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认知理论框架下概念隐喻的研究述评

2013-08-15 00:54孔思如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源域隐喻概念

孔思如

(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济南 250014)

抽象概念的心理表征方式是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Barsalou 综合以往的研究结果,提出基础认知(grounded cognition)理论,该理论主张认知是多模态化的,是以多种媒介和方式进行的,而不仅仅是依赖抽象的命题符号。基础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动作、感觉经验、环境变量、仿真、情境行为等在认知中的作用。[1]在基础认知的理论框架之下,研究者提出概念的心理表征涉及对真实的感觉-运动经验的仿真。基于此,可假设动作、知觉和心理表征共享一定的加工机制。我们在表征某一概念时,有关该概念的先前经验会得到激活,用以完成对该感觉-运动经验的仿真。人们表征具体概念时涉及感觉-运动表征已得到很多证据的支持,然而,抽象概念是否以感觉-运动为表征基础或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表征尚未有定论。其中一种观点主张隐喻是表征抽象概念的重要方式。

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认为对抽象概念的表征通过隐喻的方式实现。具体讲,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人类思维、推理及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基础成分之一。通过隐喻的方式,人们将无法以身体经验直接表征的抽象概念(目标域概念)与直接和感觉-运动经验相关联的具身、情境性知识(源域概念)联系起来,借助具身、情境性知识来完成对抽象概念的表征与理解。早期,支持概念隐喻理论的证据大多来自对日常表达的分析,因而受到一些学者的批判。如Murphy 认为,凭借纯粹的语言分析,用隐喻表达本身来支持隐喻是表征抽象概念的方式这一观点,必然会导致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对语言的观察性分析不能为隐喻在概念表征中起到的原因性作用提供可靠的证据。[2]近年来,概念隐喻理论成为抽象概念表征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抽象概念的表征影响到诸如知觉、注意、记忆等认知加工过程,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几乎贯穿整个认知心理学体系。认知心理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结果对早期的语言分析起到了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对与隐喻源域概念相关的具身、情境性知识进行即时操作可以影响各类认知活动。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源自认知语言学,认为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是通过将抽象概念隐喻性地映射到包含具身和情境性知识的源域概念中实现的。早期的证据来源于对隐喻表达的分析。比如,我们对句子“他攻击了我在争论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弱点”进行理解时,对抽象概念“争论”的理解是通过“争论是战争”这个隐喻辅助完成的。

Barsalou 主张,个体掌握自己的身体(如吃)和情境(如垂直维度)的大量知识概念,同时在加工抽象概念时会以隐喻的方式利用这些知识。[3]例如,得力助手被理解为左膀右臂,情感体验用垂直维度来理解(高兴是向上的,悲伤是向下的)。大量的跨文化语言证据表明,人们在谈论抽象概念时普遍使用隐喻,文字材料中也存在大量的隐喻表达。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些隐喻是简单地反映了语言习惯,还是实际上构成了人类思维的表征过程?概念隐喻理论主张:将抽象概念信息映射到以感觉-运动经验为基础的具体概念是抽象概念表征必不可少的过程。

为了证明概念隐喻理论的观点,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拓展了思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尚未明了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隐喻的相关研究

(一)隐喻表达加工中隐喻映射的自动激活

概念隐喻理论假设:个体阅读隐喻表达时,隐喻映射能够自动激活,记忆内容应当包括抽象概念和源域概念的相关信息,Albert 和Ada 采用标准情景记忆任务对此进行研究。实验中让被试阅读12 个隐喻陈述句,分四个试次呈现。在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下,前三个试次完全相同,被试会阅读到诸如“等她花费了我1 个小时”这样的表达句。第四个试次中,控制条件下句子包含的隐喻与前三个试次一致,如“时间是可消费的资源”;第四个试次中的句子包含的隐喻与之前不同,是新颖的,如“爱是魔力”。同时,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分成两组,一组的指导语中明确指出最后一个试次中句子所含的隐喻与之前相同,另一组的指导语中不包含该内容。每个试次的3 个句子呈现完之后,要求被试逐字默写。结果显示,仅当以隐喻框架中的源域概念与目标概念均记忆正确作为正确指标时,实验组被试的回忆成绩在第四个试次中才会出现前摄抑制效应,这表明对隐喻表达的理解激活了隐喻映射。更为重要的是,指导语中未明确指出隐喻相关性的实验组被试的回忆成绩更佳,这说明概念隐喻属于潜意识自动激活,有意的思考会产生抑制破坏作用。[4]

