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觉中成己成物

2013-08-15 00:54
未来教育家 2013年2期
关键词:校园学校文化

朱 丽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校长

“做教育,自古至今,不管什么时代,总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本质精神,那就是着眼于人本身,关注人的成长发展及尊严。”

朱小蔓教授的这一论断揭示了现代学校管理的行为取向——“以人为本”。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学校管理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人”作为主体,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以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为例,本文将阐述现代学校“人本管理”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教师——幸福的人文风景

1. “制度管理”改良成“目标引领”。刚性的制度管理只能解决“不可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学校不是没有制度,而是不要让制度成为制约人的高压线,努力让其成为引领人的航向标。学校淡化了原有的诸如《教育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管束性的刚性制度,强化了诸如《认真处理好十大关系》、《优秀教师达标细则》等引领性的目标、理念。学校提出了旨在彰显“责任自觉、成己成物”的学校核心文化,用“三有型(有爱心、有智慧、有品位)”教师代替了繁多的约束性制度。教师的角色内涵经过重新定义,成为学校引领教师自主发展、自觉发展的精神航标。

2. “利益驱动”拓展为“精神激励”。对如何激发人的潜能,国外心理学家概括出了很形象的三种方式:一是前面有块大金子,谁跑得快就可以得到它;二是后面有老虎追,谁跑得最慢就要被吃掉;三是谁跑得快就会受到大众瞩目,被奉为英雄。这三种方式都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但第三种效果最佳。对于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来说,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表彰他们的科研实绩,激发他们的献身精神,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等,这些精神激励的做法能发挥更大作用。为此,学校考虑到不同岗位、不同个性、不同年龄层次教工的特点,新设了“爱岗敬业”、“爱生善教”、“爱学勤思”、“爱友乐助”等不同奖项,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重事轻人”提升为“成事成人”。学校致力于在“爱生”实践中锤炼师德师能,助推教师成长。提出了爱心教师“四每行动”——每天有爱生行动,每周有爱生思考,每月有爱生交流,每年有爱生表彰;智慧教师“三研平台”——研讨平台、研修平台、研究平台;品位教师“三享境界”——享受阅读、享受艺术、享受成功。这种专业成长平台的搭建,旨在提升日常工作的价值追求,将平日做好事升华为在做好事中成长。

学生——成长的文化标识

1. 以优美的环境浸润心灵。学校非常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设计了“翔雕”、“思源井”、“育人碑”、“天行健”等多个校园实景,再加上古老的逸园、柿树、桂花树所构成的人文环境,为孩子们营造了陶冶美好情操的得天独厚的氛围。一届又一届,一年又一年,老师带领着学生看校园、写校园、谈志向、抒情怀,把自己和校园连成一体。在建设新校区过程中,学校按照传承与创新的思路,仿建了老校区校友们有深刻记忆的标志性景观,又新建了礼园、智园、趣园、恒园等多处景致,既有历史的追溯,又不乏时尚的因子。

2. 以厚重的校训濡染性情。校训“爱日、爱群、爱亲、爱己”是由学校创始人——著名教育家家张謇先生亲笔题写,我们将校训进行拓宽、延伸,用浅显通俗、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进行了解读:“爱日”即“爱时间、爱自然、爱生活”,“爱群”即“爱伙伴、爱集体、爱社会”,“爱亲”即“爱家人、爱亲邻、爱老师”,“爱己”即“爱身体、爱生命、爱名誉”。我们编写了《小学生在校一日生活常规歌》、《文明礼仪20 问》、《“文明、礼貌、卫生”十二个想一想、做一做》、《“爱校如家”三字经》,制订了《安全十注意》、《校园八讲八不》、《文明卫生四习惯》等,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以优质的活动印刻记忆。为了持续改善学生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学校不断丰富学生活动的系列设计。

途径一:在传统文化中涵养。学校尝试实现德育活动的主题化,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结合各类文化资源,挖掘假期、传统节日和重大事件纪念日等教育资源,确定了“一节一教育主题”。

途径二:在校园节庆中历练。学校开辟了校园节日,并固化为学校传统教育活动。如“智慧节”、“艺术节”、“读书节”、“阳光体育节”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途经三:在携手共建中成长。学校把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社区实践活动中提高认知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还开设了“家长志愿课堂”,既拓展了素质教育的空间,让孩子们学到了教科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又增进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途经四:在社团活动中发展。学校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有艺术类的、文学类的、体育类的、科学类的、生活技能类的,等等。学生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参与其中,动手动脑,培养个性。

学校——浸润的文化磁场

1. 寻根——溯源文化的个性文脉。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历史性、承继性。文化核心词汇的提出、基本理念的概括与主要特征的提炼,都不是凭空的创造,也不是突发的期许,而必须全面把握学校发展过程中全体师生所表现出的价值追求、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只有这样,一个学校的文化才能称其为文化,才能有牢固的根基和鲜明的个性,从而被大家所接受。

基于这样的理解,学校组织全体教工深入学习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梳理学校百余年的发展脉络。20 世纪初,张謇先生大力倡导“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道理,并提出“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肩上各自担起”。无论是从他所崇尚的精神理念,还是从他所提出的教育主张,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和爱”的思想在熠熠闪光。百余年来,“和爱”已经成为学校具有特色的文化品质,成为全体师生共有的“基因”。 据此,我们将“和爱”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并进一步丰富、发展,提出“和谐共生、爱满天下、责任自觉、成己成物”的核心内涵。

2. 濡染——让文化被全体成员接受。有专家说,要让一个思想被他人接受,必须讲上18 遍。同样,学校文化要被全体师生及家长接受,也必须反反复复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路径来宣传,达到常讲常记、牢记于心的效果。

学校在推进“和爱”文化建设中,全面动员,全员参与。通过教代会进行讨论,邀请专家进行宣讲,学校领导进行解读,组织教师举行沙龙,组织学生进行书画比赛等,甚至在年轻教师的婚礼上,“和爱”文化也出现在司仪的主持词中。同时,学校也原创了许多歌曲,如每天早晨师生同唱《朝仪歌》,一年级新生学唱《入学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上学生都要唱校歌《我的母校在城南》,教师节的庆祝大会上,老师们演唱《教师的承诺》等。

3. 践行——让文化成为师生的行走方式。文化的传递是一个缓慢的影响过程,是一部分人逐渐带动另一部分人再带动更多人的过程,是通过一件事情影响人们、再通过一些事情逐渐深入影响人们的过程。

首先,从改变师生的用语习惯做起。我们向全校师生征集校园“和爱”用语,各班同学利用班队课进行讨论,全校教师分年级组、学科组进行讨论,最终我们形成了《教师“和爱”用语十句和教师语言十忌》、《“你我都用文明语”学生“和爱”用语20 句》;我们组织观摩评比活动,对“和爱”用语用得好的班级、学生进行表扬,不断强化、推广,进而让“和爱”用语成为师生的习惯用语。其次,我们从具体的象征性行为、事件或者人物入手,微弱、渐进地推进。如以往学校大大小小的事情最后都到校长那儿解决,由校长把关、拍板,而现在强调“责任自觉”,该谁负责的事谁就负责到底,校长只是提出改进意见,决不包办代替。久而久之,负责到底也就成了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 。再次,通过修订学校的一些评比、表彰制度,来强势、有力地推进。如教师节的时候,隆重举行“和爱”教工的评比表彰活动;年终评优的时候,对在工作中能很好体现“和爱”理念的教工给予充分肯定。这些都很好地引领、改变着教师的行为,使“和爱”文化逐渐成为师生的文化印记和生命自觉。

猜你喜欢
校园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