,从问题到成长概念化的过程,便是“成长”教育的核心。

“成人”和“成才”是学生成长的两个目标。相对而言,“成才”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普遍重视,而“成人”教育,国家层面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在微观层面落实时,往往不能和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相结合,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总是呈现出学生“被要求”、“被德育”的特征,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外冲突带来的教育机会,也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降低“成长风险”。

课程和教学的改革

学科知识,是人类积累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由于认识世界的范畴和角度不同,进而产生了学科。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应该掌握该学科认识问题的角度,还应该掌握该学科认识问题的工具和方法。以掌握学科知识是什么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是学科知识的教育,而将过程和方法同样作为目标的教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教育。熟练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是反复练习,而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则需要立足学科知识,超越学科知识,按照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裁取”。这个选择和组织的过程,已经不是学科知识本身能够帮助我们的了,需要教师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就是教育的能力。因此,从学科专家到教育专家,就是指从正确地传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转变为选择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形成学科能力、学习动机。

目前,在我国中学教育阶段教学改革中,比较流行的情景教学、探究式学习、体验教学等方法,都是将知识世界和学生世界联系起来的有效途径。但是显然,这些探索仅仅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没有深入到教师对课程的建构中,而课程,恰恰是知识组织和呈现方式的核心。因此,“学术性高中”的建设不仅要增加选修课程的建设力度,还要在国家课程的重组和重构方面做出尝试。

在教学领域,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林林总总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状态,支持学生对于知识的自我建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教学方法改革的技术路径,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尝试和创新和整个学校系统的关系,能够把一个个“点”上的创新串成一个教学方法改革的体系。思维系列、积极心理系列、合作系列……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探索的框架,让老师认识到自己在哪里,又要到哪里去。

教师的学术能力,就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重新梳理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的能力,是对教学内容、对学生、对过程的研究能力,这也是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提出的“建构主义课程观”倡导的观念。发生认识论和相应的“建构主义课程观”,对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此之前,制订大纲作为学科学习的基础,都是由专业、专门的委员会负责的,都是以知识的形式将成果纳入教学过程。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拉塞克的话说,就是上世纪80 年代后,知识体系仅仅成为保证教学内容合理性的一个因素,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已经形成新的哲学。而新形势下,“学术性高中”的建设就应该让我们的教学与世界趋势相融合。

学校活动设置的创新

除课程、教学、教师外,学校活动也是构成教育过程的重要要素,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者认为是学校的“隐形课程”。在各种学校活动中,学生展示他们的活力和才能,学校也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风格。但是,学校活动仅仅是活动吗?如果仅仅在活动过程中展示我们的育人理念,那么,活动中的体验层次是非常浅显和直接的。带着质疑,我们对学校活动的功能进行了广泛的分析。

当前,在育人方面,各个中学都在倡导“大德育观”,它不仅表现为教学过程要渗透德育,其核心理念是打通“教育”和“教学”两个渠道,实现两者在功能上的相互支撑。在教学方面,已有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学生的精神状态、成就动机和同伴行为对于学习行为存在重要影响。因而,十一中的教学改革,强调学生心理状态干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意义。在德育方面,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希望德育培养目标仅仅建立在学生活动中的体验上,尽管这种体验对于学生德育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由于生活圈子的限制,学生的体验范围较小,其成长教育还要依赖移情式体验、道德概念、法律概念的直接学习。因此,将知识学习和知识研究中的概念,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展示,不仅深化了对概念的认识,也扩大了学生德育体验的范畴。

于是,在“学术性高中”的建设中,十一中使用“发现之旅”的总体称号,将各类学生活动囊括其中,一方面拉长学生概念学习的链条,鼓励学生将某些学习和研究活动继续延伸,不仅要理解、掌握,还要学会展示、交流、辩论。学校活动起到支撑学生学习行为的作用,发挥学校活动“隐形课程”的作用;另一方面,将学校活动与学生的课程学习相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

过去30 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创举,高中教育也基本普及。今天,我们认识到,教育体系的功能重构实际上是更艰巨的任务。教育普及让教育的选拔功能、工具功能弱化,公众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经济转型和社会变动让一纸文凭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但能力却没有因此而打折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这一点,早已被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实。

我们深知,按照学生成长规律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但是,这种转变是对我们已有工作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对我们勇气和专业的极大挑战。然而,我们非常有幸,成为这种转变过程中的一名探索者。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过程学校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品读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学校推介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