(二)身体动作和手势的研究

一些较为有趣的证据来自人们谈及或理解抽象概念时的身体动作和手势。Miles 等人检验了思考一个人的过去或未来能够产生在隐喻方向上的身体摆动这一假设。研究中,让被试想象四年前或是四年后一天中的情境,主试记录被试在想象过程中的姿势摇摆情况。研究结果与假设一致,想象过去的情境时被试出现更多向后的摆动姿势,想象未来的情境时被试出现更多向前的摆动姿势。[5]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映射是潜意识自动化过程,不同认知能力和不同早期科技经验的个体均能够采用隐喻对抽象概念进行表征,Hurtienne 等人对此进行了验证。他们选取33 个年轻人和32 个老年人作为被试,要求其对给定的抽象关键词做出相应的动作和手势。结果显示,92%的被试所做的动作和手势与隐喻预期一致。虽然年轻组和老年组对于科技的认知能力和前期经验不同,但做出的与隐喻一致的手势数量并未出现组间差异。[6]

(三)隐喻一致性效应

前已提及,源域概念是指与直接的感觉-运动经验相关联的具身、情境性知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影响个体对抽象概念的加工处理,隐喻映射是连接源域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的纽带,加工抽象概念会自动激活隐喻映射,操作与源域概念相关的信息会导致两个域之间产生与隐喻一致的相互作用,即隐喻一致性效应。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这种效应的存在。Meier和Robinson 的研究显示,情感效价与垂直空间位置之间存在自动化隐喻映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对出现在电脑屏幕顶部的积极词做出评价的速度要比对出现在屏幕底部的积极词做出评价的速度更快,而对出现在屏幕底部的消极词的评价速度快于对出现在屏幕顶部的消极词的评价速度。[7]Casasanto 用五个实验检验了利手和表征积极或消极效价抽象词之间的联系。研究显示,右利手和左利手被试对源域概念“左-右”和情绪效价之间的映射不同。右利手被试倾向于将右边的空间与积极的想法联系在一起,而将左边的空间与消极的想法联系在一起;左利手被试则刚好相反。[8]该结果无法归因于语言经验,因为在英语习语中“好”通常和左边联系在一起。

Meier 和Robinson 发现对出现在屏幕顶部或是底部的刺激(如p 或q)的识别速度受到先前对词抽象特性(如效价)判断结果的影响。在另一项研究中,Zanolie 和Dantzig 首先采用行为实验探讨了判断判断词的权利效价是否会影响随后出现在屏幕顶部或底部目标字母的识别速度。实验中首先让被试判断呈现在屏幕中央的启动词(如,国王)的权利效价。权利效价判断之后,要求被试尽快识别出现在屏幕顶部或底部的目标字母。结果显示,启动词的权利效价与字母出现位置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紧跟在高权利词(相比低权利词)之后出现在屏幕顶部的字母的识别速度更快,而紧跟在低权利词(相比高权利词)之后出现在屏幕底部的字母的识别速度更快。随后的ERP 实验中,以空间注意作为隐喻映射激活和对注意产生引导作用的指标,字母出现在注意指向的位置会对字母识别产生促进作用。ERP 结果显示,刺激呈现后160-200ms 时间窗内一个早期负成分在不同条件下存在差异,该成分为N1,其反映了空间位置上的注意增强。[9]本研究表明,思考抽象概念“权利”能够自动激活潜在的源域概念“上-下”,进而产生对空间注意的引导作用。

(四)源域概念与目标域抽象概念之间的衍推迁移

语言分析显示,概念隐喻使得人们能够使用不同的源域概念来建构一个给定的目标域抽象概念,如对抽象概念“争论”的表征可能涉及“战争”、“旅程”或是“容器”等源域概念。研究者利用概念隐喻的该特点证明,实验性地操作抽象概念的源域概念能够影响人们感知、推理和判断与抽象概念相关的信息,概念隐喻映射中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存在衍推迁移。

时空隐喻的研究为此提供了证据。研究表明,个体表征时间时会采用两种不同的空间运动形式作为源域概念:一种是个体自身的运动(如我们很快就能赶上春假了),另一种是客体运动(如春假越来越近了)。衍推迁移观点认为,表征时间概念时选用不同的运动形式能够对时间知觉产生不同影响。Boroditsky 和Ramscar 对此进行了检验。实验中,首先对被试进行自我运动(让他们在轮椅上穿越一个房间)或客体接近运动(让他们使用一根绳子将一个轮椅拉向自己)的启动。接下来让被试回答一个有歧义的问题:“下周三的会议向前移了两天,请问改期后会议将在哪一天召开?”与预期一致:启动任务为自我运动的被试更多地会议改在周五召开,而启动任务为客体接近的大多数被试判断会议改在周一召开。[10]该结果表明,不同源域概念的启动会导致对目标域概念的不同知觉,目标概念加工过程中隐喻映射得以积极激活。

(五)隐喻映射的不对称性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抽象概念与具身、情境性知识之间的映射具有不对称性,目标域抽象概念的表征依赖于具身、情境性知识,但具身、情境性知识的表征并不依赖于目标域抽象概念。Walsh 则认为时空隐喻的研究结果能够用量级理论解释。量级理论强调,时间、空间及数字全部可以通过一个类比量级系统进行加工。量级理论预测当时间、空间及数字同时呈现时,会产生概念维度间的启动或干扰效应,由于这些概念均采用同一度量标准,启动或干扰效应呈现出对称性。[11]概念隐喻理论则主张隐喻映射同隐喻表达一致,具有非对称性。例如,时间的表征依赖于空间的表征,反之则不成立。Casasanto 和Boroditsky 设计了一系列研究对此进行检验。研究中首先让母语为英语的成人观察电脑屏幕上的线段,随后要求他们对线段的覆盖距离和呈现时间进行再现。六个实验的结果均显示,线段在空间上的覆盖距离越长,被试判断其呈现时间更长;但反过来,刺激的呈现时间不影响空间覆盖距离的判断。[12]这表明,概念隐喻映射的不对称性不仅存在于隐喻表达中,同样存在于更为基本的非语言性表征中。

三、现存问题

(一)概念隐喻在抽象概念表征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虽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隐喻在抽象知识概念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概念隐喻在抽象概念表征的发展中发挥多大的基础性作用,能否为先前存在的概念提供结构,都还存在一些争议。Murphy 曾指出,概念隐喻理论缺乏来自发展心理学的证据,比如,理解“争论”这一概念看似不太可能以理解复杂的概念“战争”为基础。[13]但另一方面,Casasanto 等人采用隐喻映射的不对称性范式对幼儿园及小学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时空隐喻的研究表明,儿童判断空间时能忽略无关的时间信息,但判断时间时很难不受无关空间信息的影响。即使在判断空间和时间本身时这一现象也很显著,且在4-6 岁和9-10 岁年龄组之间不存在差异。虽然该现象在年龄更小的儿童中是否存在尚不清楚,但时空隐喻映射的不对称性在5岁儿童中的确存在,这比他们获得“持续时间”这一概念早很多。[14]

(二)方法学上的局限性

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均采用以隐喻为中心的方法。该方法首先确定一个日常语言中包含的隐喻,然后采用实验的方法评估对隐喻进行概念层面上的操作是否会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虽然这种方法卓有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一点是,认知语言学家已确定的隐喻成百上千,对每种隐喻都进行研究必然会导致无关联结果的激增。

(三)研究范式的争议

1.策略的应用与否。

虽然Schubert 及其它相似的研究结果可以解释为人们理解“权利”这一概念时激活了隐喻映射[15],但这种激活是否是概念表征中的自动激活?另一种可能是,在垂直维度上操纵权利词的呈现位置这一范式本身导致被试采用空间定位的策略,从而在实验中出现反应偏向,将出现在屏幕顶部的刺激判断为高权利,将出现在屏幕底部的刺激判断为低权利。可能存在的策略应用致使研究结果无法为隐喻在概念表征中的必要性提供证据,结果仅能表明“权利”概念与隐喻中的源域概念“空间信息”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均被激活,无法说明隐喻对抽象概念加工造成了影响。

2.极性影响概念隐喻效应。

近些年的研究大多验证了空间信息作为源域概念对抽象概念加工的影响,被试对呈现在与隐喻一致的位置上的词的识别速度更快。Lakens 针对这一结果提出了另一种解释:抽象词位置的极性与词的极性发生重叠,进而导致隐喻一致性效应的发生。他首先对5 篇研究隐喻一致性效应的文章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极性对先前研究中的隐喻一致性效应具有更好的解释力。控制抽象词的极性后进行实验,结果显示:不但抽象词极性的主效应消失,而且词义与垂直位置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消失了。[16]

四、研究展望

以隐喻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很难对信息加工过程中影响隐喻使用的强度和方向的因素进行建模。未来可以检验决定是否使用隐喻加工相关信息的情境因素和个人因素,或使用哪种隐喻或使用不同隐喻后对思想、感受和行为带来的影响。

此外,概念隐喻理论并非基础认知理论流派中唯一一个解释抽象概念表征方式的理论。有理论认为抽象概念表征由具体情境和内省经验构成,Barsalou指出抽象概念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根植于感觉-运动仿真之中,抽象概念词会激活和抽象概念相关的特定、具体情境或是背景,并提出了情境模拟理论[17];还有理论主张抽象概念表征是通过情感和语言信息的形式。加工抽象概念时使用隐喻的普遍性说明抽象领域与具体领域之间的相似性是理解的核心。然而,如果想要更加完整地理解抽象概念的表征方式,对于其它理论均应进行思考。

[1]谢久书,张常青,王瑞明,等.知觉符号理论及其研究范式[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9):1293-1305.

[2]Murphy G L.Reasons to doubt the present evidence for metaphoric representation[J].Cognition,1997,62(1):99-108.

[3]Barsalou L W.Grounded cognition[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8,(59):617–645.

[4]Albert K & Ada L.Experimental Support for Conceptual Metaphors with an Episodic Memory Task[J].Metaphor & Symbol,2010,(25):263-270.

[5]Miles L K,Louise K N,Neil M C.Moving through time[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222-223.

[6]Hurtienne J,stel C,Christine S,et al.Physical gestures for abstract concepts:Inclusive design with primary metaphors[J].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2010,22(6):475-484.

[7]Meier B P,Robinson M D.Why the sunny side is up:Associations between affect and vertical position[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15):243-247.

[8]Casasanto D.Embodiment of Abstract Concepts:Good and Bad in Right-and Left-Hander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09,(138):351-367.

[9]Zanolie K,Dantzig S van,Boot I,et al.Mighty Metaphors:Behavioral and ERP Evidence that Power Shifts Attention on a Vertical Dimension[J].Brain and Cognition,2012,(78):50-58.

[10]Boroditsky L,Michael R.The roles of body and mind in abstract thought[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2,(13):185-189.

[11]Walsh,V.A theory of magnitude:Common cortical metrics of time,space and quantity[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3,(7):483–488.

[12]Casasanto D,Boroditsky L.Time in the mind:Using space to think about time[J].Cognition,2008,106(2):579-593.

[13]Murphy G L.On metaphoric representation[J].Cognition,1996,60(2):173-204.

[14]Casasanto Daniel,Olga F,Boroditsky L.Space and time in the child’s mind:Evidence for a cross-dimensional asymmetry[J].Cognitive Science,2010,(34):387-405.

[15]Schubert T W.Your highness:Vertical positions as perceptual symbols of powe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9):1-21.

[16]Lakens D.Polarity correspondence in metaphor congruency effects:Structural overlap predicts categorization times for bipolar concepts presented in vertical spac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2012,38(3):726.

[17]殷融,曲方炳,叶浩生.具身概念表征的研究及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372-1381.

猜你喜欢
源域隐喻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幾樣概念店
《活的隐喻》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